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无常 我们只能“躺平”吗?

2022-05-30 10:48付晓
中国会展 2022年8期
关键词:躺平会展疫情

付晓

最近两周,全国特别是上海、吉林等地的疫情形势很严峻,整个城市都在忙着抗疫,其他城市也是各种严防严控。严防死守,坚决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阻击战已经打响,举办会奖活动成了“天方夜谈”。那么问题来了,会奖相关企业怎么办?会议型酒店怎么办?会奖产业链几乎处在停滞状态,我们能做的只有选择“躺平”吗?还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应该从危机中寻找机遇?本期《中国会展》杂志,邀请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大咖就当前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严防严控背景下,不少区域的聚集性活动受到比较多的管控,带来大量线下活动的待定、延期、取消。智海王潮的分子公司和业务遍布全国各地,所看到的各地政策要求也不一,有严格管控区域的完全停办,有动态清零区域的逐步放开但控制规模,为我们各地分子公司带来的影响主要还是集中于项目停滞或延期、市场缩减或萎靡、员工对行业信心的动摇以及财务现金流的吃紧等几个方面,高峰时期,应收帐款超过1个亿,一些公司基本处于停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应对策略如下:

上述提到的项目、市场、员工、资金等几个方面有内有外,从解决源头的角度来看,花太大精力做内部的应对性管理措施,是紧急的,但还不是最重要的。作为第一优先级要解决的,肯定还是要解决市场和客户方面的问题。

疫情当下,面对市场和客户,首先是做好一些基本的疫情应对性工作,包括基本的展会疫情防控方案,提供线下转线上预案、提供不同城市预案等等,但这些不能解决核心问题。从主要矛盾出发,是需要找到市场和客户的核心关注点,所以我们近期更多思考的是:线下活动能市场带来的价值,以及智海王潮能够实际提供的一些价值。

智海王潮的经营目前完成了1.0阶段,建立了全国化布局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1.0的时代里,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还是以有亮点的创意策划和有惊喜的服务落地为主。但在疫情背景下,新的发展时期内,智海王潮依托全国十几地布局和一千多家成长型企业客户等方面的积累,需要构建的是市场和客户真正需要的商业价值,而价值的落地点,在于如何帮助市场整合区域产业链和行业生态链,如何帮助客户提升其区域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

在这个大的价值导向下,智海王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着力研究打造城市IP和产业IP,已经落地的项目代表性的IP项目包括:国际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海南国际婚庆旅游目的地博览会、四川达州苎麻国际高峰论坛、江苏淮安盱眙国际龙士下节、江西赣南脐橙博览会、云南玉溪论坛、等等。

构建起自主IP的智海王潮,在市场和客户眼中,已经是不一样的“人设”。以“国际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这-IP为例,我們是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是众多在白酒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活动的组织方、策划方,是在多个细分行业有影响力的主办方和专业活动型咨询公司,这些来自于第三方的评价,已经反映出了我们在疫情后转型的,新的品牌形象。

我们组织过很多线上会议,包括来自于企业、院校、政府等不同需求、不同规模的线上会议,最高时数千人参与。即便是在正常的线下会议场景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必须线上远程接入的参会嘉宾,如我们作为会议服务方,在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以视频方式接入香港方面相关官员;作为会议主办方,在国际酒业与创新大会中以视频方式接入以色列诺贝尔获奖者等等。

我们认为,线上线下本质上只是不同的形式,不是替代和对立,更多是互补关系,核心的还是在于会议活动其本身的价值。线上办会和线下办会都有其优势,同时也有其缺陷,只关注其中一种而放弃另一种,都是不合理、无意义的。

在疫情严防严控,以及元宇宙技术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下,线上办会只会越来越重要,但线下会议,也如同电商发展浪潮中被鼓吹马上要消失的线下商铺一样,其作用也只会不可或缺。在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应大的发展趋势,做好自身的能力储备,基于客户的核心诉求出发,提供可供挑选、随意组合的一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工具包。

