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建构: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沉浸式体验

2022-05-30 01:38雷朝文
传播与版权 2022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媒介融合

雷朝文

[摘要]2021年河南卫视陆续出品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热议,这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歌舞类表演节目,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在海外也收获了赞誉。文章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系列节目以具身建构的方式重构了意义边界,并运用技术手段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在节目内容呈现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了观众的民族记忆。因此,文章提出以文化对话、破除圈层、技术革新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具身传播;媒介融合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底蕴,具有书写时代脉络、展现集体记忆的重要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明,还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的生机,在全球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兼容并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世界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电视节目制作开始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之路。以《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代表的电视节目,扎根广袤的历史厚土,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歌舞庆典节目,在创意、互动、传播上运用新技术契合新时代的诉求,引发了海内外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其中,河南卫视出品的《元宵奇妙游》一经播出,便引发现象级传播,随后其陆续出品《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系列节目。特别是在微博平台上,与《中秋奇妙游》有关的关键词有六条抢占热搜榜[1];《七夕奇妙游》获得69次热搜,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6.5亿人次,相关报道达4682篇[2]。创新的节目呈现方式、单元式的歌舞体剧情、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赋予了该系列节目频繁“出圈”的能力,使其在YouTube等海外网站引发广泛讨论。

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一个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其中”[3]。身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存在于世界,帮助人们感知和体验客观世界,也影响传受两者之间的交往。正如彼得斯所说:“上帝和天使在与人类进行交流的时候,偶尔能绕过人类的身体,但是一般地说,不得不屈就我们的身体,交流的效果也是根据人类感官能力设计的。”[4]在具身性的跨文化传播中,主体用多样化的方式感受和使用身体,身体由此成为连接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的中介[5]。但是在身体作为媒介的视角下,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观念、信息及思想的传播仍然存在壁垒。文章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具身建构的方式打破跨文化传播的壁垒,在增强受众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具身传播的跨文化偏向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确立了身体的主体观,赋予了身体确定性、主体性等本体特征,在哲学层面打破了“意识主体论”和“身心二元论”的观点,从而影响了后世有关身体的相关研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身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被激活,并作用于跨文化传播领域。

(一)具身建构:重构意义边界

在20世纪中期,奈杰尔·斯利夫特提出非表征理论[6],这一理论突破传统表征认识论的身心二元对立观念,提倡“将日常世界中无意义的、非话语的、难以捉摸的性质引入研究视野中”[7]。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传播者通过传统媒介实践达成跨文化传播效果,但身体在场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播效果,甚至造成误解。但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发生的场景由线下转向线上,双方身体‘在场的前提在虚拟社交中被消解”[8],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远程互动提供了条件,新媒介技术弥补了物理空间中身体不在场的缺陷。不管是传者,还是受者,身体属性会不同程度地制约认知,从而影响认知的形成过程。“身体在活动中与世界相遇,世界也需通过身体的活动才能被识别”[3],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一种身体意义上的存在,身体是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因此“身体”与“认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此意义上,认知是身体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奇妙游”系列节目通过语言、镜头、舞台美术、舞蹈动作等元素重塑了意义共享的边界,不仅为受者和传者提供了认知的情景性框架,还创造了具身传播的互动环境。

“奇妙游”系列节目以舞蹈為主要呈现内容,进行了高概念表达,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元素,由此构建了独特的传播场域。“奇妙游”系列节目中不仅包含了动物象征寓意,如《中秋奇妙游》中的《鹤归来兮》塑造了传统神话象征形象,《中秋奇妙游》中的《广寒宫》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民俗元素,且大量运用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如刺绣、剪纸、皮影等。同时,“奇妙游”系列节目运用了不同于传统歌舞节目的叙事手法,从《清明奇妙游》开始,制作团队确定了“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模式,区别于以往独立的剧目单元,互有联系的节目串联形式有利于多元叙事手法的展现。“奇妙游”系列节目还通过结合历史与现实,构建了耦合的时空场域。

