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 歌乐山的辣子鸡

2022-05-30 10:48沈嘉禄
食品与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辣子鸡川菜道菜

沈嘉禄

夫妻肺片

琉璃心棒棒鸡

梅雨天一结束,三伏天就辣豁豁地杀到,上海的饭店也终于可以堂食了, 那么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会出现吗?上周我与几位朋友去淮海中路香港广场南楼的“椒点”餐厅吃饭。讲真,禁足不出3 个月,嘴巴里早已淡出鸟来,此时唯有川菜能安慰一颗枯萎的心。

扫了场所码,来到包房坐定,打开一瓶“水井坊”,我先叫了几款点击率较高的冷菜。夫妻肺片是吃川菜的开场锣鼓,原是成都的一种小吃,正经名字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来又有人称之为“夫妻废片”或“夫妻肺片”。我从车辐先生的《川菜杂谈》一书中得知,这道菜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创制于半边桥一家小铺子,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 然后切成薄片,浇上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的红油,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一卖出名, 而且冠以‘夫妻二字,更能使人醒目。” 后来“荣乐园”将这款小吃引堂入室, 成为筵席上的冷碟。

那么,什么叫“ 两头望”呢?这里就要引用一下四川作家李劼人的文章了:“皇城坝的盆盆肉多半装在土钵子里,短凳一条,一头坐人,一头牢置瓦盆一只,盆内四周插入竹筷如篱笆,辣香四溢,勾引过客,大抵贫苦大众,拈食入口。如此吃法虽然极不卫生,也只好为嘴巴不顾一切了。不过还有个规矩——筷子不得入口,而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完全遵守,吃归吃嘛! 因为这盆盆‘肺片虽本为贫苦人所爱,但也常有‘上等人光顾,只不过那些‘上等顾客常常表露出‘两头望,无非是怕被熟人碰见了有失身份、不雅观罢。”

“椒点”的这道夫妻肺片,牛杂、牛腱切得飞薄,调味适中,香气馥郁, 大家一吃,满口说好。平时在“椒点” 吃道小吃,盘底余下的调汁也要带回家, 第二天调点酱油、花生酱,拌面吃一流。

棒棒鸡顶着一只“小灯泡” 

棒棒鸡是川菜中的经典冷菜,诞生于乐山汉阳坝(今眉山市青神县汉阳镇),取用当地的汉阳鸡,大概当时都是走地鸡吧,肉质偏老,当地老百姓就用木棒将煮熟的鸡肉捶松后食用,所以取名为“棒棒鸡”。“椒点”用个头不大的广东清远鸡来做,肉质细腻,鸡皮脆爽,煮熟后撕成条,用豆豉、刀口椒、花生酱、酱油、白糖、米醋、香油、蒜蓉、花椒面等调味成味汁抹在鸡丝上。

棒棒鸡的味型属于“怪味”,麻、辣、酸、甜、鲜、咸、香兼备,越吃越香,不忍停箸。妙的是,厨师将辣椒油(三种不同地区的辣椒炼成)做成一只“小灯泡”,上桌后请席中长者敲碎,一击之下,“灯泡”破碎,红油一泻千里, 将每根鸡丝妥妥包裹,视觉效果相当出彩,所以这道菜也叫“琉璃心棒棒鸡”。成都朋友甚觉有趣:“成都厨师还没想到这一招噢!”

我与“椒点”的行政总厨宋永刚熟了,这次一定要他讲出这个“小灯泡” 的做法。请服务员唤他出场,小宋只好“坦白交待”:“有一种糖叫艾素糖,是做糖艺、蛋糕装饰的好材料。艾素糖纯净度高,强度也高,加热容易,冷却也快, 定型后稳定性强。我们用一段两头空的透明玻璃管,竖在盆子中,往管内注入适量熔化了的艾素糖,然后徐徐灌進辣油;慢慢提起玻璃管,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辣油往下沉降,被艾素糖妥妥包裹, 形成了一只水滴形的‘小灯泡,还拖了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好玩极了。”

现在搞文化项目都讲究场景设置, 想不到吃个棒棒鸡也有场景,而且那份幽默感与成都人的性格很匹配。

麻辣乌骨鸡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味冷菜,鸡皮紧致而有韧劲,麻辣味并不强烈,但是够味,很适合上海食客的味蕾,是一款非常巴适的下酒菜。烧椒皮蛋和双椒浸腰花都是我每去必点的,尤其是烧椒,用的是新鲜二荆条,这种辣椒在川菜中普遍使用,肉质细嫩,辣味适中,以明火烧焦但表皮不能炭化。切成颗粒后与溏心皮蛋拌匀,将蚝油、酱油、蒜泥、米醋等与农家黑菜籽油拌匀, 发酵两三个小时形成调味汁,徐徐淋上, 绵绵滋润,辣味的缓缓渗透彰显了川菜的一贯立场,皮蛋又保持了适当的韧劲, 是一款不错的下酒小菜。