对于大文旅行业来说,疫情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冲击。但作为基本需求,不管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旅游、住宿和航空出行对于人们来说其实都不可或缺。

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我建议如下,第一是要保有信心,旅游、住宿和航空都将会是疫情好转后恢复最快的行业。第二是要做创新和改革,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如何从粗放化外延式的发展,如拼规模,拼价格,拼渠道;转为精细化内生式的创新和改革,如拼产品体验,拼品质服务,拼旅游与教育、康养等产业的互动,是所有文旅行业同仁都需要细细品味和思考的话题。第三还是做好内功,减员增效,保证能够挺到疫情结束。

从我们的实际体验来看,各级政府已经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要求,具体出台了纾困资金支持、减税降费落实、金融支持、支持稳岗扩岗、保障款项支付等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意见,也帮助我们和一些会展同行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是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希望会展主管部门能够切合会展行业的具体痛点,出台一些会展行业的针对解决措施意见,并建议会展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发起,当地会展同仁一起参与,能够合力组织策划出一些扩大会展市场需求的活动,如全国范围内的会展资源推介、会展行业交流等等。二是针对性解决当下一些发展型企业的现实困难,稳企稳岗。三是要在遵循国家严防严控的前提下,针对重点会展项目做好针对性的疫情防控政策安排,酌情安排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直接批准的“一展一策”,在守好底线的同时保证会展项目的开展,业务之水流起来,企业之鱼才能活下去。

疫情对于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众信博睿也受到了这些影响,疫情从2019年岁末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疫情已经持续三个年头,对我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我们当时的认为这次疫情会像“非典”一样很陕过去,然后接下来会迎来一个井喷式的爆发。我们起初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这次新冠疫情,然而,如今事态的发展,主要是疫情的“长度”让我们感觉到这次疫情的艰巨性。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基本上就是从2020年那个时间点,我们的会议会展业也包括常规的旅游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出境旅游更是断崖式的下跌,从原有的业务量一下子清零,国外的会奖一直处在暂停状态。当时,为了加陕国内旅游业复产复工,助力经营困难的文旅企业渡过难过,重振旅游业,恢复国内经济,我们采取了疫情之下的一些紧急措施。如今,旅游业会奖业的发展,面临着—个峰底和峰谷,成螺旋状变化的趋势。疫情转好的时候,一些常规化的业务就会有一些。但是如果疫情的严重,有些业务就要停滞和等待。当然,也不是完全的等待,基本上就是反反复复,2020年和2021年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这种反复,对于从业者来说,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地经受着疫情反复无常变化的影响。在心态上,也经受着这种由冷到热,由热到冷的反复考验。这如同一场“淬火”。这对整个行业的考验都是很大的。

面对这种停滞的煎熬,企业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适应这种情况,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做好业务上准备,在疫情好转的时候,就把业务尽快执行下去。在没有业务的时候,做好企业“培训”,静下心来,花时间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文化”+“旅游”,把传统的旅游和会展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容。因为疫情,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文化和旅游、会展融合发展,作为一个载体,真正能够发挥文旅或者文化与会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相互赋能。在这些领域进行更多的挖掘和尝试。

