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刍议

2022-05-30 10:14杨孝青韦磊
北京档案 2022年8期
关键词:法政滦州李大钊

杨孝青 韦磊

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革命中牺牲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就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先后参与立宪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以先进知识分子的担当参与了辛亥滦州起义的相关活动。

一、由立宪向反清革命的思想转变

李大钊于1907年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进入该校后不久,李大钊经历并参与了清末立宪和辛亥革命等活动。由积极投身清末立宪到参与辛亥滦州起义活动,李大钊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李大钊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1907年,李大钊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主要原因是“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1]。入校后,李大钊表现出了积极探索民族、国家出路的精神。1908年,结合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李大钊写成了《登楼杂感》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流露出“欲白头”“伤屠狗”“多隐恨”的悲愤心情,赞美荆轲和高渐离,表达了对“筑声剑影”精神的推崇,初步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李大钊的‘筑声剑影精神,其实也就是不惜以热血与生命,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抗专制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精神。”[2]

与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相应,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内部最初分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宣统二年,北京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开会,外患有安奉铁路问题发生。在天津方面遂引起学生的激烈的政治运动,我们同学也参入运动,也分立宪派、革命派。”[3]为了拯救黎民于水火、挽救民族危亡,李大钊最初选择了参加立宪运动。1910年12月,包括李大钊在内的进步学生在天津发起第四次集会游行请愿活动,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实行西方宪政制度。对于此次请愿活动,李大钊始终记忆犹新。“本校同学在东大讲堂(现改为图书馆)开会,同学秦广礼断指写血书,激扬民气。同学孙可君断肘,大家非常激烈,许多同学鼓掌叫唤,都以泪相见。……那种悲惨激昂的光景,我终身不能忘!”[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立宪派的慷慨激昂运动,特别是几位同学用流血来激扬士气,给李大钊带来极大的思想震撼,以致他终身不能忘记。但是,这次请愿活动最终失败,学生代表温世霖也被清政府流放到新疆充军。

随着立宪活动的失败,李大钊也在吸取教训,开始了思想的转变。“这次风潮,算立宪派运动失败,而革命派进行越发有力,从此立宪派的人也都倾向革命派,大家都觉得对温先生义气上过不去,只好再等机会。”[5]从这段话可知,立宪运动的失败,使李大钊等进步学生彻底丢掉了对清政府的任何幻想,大多数人从立宪立场彻底转向革命。此后,李大钊等人广泛阅读革命派报纸,接受革命思想熏陶。“革命派组织秘密团体,上海的《克复报》、福建的《民心报》、香港的《中国报》,对于革命思想,充量绍介。同学订阅该报不少,大家都抢着看报,情愿不上班,也得看报,于永滋、王德斋先生亲往邮局去取。”[6]李大钊还特别提及上海的《民立报》对宣传革命的作用,并指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革命运动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他说:“当天津学生政治运动正在昂激的时候,上海《民立报》上天天有一段时评,告诉我们学生,应该作甚(什)么样运动。后来清廷起用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在河南即打电(报)给天津督署严防某法校,就是本校。可见本校当时很受官府的注意。”[7]可见,随着立宪运动的失败,李大钊的思想开始倾向于支持革命。这既是其追求救国救民目标的逻辑结果,也是他当时所处斗争环境影响的结果,这一转变也为他参与辛亥滦州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李大钊参与辛亥滦州起义

(一)辛亥滦州起义的背景及过程

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全国各地革命风起云涌。北京是当时北方政治中心,其次是天津和保定。天津的政治中心则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该校人才最多,革命思想最为发达。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史地教员、北方共和会会长白雅雨是滦州发动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北方共和会是领导北方革命的核心政治力量,在滦州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11年12月31日,白雅雨只身来到滦州,秘密约见了清军七十九标第1营管带(营长)王金铭和第二营管带施从云,拉开了滦州起义的序幕。1912年1月2日,王金銘、施从云率新军在河北滦州起义,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同时推举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白雅雨为参谋长。白雅雨代表同盟会授印授旗,文武官员宣誓就职。但是,起义因准备不足,只有王金铭和施从云所率清军七十九标第1、2营的兵力参加,驻扎在海阳的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冯玉祥遭软禁。1月4日晚,施从云、王金铭被敌人残酷杀害。1月7日,白雅雨英勇就义,起义失败。

(二)李大钊参与辛亥滦州起义分析

在整个辛亥滦州起义中,虽然李大钊并未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通过现有史料分析,可以证明李大钊参与了这次起义。

