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秩序在传统绘画理论形态中的初步建构

2022-05-30 10:48代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六法谢赫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深刻的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玄学士子开始参与绘画理论的讨论和创作。同时,绘画从之前“天—地—人”墓葬文化属性的亡灵升天秩序向“天—地—人”自然秩序发生转变,画者开始关注大自然本身的视觉真实和主体愉悦功能。谢赫“六法”基本建构了图像的自然秩序,是中国绘画“自然主义”理论模型的开端。

关键词:绘画理论;自然秩序;谢赫;“六法”

基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思想水平的观照,对彼时的绘画和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在一些基本的事实基础上试图建构或澄明那些被我们熟视无睹、不证自明的内在结构或底层逻辑。采取文本和图像的双重路径,在运用传统文本阐释方法的同时结合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图像学,借助图像的视觉直观特性对社会意识和历史文本所建构的逻辑进行论证。

随着文化不断交融,人们之间的地理文化属性差异不断削弱,文化共性不断增强,固然有彼文化和此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但也存在某种文化的衰落。而中华文化由于内在强大的生命力依然焕发出活力,其内在结构依然存在。本文主张这种内在结构是“天—地—人”秩序,其内化于人的意识深处,外显于可以被量化和操作的各门类艺术之中,至于各艺术所反映和承载程度的多少,会因为各个艺术本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了说明这个秩序结构,我们需要先从谢赫“六法”说起。

一、从谢赫“六法”说起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古典艺术精神品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文学中的音律问题因“永明体”的出现而略具雏形。在魏晋门阀制度的背景下,大量的士族知识分子参与绘画的讨论和书法艺术的创作,使书画艺术可以涉足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具备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如谢赫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谢赫提出的这六个条目已经告诉我们,在他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个意识结构的模型。

谢赫是此时期的知识分子,具有知识的话语权,他站在學理的立场对画理进行了总结,为我们从学理的角度对“六法”作出阐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气韵生动中,“气”“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在哲学中的含义有三:第一,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第二,指一种精神状态、道德境界;第三,指气数和运气。曹丕强调,文学理论中的“气”,重视人的个性。要想把握谢赫所言的“气”的内涵,我们需要知道“六法”指的对象是什么。据史料记载,谢赫是南齐的画家,著有《画品》,其是一篇专门品论人物画家的著作。同时,结合谢赫本人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关注点可知,气韵生动中的“气”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曹丕文论中的个性意义相近。在《说文》中,“气”的本意正是指视觉,“韵”的本意则是指听觉。“韵”是对音律的描述。据四川大学韩刚教授研究,“韵”是在魏晋时期佛经翻译过程中由梵音转入的一个概念,后被运用到诗词音律和绘画中,是强调在运动中带有节奏的特点,这也符合人物画线条的审美要求。因此,谢赫在“六法”中选择视觉和听觉这种具有流动性含义的词汇是此时期对人物画审美的特殊需求。

骨法用笔是对毛笔运用提出的标准。“骨法”是此时期对绘画和书法的共同要求,如,此时期在书法品评中使用较多的带“骨”的词语有“骨力”“骨势”“骨气”“风骨”等。取“骨”字来形容用笔,与魏晋南北朝的雅士与玄学思想相伴随的特殊行为和审美趣味有关,即服药、隐逸、饮酒、行为怪诞,身材以痩而见骨为美,此以“竹林七贤”为例。此外,尚“骨”的风气还可以在当时流行的骨相法中得到考察。“骨法”是基于当时社会潮流而提出的一种外于行为品藻、内于精神品格的绘画技术性的说法,是实现“传其神”的方法,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赶时髦、跟潮流。“骨”正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为人、行事和画画、写字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年代热词,主张表达自我和个性,以此来标榜玄学风骚者的品格风骨和人格特征。

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是对“地”的描述。怎么理解“象形”“类彩”和“地”的关系呢?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为基础建构的,此时期的士族文人通过注疏其中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易传》的坤卦告诉我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老子》言“人法地”。可以说,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是法于“地”的,对万物的描摹就是对大地的赞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都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天地间万物的不断发现。“地”载万物,“物”中生“象”,“象”中有“形”,有“形”必有“类”,有“形”亦有“彩”。绘画者需要做的就是“应物”“随类”而“赋彩”,跟随视觉真实进行表现而已。这是客观理性在绘画中的开显,今天的绘画工作者会觉得这是基本的常识,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营位置和传移摹写是一些具体的绘画法则。经营位置,在何处经营呢?先于人目,后经人心,在心中思量,在媒介上落笔,最终的位置还是落在媒介之上。简言之,就是在纸上经营。那传移摹写呢?这是学习之法,法要想在传承中被保留,必以“摹”和“写”为指导。有学者认为,传移摹写是一种复制作品的方法,这种观点的依据可能与南朝时期兴起的收藏之风有关。不过,在此之前首先出现的是名人画家群体,追随者的学习模仿则是首要;再说,“六法”本身是法,是创作和品评之法。这两条体现的是“人”的那一部分。