关于跨界融合,举个例子,众信博睿和中国高尔夫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了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精英赛。这个赛事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个活动是由中国高尔夫协会主管并且共同举办,属于—个正式的赛事,所以它具有权威性的特点。第二,在这个高尔夫行业里,仅有三个一级赛事,这个活动就属于国家一级赛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参赛的运动员有很高的积分,在这个活动里的积分也是最高的。第三,水平比较高。参加我们赛事的选手,都是我们中高协各个年龄段中的排名前40位参与的选手,才有资格参与我们这个大赛。体育也属于文化一类,高尔夫球也是奥运会正式的赛事之一,目前为止,国家正在向文化教育部门大力推广这种体育类项目进校园的,其中的—个核心项目。我们会通过这样的—个赛事去普及去挖掘这方面的“苗子”,目标就是为国争光。能够到更高的赛场上去。这个项目我们是2019年开始启动的,那么在2020年2021年面临着这样疫情的时候,实际上刚开始我们心里边儿是很冷的,觉得这个疫情来临以后,第—个担陇是这个赛事还能不能正常的举行,第二个还会不会有人来参加但是,事实证明了,那么在我们诸多的这些业务里边,这个赛事表现是最让我们出乎意料的。在2020年的10月份,大赛开始启动,开始招募报名,报名要求是120人,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人数限制,要不然报名人再多,你这个赛事就很难去正常的运行。2020年的报名情况是,这个人数限定,很陕就报满了。2021年在去年的情况就更加出乎意料,十月份这个赛事开始启动报名,在专业报名的平台上放打开这个报名系统,那么仅仅一个小时,那么原本应该是人数最多不会超过160人左右,因为再多也你也就没有办法再去正常的安排,但是—个小时,报名人数就达到400人。我们就只能關闭这个报名平台,后续的对这些参赛者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隋况进行筛选。

通过这个产品的成功,我们收获了许多启发,第一、我们意识到还有很多我们非传统领域的项目上,现在有很大的市场的,尤其是体育,球类这些项目有特定的人群,那么这个人群可以说是忠实的铁粉也好,或者是说高水平相对集中的这类人群,实际如果我们有好的产品,完全是可以适应这个市场。第二、这个产品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后来这个赛事放到了当地,也作为当地文化体育品牌和名片。通过这个例子,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做挖掘,还是完全可以去做一些超乎原来这个传统概念领域的一些事情,一些产品。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实际上我们也和比如说类似于贵州黔东南地区,做乡村振兴文旅,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我们也发挥了文旅集团方面的优势,和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起来,去做一些深挖和开发。从当地的文化旅游当中找到一个核心点,或者说是能够代表地区的一个文化品牌,做成这个文旅产品,这不管是从营销层面,还是推动当地的这个文化旅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疫情的不断反复,我想给行业同仁的建议如下:首先,在心态上,要树立行业信心。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迎来胜利的曙光。第二,要有跨界思维,改变固有的模式,不断挖掘酒店、场馆本身资源的价值。第三,改变原有的“等生意”来的思维模式,做一些打包产品,不仅仅是简单地卖场地。开发的产品可能针对相应的人群,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于酒店、场馆业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最后,政府对于企业政策上的支撑,就如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的远处的灯塔,它指引着企业前行的方向。在自身产品上,要做好产品更新迭代,功能性升级。同时,提升产品科技感,运用AR,VR等技术为产业赋能。

至今,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全国人员流动基本在严防严控的前提下,已经大部分处于静止状态或者谨慎状态。这种形态不仅仅对于会展业,对于所有的服务业都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其中旅游行业和会展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基本上所有的会议和展览都处于停滞或者无限延期的状态中。这其中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运营的问题,业务停滞,无收入无利润,企业如何保证能够挺过这个阶段;二是会展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疫情引起的,而是通过疫情放大,或者提前显现出来,更早的把传统会展业推到了必须自我革命的前台。

