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角色变化探析

2022-05-30 05:33陈小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古城墙

摘 要:墙作为城市空间要素之一,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设计与建构对城市发展發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墙与城市空间的关系逐渐多元化,其形式与功能日益多样化,墙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墙的设计趋于互动性、体验性及艺术性。基于此,论述墙在中国城市空间中角色演变的三个主要阶段与未来趋势,以促进城市墙体艺术创新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墙;古城墙;公共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深圳超尺度封闭社区效应与开放策略研究”(1170919351)研究成果。

墙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重组,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角色变化展现着不同时期城市空间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状态。墙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角色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时以墙划都、以墙定级时期,墙在城市空间中主要发挥防御管理的功能,通过墙的体量与形态装饰可以辨认空间类型及等级。第二阶段是以墙为界的阶段,墙在城市空间中主要发挥协助管理、划分领域的功能,它是城市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第三阶段是以墙为景的阶段,随着城市对于空间品质的重视及精细化发展,城市中居住空间基本由封闭社区构成,即大多数社区都是以墙来围合,而墙外围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展现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城市与社区来说,墙是重要的传递信息的空间符号,因此城市中社区围墙逐步艺术化、个性化、品质化。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墙的景观不断被设计,丰富了墙作为空间景观的意义。基于此,论述墙在中国城市空间中角色演变的三个主要阶段与未来趋势,以促进城市墙体艺术创新发展。

一、划分等级与防御:古城墙

古代朝代更替一般伴随战争,而城墙作为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在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防御角色。古代城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是防御外来者侵略的空间保护者,能够维护城市稳定。从结构和功能上划分,古代城墙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城墙围绕人居空间边界进行设置,具体根据不同区域构筑不同体量的城墙,形态是大城墙里包含小城墙,形成大小城池的形态。

城墙形成的实体边界主要防御其他国家的侵犯与突袭,是确定国家、地区边界的主要物质载体,与城门和城楼相连。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城”的标志,而城楼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在城内不同区域设置围墙,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城市与实现社会稳定,墙体边界的圈层性与管控性折射出古代社会等级与封建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各个城市中的古城墙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划分与管理区域:社区围墙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围墙出现在城市中,而城市中墙的角色与结构直接反映了该阶段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城市文化。社区以墙为界,形成横向排列的城市空间形态,使城市区域边界逐渐模糊化。可以说,社区围墙是我国计划经济与城市规划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的不断更新,古城新区应运而生。

(一)城市社区的管理者

在现代城市粗放化发展的社区空间形态中,墙从在城市边界中解构,在城市新兴的社区中建构,可以说,社区围墙是城墙分解化空间形态的延伸,以社区为单元不断向城市外围渗透,每一社区的墙体起到了划分区域的作用,有利于社区管理。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无论社区大小,社区的墙永远不会缺席,仿佛是城市默默的守护者,任城市再喧闹,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古城到城市新区的更替,城和墙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古城领域边界由墙界定,是大圈包小圈的构成形态。而新城打破作为城市边界的墙的限制,以内部的墙界定小区空间。随着城市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墙的区分与归属功能逐渐大于防御功能。行走在城市中,会经过不同小区,而小区的围墙形式透露了小区属性、业主身份、社区品质、管理规格等信息。无形中,现代城市小区的墙成为一种空间符号。

(二)古城变新区的边界

在城市化背景下,曾经的古城成为城市重要的空间之一,如同社区般在发展的城市中不断重生或闲置。例如深圳的南头古城,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带动下,艺术与设计不断给古城注入新的活力,古城的空间功能随着现有需求不断更新,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再如云南的丽江古城,由原来的古城转变成旅游商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了丽江旅游业发展。墙作为古城变新区的边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具有很强的符号性与历史性。此外,古墙增强了现代城市空间的探索性与文化性,也让人思考应该如何更新和改造城市空间,是让城市具有原真性还是创新性。那些曾经具有防御功能的古城墙的存在加深了城市里的人对时间与历史记忆的感知,使人们感受到古城墙蕴含的文化,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播。

三、解构与重构:景墙

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以往粗放的城市空间建设中封闭社区占有很大的空间比例,而我国封闭社区主要由墙体来进行划分。前期粗放的规划导致了一些城市问题的出现,关于封闭社区利弊的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由此作为围合社区空间的墙体的设计实践也在更新与迭代。在新建的社区墙体中,墙体逐渐以景观的形式呈现,与自然元素相融合,形态上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以墙为原型的景墙式景观诞生,作为城市空间的构建者、景观的背景、城市的“窗口”等角色存在。

(一)景墙特点

1.个性化

千篇一律的社区建设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社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围墙的传统式栅栏设计粗糙简单,无法适应居民需求。如今,城市中墙体的视觉塑造逐渐个性化,墙不再是简单的社区管理工具,而是展示社区甚至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在设计墙体时,设计师对其色彩、图案等进行精细设计,突出墙体的美感和艺术性。

2.融合自然元素

对自然元素的利用其实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一种趋近心态。设计师结合社区需求,运用自然元素塑造墙体,将不同材料与不同自然植物进行组合,将不同色彩的植物进行组合排列,形成富有变化的“彩色屏风”,或者将人工材料的硬质景观与花草植物水景的软质景观相结合,形成个性化景观,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

(二)景墙充当的角色

城市墙体依然具有较强的边界性,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以墙构景的形式,突破了固化的界面空间表达。以墙为原型的景观不断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城市空间场所。