在构建了具身传播的场域后,以身体表达为基础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重塑了共享意义的边界。该系列节目的各种元素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型,这些文化原型能将“个体体验的情感和意义纳入集体共享的情感和意义之中”[9],因此,传播具有跨越种族和语言界限的优势。

(二)沉浸传播:打造临场体验

“奇妙游”系列节目充分运用5G+AR的技术,探索了全新的媒介表达方式,在现实舞台的基础上结合虚拟场景特效,突出了舞蹈的美术张力,利用高精尖科技元素呈现的多媒体影像为观众带来了超越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感。在《七夕奇妙游》中,虚拟现实技术贯穿整个节目,使观众获得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感;在《端午奇妙游》中,《祈》和《唐印》在舞蹈演员本身的出色发挥下,辅以优秀的舞美设计和呈现技术,延伸了观众的感知。

彼得斯认为:“电子媒介时代,同样作为一门艺术,交流的成功就变成了跨越中介性的灵魂去触摸另一个人的身体。”[4]技术革新为跨越中介性提供了可能,各类数字媒介技术提供了全新的在场形式,“创造了人们与千里之外或近在咫尺的他者和谐共处的方式”[10],延伸了人类的感官媒介。而技术在人类集体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感知”的变化上,博尔兹理论体系中有关“感知”的概念启发于本雅明理论体系,即“所有的一切‘感知,都指向了‘距离这一关键要素”[11],媒介技术的革新,如电影、电视的出现,缩短了信息与受众的距离,新的时空“感知”形式出现,即使没有亲临现场,受众依旧可以获取完整的信息。由此,身体的在场被媒介技术的革新所消解,客观存在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被“抹除”,受众能够获得真实的临场感。

(三)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

民族记忆根植于文化记忆,是文化记忆的表现形式之一,常以“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的形式出现,其研究对象已逐渐超出最初文学作品和仪式的范畴”[12]。“奇妙游”系列节目所呈现的传播内容是在整合文化记忆的基础上,创新地展示了民族记忆。刘易斯·科瑟在哈布瓦赫著作《论集体记忆》的导论中指出:“集体记忆是立足于现在对过去的重构。”[13]特殊的媒介呈现唤醒特定民族的共同记忆,使记忆在新的时空中延续,形成各具特点的文化记忆。

社会认同理论[14]认为,社会认同的产生来源于个体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意识,在认同意识的作用下个体进行符合群体原则的行为实践。“奇妙游”系列节目在唤醒集体记忆的基础上,重塑了跨越时空的民族记忆,凭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解读和与当代生活的有效连接,赋予了现代人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力量,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体的“双向成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国家认同赋予了“奇妙游”系列节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能力,再加上其通过现代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为易于接受和传播的文化符号,因此该系列节目成为频繁出圈、广受赞誉的现象级文化节目。

二、“新全球化”浪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提出后,更多多元、共赢、包容的国际治理新理念、新思路涌现。这意味着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治理新秩序的“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在“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也同样需要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利用身体等符号元素进行再次编码。“奇妙游”系列节目在国内外的传播虽然向我们提供了一条根植于文化基因的新思路,但是如何将小众艺术下沉至大众文化,运用技术进行具身传播,打破时空界限,最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自信与认同,这仍需要深入探索。

(一)文化对话:减少语境差异

高低语境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15],他认为在高语境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主要依附于特定语境以及内化于个人,较少的信息能够被明确的传递,而低语境的信息则处于清晰的编码状态。因此,高语境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传播语境,而重视语言本身的作用则被低语境文化传播所需要。不同国家和民族处于不同的语境,而高低语境也对应和产生了“文化三层次”,即物质、制度、精神。这无疑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帮助。从高低语境的角度审视“文化三层次”的各个环节,找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过程必须了解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文化交融。

中国作为高语境国家,因文化自身的特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單向度讲述模式,研究低语境国家文化的传播特点,在把握跨文化传播的本质后,积极转变传播模式。例如,利用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晦涩难懂的文化内容进行相似语境转化,明确带来文化冲突的各个要素,赋予这类待开垦的符号资源文化内涵,从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而消解文化隔阂,构建包容并进的文化环境。