问题一并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因为大环境所致,即使再新颖再必须的会议和活动,都不可能在违反大局要求的情况举办,主业收入来源不可避免的急剧下滑。签约客户的会议也必须要停滞,这其中也显现出来很多的会议不是那么必须,同时客户的会议和市场预算也在缩水。这也体现出整体大环境的经济下行压力巨大,面对这个困境的不仅仅是我们,但是我们作为服务业可能体现的更为明显。有的同行说可以改变会议模式,线下改线上。这种方法是一种表面形式的改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体会展业在当下恶劣环境的处境。原因有两个,一、线上模式的会议我们不专业,我们的客户没有理由选择一个不专业的线上会议运营商来服务,所以在初期涉足几个会议之后,客户会直接去签约更专业的线上会议运营商,也就是技术供应商,这也是利润的最大来源,最后到我们这的业务也就变成一些简单的代订项目,利润薄,但是防疫业力大,从盈利能力上来看,不能作为我们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在这个基础上,2021年我们预测的前景也是2022年形势不容乐观,从防疫、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整体分析,会展业还是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会展业本身来看,需求量仍然大量存在,虽然不会好于疫情前,但是在疫情好转后,肯定会比2020年-2022年好的多。在这个前提下,会展业同仁们必须要提振信心,充分做好恢复后各种会议展览的前期准备。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会展转型的问题,转型并不是抛弃主业,而是如何的促进和完善主业更好的发展。在展览方面如何利用和融合新的技術和理念,把传统展览向新技术和新市场靠拢是我们转型的主要层面。全息技术、RVR技术以及元宇宙的理念和技术都可以应用进来。做这些工作的准备阶段就需要我们去融合,学习。与技术方公司进行共融共赢,让更多的策划人员和执行人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中去。一个展览除了展览初衷,在策划期间更多的与专业的公司和团队进行主动的沟通和融合,在执行方案中做更多的以新技术代替老流程的尝试,这是我们其中一个转型,我们叫他技术性转型;另外一个是市场性转型,在保留和缩减我们原有会议会奖和展览业务的同时,寻找新的市场,进行新的尝试,抓住新的机会,放开思维,从原有的成熟的会奖市场向全新的活动策划、主题理念以及更多的新生代模式的活动进军,比如以我们以环球为基础,策划企业活动日、工会活动和IP推广等;以某项体育活动赛事为IP进行体育加旅游、体育主题活动的扩展;以各种文化类IP为主轴,拓宽活动的范围,不断的向外扩散;以交流类为主线,为企业策划各种互动交流式课程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传统会展类行业的转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两个目的必须要到一盈利、品牌。

当下,行业对旅行社、会议酒店、航空公司等产业链上的企业的需求量不断缩小,这些企业如何生存。这些行业虽然都是属于服务业范畴,但是在原有的会展业务线上各司其职,所以支招谈不上,各有各的专业性和客户群。

神舟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旅行社,在目前情况下,公民旅游和入境游板块是受灾最重的,所以只能暂时取消人员编制但是保留品牌或者采取项目制,由原来的团队作战改为单兵游泳,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本地游和周边游的运营,自己负担自己。其他以差旅管理、门店一部分以及会展业务板块等具体负责企业类客户的板块还是有希望将各种优势资源融合到企业服务当中去的,把一些独特的产品的售卖市场从大众市场转入到企业客户的市场中去,另外旅行社的特点是与各行各业都有联系,在目前的状况下,可以作为各种资源联系的枢纽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搭配,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同时也将各种资源引入到相应的客户群中去。会议酒店及航司从酒店和航司的专业角度来讲,我们支招还有专业对口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酒店和航司由于专业性、客户群需求的单一性、重资产率来讲,确实要比轻资产的旅行社以及会展企业要难很多。毕竟这两类企业更需要人员的流动,旅行社和会展业还可以做一些本地业务,但是酒店和航司是无法以本地业务作为主业的,另外这两类行业还是防疫重点,更加大了业务扩展的难度。

对会议、会奖和旅游行业的现状,建议就是能扛就扛,不能扛的最大限度的保留实力,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与会展相关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学习当中去,做好两手准备,一个是胜利出关,一个是恶性竞争(市场恢复后不可避免)。政府目前出台的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企业的难点,而且也没有办法去解决。政府已经竭尽所能的从补贴、减免甚至市场拓展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只要疫情零星持续,业务还是不可能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政府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因为这个难关是持续性的,我们只能指望政府加快加大防疫的力度,合理优化防控机制,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这才是我们乃至整个经济市场恢复的关键。

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打乱了我们的节奏,静默、封控、静止等不同程度的措施接踵而至,会展人的基本目标已经看是思考下半年和2023年度的业务,或者考虑是不是该离开这个行业。