“六法”的内在秩序,是绘画艺术走向独立的大背景下,谢赫顺遂时代潮流的积极作为。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感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视”“听”之“极”,说明此时人们对于视觉和听觉已经完全摆脱了孔子和老子时期对“音”和“色”的否定,此时期的视觉和听觉娱乐在士子之中比较自由,而且已经在文学、绘画和书法中都得到了表现,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等。此时期的士族门第大都参与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将其作为体现个人修养的一种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现象出现的前提是人们的意识在这里开始聚焦,在经学设定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中,这就当时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而且是在文人士子的主动参与下发展起来的。

总之,“六法”若要排列顺序,气韵生动和古法用笔为一二,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为三四。前四条是对绘画中天地间自然万象提出的法则性要求,是如实观照后的结果。经营位置和传移摹写为五六,是对“人”的文化产物的阐述。“六法”的这个次序是不可以乱的,其中内隐着某种已经建构起来的新秩序。那么,这个内在新秩序又是什么呢?绘画中的这个新变化又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意识发生了什么结构性的改变呢?下面将就这些问题作详细阐述。

二、两种思想和两种秩序

“六法”告诉我们的绘画秩序是“天—地—人”的自然结构,与其相关的还有“天—地—人”墓葬文化属性的结构。前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于绘画作品和理论中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是绘画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绘画在理性光芒下的第一次“革命”,人与自然天地的关系被重新建构。至此,探索绘画科学和绘画哲学的新征程被开启。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是可观照此时期艺术作品特点的代表作之一,其绘画内容以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为依据,但顾恺之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景代替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哀叹。这幅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就绘画图像看,其运用长卷的绘画形式展现了一种基本真实的自然环境。不过,由于表达的是关于“神”的题材,仍存在一些不符合自然理性的内容,如人物大于树木。但是这幅作品在营造自然环境中的绘画意识时已经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手法完全不同了,其与自然本身的真实更加接近。这种画面效果的变化必然以画者看待自然的眼睛和大脑的变化为前提。顧恺之有一篇文章名叫《画云台山记》,是一篇记叙文,记录了顾恺之游历云台山的所见,这也许正是他在《洛神赋图》中笔下自然景色发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此外,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图2)中,人们也可以考察到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其绘画技术和《洛神赋图》是一致的,都是以勾勒和赋彩两部分完成。不过,与《洛神赋图》中的山水元素相比,《女史箴图》中的山水元素和人物关系的视觉比例变得更加科学。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眼中的绘画与在此之前的绘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如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出土的帛画和墓葬壁画,其共性是具有神秘的墓葬美术的灵魂升天色彩。天地物象以一种寓意的方式和人格化的形态存在于画面中,不过在这些作品中依然存在一个完整的“天—地—人”模型,如马王堆汉墓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就表达秩序而言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帛画(图3)、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画(图4)是同一个系统的作品,只是战国时期的那两幅帛画表现得相对简洁,其只存在核心的“天(神)—人(灵)”结构,因为乘龙驾凤就是一种亡者升天的寓意。这两种图像秩序反映的是不同的思想形态。

“六法”思想中的内在结构被建构后只有以强调或以幕布般的方式存在,与社会的和平与动乱没有直接关系,与合作或对抗的社会态度也没有直接关系。它是一种文化属性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文化底层架构。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参与,他们把本体论玄学的抽象思维运用到绘画之中,发扬了老子思想体系已经建构起来的自然秩序。他们积极参与绘画实践,同时开始了对绘画进行玄学立场的理论阐释,使绘画从形而下被抬高到形而上的地位。这种理性智慧在绘画理论和图像中的开显,直接从原有的神学体系外开辟出了新的绘画和理论形态,产生了有别于以往的绘画本体秩序,这就是“天—地—人”自然绘画秩序的完整建构。

三、结语

秩序的建构是士子文人对世界的一种关怀,他们在这种活动中追寻着历史对现实的意义。在以人为中心建构的各种秩序中,他们不断发掘绘画的各种可能性,以期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变化着的人的需求。绘画既是他们建制这种秩序的工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绘画本体内在结构的建构,尤其是文人士子内心的秩序在新的社会变化中被调整以后,他们便会把它投射到绘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革新的内在逻辑正是这样的,是文人参与下对自我内在秩序的外显。可以说,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主义”理论模型的发端。

参考文献:

[1]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韩刚.谢赫“六法”义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5]刘纲纪.六法初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

代鹏,武威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六法谢赫
“经营位置”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西汉秘密花园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谢赫
尼古瑪六法略述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