(二)破除圈层:创新传统文化

以“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出圈印证了艺术与传统文化、高新科技融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基于本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作为原动力,重拾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将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融入创作,唤醒受众的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民族记忆,完成圈层内部的身份认定。另一方面,我们要创新传统文化,尤其是改变艺术作品创作中不适宜、不符合大众审美的内容及形式,以现代审美的标准展示传统文化,创造受众易于接受的艺术作品,从而破除圈层。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如果不在艺术、文化、科技的大融合中抢占主位、破壁出圈,就会在融合中成为配角、销声匿迹。因此,在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守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深耕细作,健全理论体系,挖掘舞蹈等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破壁”,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学科领域的成果,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从而使舞蹈等艺术焕发生机。

(三)技术革新:具身沉浸互融

“虚拟技术打破了实体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屏障,受众可以即时穿越在分属不同文化场域的空间之中,创造出多样化的在场方式,进而通过个体的身体传播实践重组虚拟空间、实体空间与异质空间,形成可连接的媒介化空间。”[16]在全球化背景下,成熟的数字技术使有效的具身传播成为可能,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依托数字技术参与传播实践,实现沉浸式体验,由此增强文化间的适应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都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找到互相理解的共同点。因此,具身传播不仅能呈现让受众接受的表演景观,而且使不同文化具备更加强大的适应性。此外,“5G+AR”以及云端技术的传输模式使新镜头语言的应用成为可能,自由视角拍摄和交互式摄影控制等技术带给受众区别于以往节目产品的沉浸式体验,使其在原生态场景的基础上追求现代表达方式。不管是小众艺术,还是大众文化,通过应用各类技术手段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意义诠释,其中,具身表达依托“视向技术”,通过多传播渠道,达到了融合共生的效果。

三、结语

在现代性和互联网的双重语境下,传统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类型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奇妙游”系列节目通过具身建构的方式,将身体符号与传统文化结合,重构了意义共享边界。同时,该系列节目不仅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临场体验,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进行结合,唤醒了受众的民族记忆,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面对如何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性,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利用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晦涩难懂的文化内容进行相似语境转化,从而减少不同文化语境差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适合现代大众的艺术作品,从而破除圈层;利用当前数字技术手段,将具身与沉浸互相融合,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今报网.一播出就连上热搜榜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又炸场了[EB/OL].(2021-09-22)[2022-04-20].http://www.jinbw.com.cn/a/20210922/n_1632267625232850.html.

[2]一惊(珞思影视研究组).《七夕奇妙游》:6个节目,69次热搜[EB/OL].(2021-08-16)[2022-04-20].https://www.sohu.com/a/483791029_100175948.

[3]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5]Matteucci X.Forms of body usage in tourists experiences of flamenco[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 social sciences journal,2014(05):29-43.

[6]Cadman L.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Non-Representational Geographies[M].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Amsterdam:Elsevier,2009.

[7]Thrift N.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Space|Politics|Affect[M].New York:Routledge,2007.

[8]喻国明,徐子涵,李梓宾.“人体的延伸”:技术革命下身体的媒介化范式: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思考[J].新聞爱好者,2021(08):11-13.

[9]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5):12-15.

[10]Carlos Nunes Silva. Geomedia: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lanning Research,2017(04):76-77.

[11]吴余劲.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21(03):145-159.

[12]张馨,赵树旺.中国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唐宫夜宴》为例[J].传媒,2021(11):65-68.

[1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Tajfel.H,Turner 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86(03):7-24

[15]Edward.T.Hall. Beyond cultural,Garden city[M].NY:Anchor/Doubleday,1976.

[16]李鲤.超越表征: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传播,2020(06):62-6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技术现象学视域下媒介技术对身体在场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C0379)。

[作者简介]雷朝文(1998—),女,河南光山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媒介融合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