俗语心解之: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2022-05-30 10:48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谷种耕田俗语

彭旭

立足当下看待家风,需要联系人性的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层面,更需要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关系。

俗语体现着一个时代下个人的行为规范、大众的生活智慧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有些俗语成为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比如“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说的是:父亲如果不知道怎么耕田种地,那么他的儿子也不会辨识农作物的种子。在农耕社会的语境下,它强调家庭生产劳动环境的重要性,揭示出孩子的成长是对父母的模仿。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健康的人格包含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素质。三方面在这句俗语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生理素质即身体素质,代表人的生物因素。父母不仅遗传给子女生物基因,还通过生产活动创造了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后者是基因自我完善并健康传递的后天保证。农业文明中,孩子从辨别种子良莠开始到学会精耕细作,正像谷物从播种到收割一样是个连续过程。其中,对父母劳动细节的模仿无疑起了关键作用。

当今已非农耕时代,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也由劳作转向体育。2022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是毛泽东“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思想的发扬和落实。热爱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一旦成型便可以作为家风上行下效,代代相传。

心理素质代表人的精神因素,包括认知功能、情绪情感水平和意志行为效能等方面。提高心理素质的核心在于通过代际教与学的活動,培养人优于动物的高级心理功能。心理学发现,观察与模仿是儿童习得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俗语揭示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蕴含的基本规律。“爹耕田”与“子识谷”的回馈是农业丰收、勤劳致富。反之,不耕田必导致“田甚芜、仓甚虚”的饥荒,不识谷必导致“无米之炊”的困境。

2021年7月,国家实行“双减”政策;2022年9月设立劳动课,要求中小学生学会煮饭、修理家电等技能。一系列的教育举措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当孩子成为实践学习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也让精神能量源源不断地得到了正反馈。

社会素质是人在群体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包括对群体的认同、融入以及对自身的定位、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孝道已传承了几千年。“孝”字是“老”与“子”组合,会意孩子在老人的引领下成长,以及老人被孩子扶持着走路。“孝”与“肖”相通,“肖”即模仿,即在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里,优秀品质在代际间完整地传递,使子女与父辈在人品上形成高度的相似性。

新时代,这句俗语也有了新的含义。一方面,“耕田”代表的本职工作已经呈现为各种新的业态,人们的自我实现更多转向内在体验。另一方面,子代在发展的基础上还会对父母进行知识反哺和反向教育。这些含义也是家风中有待挖掘的积极元素。

猜你喜欢
谷种耕田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谷种移裁和试验计划
俗语知多少
退休咏怀
中国多民族死体型谷种起源神话研究*
客家俗语巧诵读
征友启事
知道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水稻湿润育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