无论明天怎样,我们都要活下去。勇敢地面对变化,乐观地活下去。

首先,努力寻找新手段。从疫情开始,我们就认识到它带来的伤害以及新的变化。会展行业的客户有新的要求,就是内容、场景和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积极应对,面向新的场景开发了新的产品和服务。简单列举如下,我们开发了线上展览、防疫、线上会议等针对性的产品。31在2020年发布了轻会产品,在疫情期间提供大幅度的优惠政策,让我们的客户享受到性价比非常高的数字化服务。

我们升级了基础技术平台,整体上从服务实体展览会议场景到全场景(实体、虚拟和融合)的,形成了一个平台可以管理所有的数据和所有的活动类型(大型会议、大型展览和一般活动)。2021年开始,元宇宙概念兴起,我们也整合了虚拟引擎、3D建模等新兴技术进入我们的产品线。

我们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从疫情开始之后,我们收获了大量国内的顶级政府、协会和企业客户,他们对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非常满意。

其次,拥抱变化,主动外拓,抱团取暖,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作为一家数字技术供应商,我们是非常快速地实现了线上化的转型,我们自己举办和联合举办了大量的线上研讨会和活动,31的:“re:EVENT重新发现活动”也连续三年在线上举行,每一年都有比较大的进步。我们不定期组织各种线上研讨会、发布会,将我们最新的理念、产品服务和案例分享给同行。

疫情让会展行业发生了显著的三个变化:首先,会议和活动变得越来越多了,而不是少了,由于主办方数字化技能提升,和供应侧数字化工具的进步,自行举办一个线上会议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每天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各种直播和研讨会;其次,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因此线上参会的成本非常低,大量的参与者进来,以前有兴趣不一定参与的也可以便捷围观了。第三,技术成为新的平台,线上形成了新的空间。线上的技术平台越来越复杂,需要的能力也越来越综合,用户体验和数据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对主办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一方面是技术技能的提升,第二方面对内容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内容不好,用户离开的成本也非常低。

除了我们自己不断努力奋斗之外,我们还开发出了庞大的合作伙伴网络,从头部的技术厂商、行业协会和代理合作伙伴,我们和合作伙伴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服务客户。

第三,联合行业协会和政府促进行业能力升级。在上周我们举行的《DRCEO:中国会展主办机构数字化调研报告(2022)》上,作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数字会展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单位,我们联合多家行业权威机构对全行业的数字化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其中的发现面向全行业做了公开。并形成了对政府、协会和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建议。

详细的部分可以参见报告,此处不赘述,在此分享一下报告针对政府会展政策方面的建议。

报告建议政府针对会展行业可以精准施策。从国际、国内的第三方研究数字化研究报告显示,数字化投入一般占公司销售收入的2~5%左右,金融、电信等行业会更高一些。目前这个投入,对很多收入严重受损的主办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鉴于展会不能举办,现存关于会展方面的补贴政策会产生失效,如果我们转移一部分补贴预算来能够帮助主办方投入到数字会展上来,则可起到精准支持的作用。数字会展具有精准的特点,激励政策可以在数据上有更严格的要求。譬如上线的展商展品数量,访问量、在前洽谈的数量和市场、在前配对的匹配度、询盘数量和金额等。简而言之,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数字化标准、在特殊时期帮助主办完成产业上下游的对接平台的任务。主办方获取了新的能力,又用新形式服务了客户,对主办的能力也是一个大的促进。疫情后,数字化补贴的政策也建议保留,本质上针对数字化的补贴是一種能力激励,而传统的政策更像是成本补贴。

疫情终将过去,身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蕴含的机遇是多且大的。最近国务院发文部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市场就需要更多的政府、社团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期待会展市场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不仅仅是在一线城市,在下沉市场,在细分市场,也在数字化和线上化的市场。