他家还有一道沙窝擂椒茄子也值得推荐。擂椒茄子是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盛行的民间菜。“擂”就是“捶、捣碎” 的意思。厨师将蒸熟的青皮茄子撕条装在石臼里,加竹盐、酱油上味,锅内爆香辣椒、蒜泥、葱、姜等,兜头一浇就可以上桌了。此菜保留了茄子本味,茄子内在的水分也没有流失,稍稍中和了辛辣味。如果加一枚皮蛋的话,可以使这道冷菜更加温和,我在家里也经常做, 以此表达对江南园蔬的礼赞。

三起三落辣子鸡

热菜首推辣子鸡。“椒点”的歌乐山辣子鸡在美食圈里名声响亮,名列他家菜品点击率前五位。平时有点惧辣的我,却对它不离不弃。这道菜的食材选用鸡中翅,爆炒容易入味,也能确保食客吃到的每一块鸡肉都有皮、有骨、有肉。鸡肉与炸透的二荆条辣椒及汉源青花椒混合在一起,红、黄两色交相辉映, 一下子将大家的食欲点燃,争相下箸大快朵颐,浓郁的麻辣香味、外脆里酥的口感,就这样征服了我们。虽然它的麻辣程度定格在重庆美味的计量刻度,但仍能表达“相当上海”的味觉审美,这也是每个人爱它的理由。

辣子鸡在家里很难做出符合技术标准中的口感,因为民用燃气灶火力不够, 油温升不高。据小宋介绍,这道菜分三次油炸,第一次高油温,数秒钟即可捞起,使鸡肉定型;第二次中油温,让鸡肉锁住水分,恰到好处地熟成,油温也不能过低,否则可能造成沁油,口感就差了;第三次高油温,炸至金黄色,方能达到外脆里酥的口感。辣子鸡的火候很难掌握,“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不熟”,这道菜很考验川厨的基本功。

各位朋友一定有体会,一般川菜馆里的辣子鸡,往往是辣椒多过鸡肉,每个人都得大眼瞪小眼地在辣椒堆里找鸡吃。而“椒点”的厨师特别实诚,全部用鸡翅改刀,一盘菜消耗鸡翅500 克,所以吃起来特别带劲,是鸡肉堆里找辣椒,价格也不贵,一份才78 元,“吃货” 爱它是有道理的。

假如董竹君吃到了他家的干煸牛肉丝

青小米椒爆腰花,貌不惊人却洋溢着热情澎湃的镬气,一上桌就被朋友大声叫好,频频点头。腰花处理到位,无膻无臊,细洁嫩滑,小米椒切碎后旺火油爆,碧绿生青,辣而不冲,麻而不燥, 堪称“沪上上好的川菜小炒”。朋友评价道:“这道菜是顶上天花板的!”

前几次我在“椒点”吃过印象不错的菜还有鲍鱼圆蹄扣海参、宫保核桃虾球、糯香牛肋骨、砂锅方鱼小芥兰等, 各有特色,各显格调。这次我仍然点了一份宫保核桃虾球,盆内堆起整整10 只硕大的青虾球,外脆里嫩,小麻小辣,甜酸爽口,吃起来相当过瘾。此菜的小料比较丰富,除了干辣椒和花椒外,还有盐、糖、料酒、淀粉、生抽、香醋、白胡椒粉、番茄沙司等,在糊辣的基础上增加了甜酸味,所以也有人将它归作荔枝味型。

汤品是老坛酸菜象拔蚌,厨师堂灼呈现。川菜的魔力体现在“三头六臂”, 仿佛有好几颗灵魂,辣椒与花椒之外, 就是老坛酸菜。来自四川农家的酸菜在坛子里静静修炼了两三年,看上去颜值不高,乌漆漆的一大棵,但内涵已然充盈, 成为厨师手中的点化神器。“椒点”的厨师从民间智慧中汲取灵感,掰下泡菜老叶,与象拔蚌内脏一起文火煲汤,吊出酸爽鲜味,再加土豆粉丝和千叶豆腐, 于家常中呈现一种节庆的气氛。象拔蚌快刀切成薄片,在沸滚的高锅汆3 秒钟捞起,脆爽至极,回味甜鲜,然后再挟一片酸菜咀嚼,可解腻味。

品尝传统川菜,干煸牛肉丝怎么可以忽略呢?当年董竹君在宁海西路八仙桥创办“锦江川菜馆”的时候,这道菜就为她加分不少。20 世纪80 年代,一位吃过此菜的老上海跟我回忆在锦江的食缘,仍舌间生津:“这道菜经过董竹君的改良,降低了麻辣度,为川菜打入上海创造了条件。牛肉丝选得好,煸炒也十分地道,加上碧绿生青的芹菜梗,一锅成菜,吃起来十分爽口。”

