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元素 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

2022-05-30 01:40张春花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三全育人大学英语

摘 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大学英语课堂成为高校全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之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 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张春花(1982-),女,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它将高校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本科教育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责任担当。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高等教育推进“三全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系统地把握育人核心,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及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锻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并确保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能有效融入教学各环节。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其中人文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价以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坚持课程育人为主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民族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思想、观念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思想和理念却没有及时传播出去。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先进思想和理念走向世界,需要学生熟悉了解本土文化、本国文化,坚定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自信,明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和民族化,使高校英语教学培养的人才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具有国际视野,又能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精神。

(三)适应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变化

从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考试题型有所调整,考查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其中翻译部分调整为段落翻译,涉及我国历史、道德、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与真实环境中的翻译需求、交际需求更为接近,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如2020年9月四级考试的翻译材料涉及茶、茅台酒和北京烤鸭,2020年12月四级考试的翻译材料涉及我国南北方饮食差异、春节团圆饭和“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021年6月四级考试的翻译材料涉及龙井、铁观音和普洱茶,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等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師要改变重介绍西方文化、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要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知识、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传播好中国文化。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从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层面来看,强调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从课堂教学实践创新层面来看,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要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前提是需要创新教学路径,找到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点,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实现良好的教学成效。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和思维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分析

(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根据具体的单元主题,深入挖掘教材中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材料,如新闻时事、时政热点、中西方文化对比、宪法法律法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语言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创新意识、道德修养等。教师在选择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善于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更要锤炼育人本领,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Giving Thanks”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挖掘单元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感恩之心、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还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gratitude、repay、considerate、accord、undergo”等进行练习巩固,以实现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翻译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基于单元主题“Giving Thanks”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围绕单元主题,布置课前任务,构建思政教育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任务,让学生预习单元词汇和相关思政词汇;歌曲《感恩的心》可以使学生快速熟悉感恩主题;视频《感恩,世界》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对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帮助的善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的物颁奖盛典》中的感人事迹,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学习词汇、观看视频以及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感恩,让学生从不同视角阐述对“感恩”的理解,如“父母之恩、朋友之恩、夫妻之恩、知遇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学生可以在雨课堂上传口语视频,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2.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语言、文化、思维方面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先了解其文化。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时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文化价值辨别能力。

(1)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供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及其英文表达“Receiving drips of water when in need, and I shall return the kindness with a spring”和伊索的名言“Gratitude is the sign of noble souls”,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以快速进入思政教育语言环境。

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视频来进行思政教育:党员同志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先锋模范作用;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及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要求学生基于视频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同时思考与讨论“To whom should we say ‘Thank You? What should we be thankful for in our daily life?”,通过视听说训练来进行语言输出。

(2)背景介绍环节。教师呈现Thanksgiving Day和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相关音频、视频学习材料,学生听音频完成填空任务,观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通过听说练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感恩节和重阳节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意义。根据所给材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尝试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特色活动、传统食物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感恩文化的异同,进行跨文化对比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坚定文化自信。

(3)语言知识点环节。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词汇是学好语言的基础。教师要将课内词汇进行归类,同时要挖掘词汇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核心词汇进行讲解与练习,举例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等,并以此为基础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词汇教学。

3.巩固所学内容,设置包含思政元素的课后任务。课堂是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恰当布置课后任务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设计包含思政元素的听、说、读、写作业,如要求学生观看TED演讲视频Want to be happy——be grateful,完成听说练习,并模仿视频,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恩之情;阅读有关“Thanksgiving Day”的篇章,完成阅读练习;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英文书信的写作技巧,完成一封英文感谢信,以实现语言输出。

(二)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能否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育人意识、责任意识等都会影响融入效果。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执行者,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将教学素材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可以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共同研讨交流,挖掘出那些较为隐蔽的思政元素,让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类教学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使教师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有效開展大学英语教学。评选出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促使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素养,让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同向聚合”的育人效果。

(三)以评促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制度体系,以制度为引领,规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如建立教师思政培训制度,使其加强理论学习,以便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还要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梳理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确定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

(四)依托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形成有效互补

作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三全育人”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创新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全员育人理念渗透到教育每一个环节之中。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效果,且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性也更高。教师可以集体制订本学年第二课堂的活动计划,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听我讲……”主题英语演讲比赛;开展英语新闻播报竞赛、时政类英语词汇竞赛、热点话题写作竞赛等;邀请留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博物馆、景区志愿者活动等。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受众面广、课时较长,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培养一大批既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又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英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陆舒湄.“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20.

[2]陆仲飞.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J].上海翻译,2014(2):72-74.

[3]田静,贾智勇.新时代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2):61-62.

[4]赵昱.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评《协同创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6):137.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三全育人大学英语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