1.空间构建者

在探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总能发现很多景观以墙为原型。设计师在墙原本分隔、界定等空间属性之上,不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具有很强互动性的景观墙艺术。比如,海盐金地·求学里小区以海浪为设计元素,将海浪的形态特征抽象为线性语言和流动的空间框架,塑造特色景墙,打造时尚、现代、具有艺术感的高品质社区,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氛围。层叠的空间细节彰显品质,层次感交错联结的直线形体塑造出超越现实的几何美感。该小区还将景观作为建筑的延伸,达到景观建筑元素一体化的效果。景墙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界面转折形成数个微空间,使得空间具有层次感,增强了空间的仪式感。

2.景观的背景

在城市立体景观塑造中,需要以墙为背景来衬托。比如,塑造叠水景观时,需要结合墙体进行设计,因为墙面较为稳定,可以作为背景衬托流动的水影,一动一静,互相映衬,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结合墙体营造空间景观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式是融合墙体设计植物景观,第二种模式是墙体与植物保持一定距离但依然是以墙体为背景营造空间意境。第一种模式需要以墙为结构,通过构建不同形态的墙体,为植物提供基础的生长方向与位置,使得植物景观通过墙体空间进行展现。第二种模式与中国绘画中留白的手法具有相似之处,以表现植物景观为目的,通过合理设置墙面的尺寸与肌理,控制植物景观与墙体的距离,呈现以墙为背景、植物为图案的景象。第二种模式下,墙体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植物景观,一动一静,一隐一显,互相映衬,充分体现了植物与墙体相结合造景的意境。

3.城市的“窗口”

墙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作为城市空间中的构成要素,不断被赋予新的角色内涵。在城市社区更新中,一些细微小巧的设计,能够营造更丰富的空间,比如上海愚园路的墙馆。该墙馆是一座为愚园路的路人设计的美术馆。为了给路人提供一种瞬时沉浸体验,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总长5.2米、紧贴墙面、总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超薄美术馆,在墙馆中设置了一条长4.2米、高30毫米的玻璃槽。玻璃槽内部是一个放置展品的光腔,路人通过发光的细条形窗向内窥视,可以对馆内艺术品进行欣赏。玻璃槽与墙体构成一种微型的公共空间,而该公共空间能够使路人产生窥探心理。由于观看范围的有限性,路人会更加好奇里面的信息。站在细条形窗前观展的人被墙馆的展览吸引,又被经过的人观看。可以说,这面墙已成为展示城市人文的一扇“窗口”。

四、互动与体验:墙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

从传统封闭连续的边界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模糊、透明和暧昧的边界,再到数字时代的边界,可以看出,边界在逐渐消解,但边界的意义在逐渐拓展和丰富。

在VR技术的支持下,墙承载的景观信息变得更丰富,墙与景观信息可以分离,在需要展示时,景观信息可以即时投射播放。设计师可以根据空间特点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墙景设计,展示不同的墙景,借助先进技术,促进艺术新的形态形成,丰富墙在城市空间中的角色。

在未来,墙不仅仅作为单一分隔的边界,更多是一种空间媒介,是让人们身体获得互动体验、提高人们参与度的一种空间形态,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能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是城市重要的景观之一。以墙为原型营造更多的城市公共景观,开展更多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从传统的墙到未来的墙,墙的形态和内涵在不断被解构和重构,逐渐公共化,注重居民的体验感,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是墙未来发展的趋势。

五、结语

从古至今,墙一直以边界景观形式在中国城市不同空间中存在,而其具体形态随着城市设计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墙作为当代城市空间景观之一,也在不断传达着城市设计思想。本文论述墙在中国城市空间中角色演变的三个主要阶段与未来趋势,以促进城市墙体艺术创新发展。第一阶段是古时以墙划都、以墻定级时期,墙在城市空间中主要发挥防御、管理的功能,通过墙的体量与形态装饰可以辨认空间类型及等级。第二阶段是以墙为界的阶段,墙在城市空间中主要发挥协助管理、划分领域的功能,它是城市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这一阶段,城市区域边界逐渐模糊化。第三阶段是以墙为景的阶段,随着城市对于空间品质的重视,墙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展现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阶段,城市中墙体的视觉塑造逐渐个性化,墙不再是简单的社区管理工具,而是展示社区甚至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设计师结合社区需求,运用自然元素塑造墙体,突出了墙体的艺术性和生态性。以墙为原型的景墙式景观诞生,作为城市空间的构建者、景观的背景、城市的“窗口”等角色存在。在具体的墙体设计中,应在了解墙在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角色变化的基础上,不断探析墙体形态的可能性,还要充分理解墙体在当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墙体设计的文化性、生态性及互动性,协同其他空间设计,提高城市整体景观品质,丰富城市景观内涵。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城市开放街区和数字城市的建设,组成城市系统的各部分都会不断更新迭代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墙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从封闭固化的形象到多变的形态,在城市空间中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叙写城市发展历程的同时,记录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谭书蔚,郭明军.古代“城”之墙的防御功能:以“昆阳之战”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236-237.

[2]杨丽燕.平遥古城墙的历史探析[J].文物世界,2020(6):51-52.

[3]方晓风.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1(7):18-21.

[4]马晨光,李雅岚.墙体景观设计初探[J].设计,2017(15):22-23.

[5]邱德华,陈潇.叙事视野下墙的语义及空间建构策略探析[J].新建筑,2016(1):103-107.

[6]王淑华,秦安华.空间之“间”:关于景观空间中“墙”的讨论[J].装饰,2016(6):11-12.

作者简介:

陈小娟,硕士,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古城墙
小城的古城墙
古城墙的凝望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