歌乐山辣子鸡

青小米椒爆腰花

干煸牛肉丝

不过,后来我在饭店里吃到的干煸牛肉丝,总觉得牛肉丝偏老、偏柴,不免兴趣索然,直到在“椒点”重新品尝, 才算真正领教了此中真味。

小宋告诉我,这道菜的选料很有讲究,水牛肉“前胸酱爆,背部干煸”,这是规矩,也是经验。他家选用水牛的里脊肉,每份用料250 克,去筋、去膜, 横切成“二粗丝”(也叫“香棍丝”),下盐、胡椒粉拌一下;炒锅中倒入黑菜籽油,旺火煸炒,然后用锅底余油将太阳红辣椒、姜丝、蒜蓉、芹菜梗、郫县豆瓣、花椒油和糊辣油等煸炒出香,其间厨师要不断颠锅,防止粘底,最后下香菜、花椒及白芝麻。成菜后的牛肉丝只剩下150 克左右了,但根根挺刮,色呈酱红, 表面有脆感,内里有鲜汁;下筷时能挟到牛肉丝、姜丝和芹菜梗,三种食材在口中咀嚼时互相交融,鲜香爽脆、麻辣咸甜,五味杂陈,别有风味。

担担面是老成都最响亮的市声

“椒点”的团队在静默期苦练内功, 研发了不少新品。在宋大厨的推荐下, 我又加了两道菜,一道是糊辣贡笋,皖南徽州大山里产鞭笋,当地人用来煲汤, 腌笃鲜、老鸭汤都离不开这个鞭笋,“椒点”用来做冷菜,煮熟后撕条,浇上自制的酱料即可品尝了。这酱料内有二荆条、汉源青花椒、大豆油、糊辣油等,炝出糊辣味后往上一浇即成,鲜香爽脆,入口无渣。

另一道是鲜青椒石斑鱼,重约750 克的石斑鱼,宰杀后去头去尾,鱼身开薄片,蛋清上浆,抓匀待用。盘内垫焯熟的丝瓜,鱼头、鱼尾煮至断生后摆在盘子两端,鱼片在底汤内汆熟,铺在丝瓜上;锅内炝黑菜籽油和青花椒出香,倒适量高汤, 煮沸后即呈赏心悦目的金黄色,兜头浇上, 即可上桌。轻微的麻辣衬托出石斑鱼的嫩滑鲜香,很适合中老年顾客食用。

担担面

收场是两道点心:手工红糖糍粑和担担面。红糖糍粑是用红糖、糯米、黄豆粉制作的一道川渝地区传统小吃。糯米粉和黄豆粉加水拌匀,揉上劲后蒸熟, 冷却后切成一指宽的小条,油锅里煎至表面结皮,装盘后淋上红糖水就可以了。嚼之既有韧劲,又有豆香。

担担面也是我的最爱,每次去成都都要狠狠地过把瘾。“椒点”的担担面味道很正,佐料里面还有冬菜末。这一点, 一般食客根本不知道其中奥秘,没有冬菜末,充其量是辣肉末拌面,不能称之为“担担面”。

成都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起担担面: “小时候看到担担面,小贩晃晃悠悠地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一路吆喝:‘担担面——担担面……担子多用桑木,与肩头厮磨得滴溜丝滑,一头挑着碗筷和洗碗的水桶,一头挑着铜锅,锅内分隔成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煮肉骨汤。客人叫一声,他就停下操作,炉膛里塞一根柴,过一会儿水就开了,投面下锅, 拨弄两三下就好了,客人当街站着吃, 并不觉得寒碜。天寒地冻的日子,担担面给人带来特别的温暖,我在四川大学读书时也经常约几个同学溜出去解馋。担担面虽然是街头小吃,但操作上并不马虎,红油、麻油、花椒、酱油、芽菜末、葱花、蒜泥、味精、醋、猪油、芝麻酱、臊子等一样不缺,面条爽利而有弹性, 麻辣味香,回味无穷。”

川菜近百年的发展,得益于海派文化不少,川菜中的不少经典名菜其实都是在上海做出名堂后再傳回蜀地的。“椒点”于悉心传承中勇于求新、求变,很符合上海城市文明的精神。开业两年多来我至少去过六七次,感觉不错,从出品到服务,品质的把握与呈现,通过每道环节、每个人员贯穿始终,给消费者相当满意的体验,关键一点——价格公道。

猜你喜欢
辣子鸡川菜道菜
我为年夜饭添道菜
动物教你做道菜
犹记故乡辣子鸡
老姜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川菜资格人
看下面这道菜
枣庄名吃辣子鸡
辣子鸡,辣,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