其实疫情从2020年的春节前爆发以来,到今时今日已经整整过了2年多,在这期间,无论外部整个大环境与内部的经营管理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遇到的问题多得更是令酒店人措手不及,挑几个突出的说说:一、出行的商旅住宿客户熔断式减少,各种人员密集会议禁止举办,带来的经济收入的锐减,但酒店的租金、人工、水电、食材、洗涤、防疫用品等等成本都在叠加,而酒店内商户也因为疫情,无法按时缴纳租金,这样一来,酒店需要指出自身的成本之余,还需要垫付租户的费用,令本来处于低潮期的城市会议型酒店雪上加霜;二、因为接待量的剧降,原来酒店近200人的编制,需要精简、改编与轮休,以目前比较热门的“躺平”来维持低成本运作,避免与部分同行出现类似停业结业等情况;三、酒店业务恢复的前景堪忧,复工复产了了无期,在难熬的时期,看不到希望是最令人沮丧的,因为经历过非典的酒店人,其实只度过了几个月乃至于半年的“寒冬”,而这次疫情却更反复无常,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正常。

在其位谋其职,每个酒店人在疫情下也不能坐以待毙,还是需要调动积极性去应对突发情况,老生常谈的开源节流,在经营成本较大的酒店,精简人员、优化商户、寻找有实力的合作伙伴都是迫切的,而佛山华美达在这方便反应是较为迅速的,首先与业主跟租户商讨达成共识,落实应对疫情时期的方案,然后,安排好各部门人员排班,保障好员工的基本需求,解决内忧;再则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在创新智能防疫设备领域走在前头的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酒店范围内,全方位安装与应用新型无接触探测、控制等设施设备,作为地区疫情的高科技防疫示范酒店,得到酒店客户、酒店同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保证的接待的安全性之余,也能在竞争激烈的防疫酒店中,吸引更多在疫情还需要住店的客人,解决外患。

在政府与业主的帮助下,在2年内还是能平稳过渡,但踏入2022年春季,疫情的反弹,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迅猛,仅仅做到上面说的,远远不够,如何在政府的疫情政策下,以创新谋求夹缝生存,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佛山,疫情政策为停学不停工,就造成许多城市家庭,在上班与照顾小孩上,很难兼顾,而酒店作为客房资源与服务人员充足的行业,在深化原有的管家服务上,开发了网课房这一新兴点,不仅仅给双职工的家庭带来便利,也能兼顾安全,在客人人住后,孩子一人一房按学校给的课程表安排学习作息,休息期间安排课间操、课间水果点心,正餐时间按家长需求配送营养餐,还定时发送照片视频给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动态,在试行阶段广受家长好评,日后希望能开发更多符合法律法规又适用疫情时期的酒店服务项目。

疫情的影响下,除度假型酒店以外,会议型酒店确实需求不断缩小,不转型,不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生存下来是很困难的,但在这两年内,酒店同行比以往其实联系更加密切,信息互通也更加透明,抗疫也更加团结,拒绝同行业内有些因防疫要求不能一家酒店接待的都组成联盟共同分批接待,接待中的沟通也畅通无阻。酒店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其实发挥了很重要的社会性作用,首先部分同行承接了高危险性的境外境内隔离任务,让不能回家的居民以及发生疫情的外国同胞能有栖身之所,也能分担各地区的防疫压力;也有部分酒店被征用为防疫指挥部,以便各部门能日以继夜的进行抗疫工作,为其保驾护航。酒店业的同仁都是很愿意为防疫抗疫做贡献的,而国家在政策上也有相应的指导与关爱旅游酒店业,但实在太多行业需要扶持,每个酒店集团、每个酒店品牌、每种体量不一酒店、每个地方的酒店市场情况各有区别,宏观调控需要地方落实确实有难度,还是需要自身在逆境中求生,在有限的条件中,去挖掘商机、匹配需求、推陈出新才能逆流而上。

编后语

疫情三年,“生存”是会议行业的第一要义,企业的“思变”是生存的根本。会议行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企业能做的就是要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优化业务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有领先意义的产品,才能在易变、不确定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

猜你喜欢
躺平会展疫情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战疫情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