首先,李大钊对起义是比较熟悉的。李大钊在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前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十八周年校庆会上的演讲说道:“革命派运动,像本校教员白雅雨先生,奔走于滦州第二十师军队中。”[8]“同学奔走革命的,白雅雨、于永滋往滦州,王励斋往徐州。白先生平时很古板的,这时也作革命的运动。”[9]可见,李大钊对于白雅雨、于树德、王法勤等组织、策划革命活动是比较熟悉的。1917年5月,李大钊在《旅行日记》中,详细回忆了滦州起义的过程。1919年8月,李大钊在《五峰游记》中再次忆及滦州起义:“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挟)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雅雨等殉难。”[10]鉴于滦州起义失败后,相关起义资料都被焚毁,但是,李大钊对起义的筹备等相关情况显然是比较熟悉的,这就说明李大钊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滦州起义。

其次,李大钊参与北方共和会相关活动。立宪派运动失败后,革命派秘密运动急需扩大规模,并成立相关组织开展活动,天津成为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地区。李大钊在天津参与了革命组织的相关活动。滦州起义亲历者凌越回忆了滦州起义领导力量的北方共和会成立的情况:“由凌越、王法勤、李大钊、张良坤、汪瀛、胡宪、于树德等密约至日租界荣华里开会,公决实行严密组织,广求革命同志。又以同盟会易引敌探之注意,特取避人耳目之手段,组织北方共和会,总机关秘设于法租界梨栈生昌酒店。”[11]由凌越的回忆可知,李大钊是参与了北方共和会的成立等活动的。

再次,李大钊在起义中发挥了联络人等作用。作為李大钊学生的刘弄潮曾就李大钊与滦州起义的问题,专门询问过起义的重要人物——王法勤、冯玉祥等。刘弄潮说:“在1927年武汉追悼李大钊会上,我曾一度问过王励斋(王法勤)关于当年参加滦州起义的概况。他告诉我‘守常先生最早就得青年的信仰,滦州一带又是他的家乡所在,当时我们的秘密联系,主要都是白雅雨和他负责。”[12]由此可见,李大钊在青年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李大钊在滦州起义中发挥的作用是利用对滦州附近情况比较熟识的便利条件,为起义的组织、筹备充当联络人。1944年春,刘弄潮在成都就李大钊与滦州起义的问题,对冯玉祥进行了访谈:“我在成都亦曾问过曾与我党有过几次合作关系的冯玉祥,他当时很兴奋地对我说:‘大钊先生和白雅雨都是指导我们的学者,后来他(李)还向我(冯)建过议,要为先烈塑铜像。首都革命后不久,我总算达到了大钊先生的志愿。”[13]这里,冯玉祥提及李大钊以学者身份在起义时期对包括冯在内的人曾给予过指导。

此外,李大钊参与了滦州起义的善后工作。时任滦州起义敢死队队长的凌越不仅记载了李大钊参与立宪运动和北方共和会的情况,而且还记录了李大钊参与滦州起义的善后工作。凌越说,起义失败后,“会中同志如马浩、汪瀛、李大钊、徐铮、凤文祺等数十人于人,或愤恨而悲痛失声,或疾首痛心而莫知所措,或骚(搔)首问天愤不欲生,或疑信参半化妆亲至唐山、开平、古冶等地密探真象(相),悲歌慷慨,惨极一时。”[14]李大钊等不仅沉痛悼念白雅雨等烈士,而且在获知幸免于难的革命志士困境后,急忙在生昌酒店召开善后工作会议,“公决请黎都督元洪代表吴定庵、胡鄂公在其所携之公款项内,速拔救济,每人制棉衣一身,伙食费数元。……又决计誓不短气,急为死难烈士复仇,以洗功亏一篑之恨。前日凄凉丧失之景象,又一变而有汹汹壮烈之气矣”[15]。

三、辛亥滦州起义对李大钊的影响

滦州起义对李大钊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李大钊多次在不同场合论及滦州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滦州起义中蕴含的精神品质直接影响了李大钊。滦州起义之后,李大钊高度重视起义的教育意义,多次表达了弘扬滦州起义功绩、精神的愿望。1917年,李大钊在《旅行日记》中说道:“过雷庄,猛忆此地为辛亥滦州革命失败之地,白雅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就义焉。余推窗外望,但见山丘起伏,晓雾迷蒙,山田迭(叠)翠,状若缀绵,更无何等遗迹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建一祠宇,或塑铜像,以表彰之。”[16]1919年,李大钊路过滦州时,回顾了滦州起义后,明确指出:“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17]1923年,李大钊在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前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十八周年校庆会上的演讲中,再次详细深入地回顾了滦州起义。可见,滦州起义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促进了李大钊矢志革命的牺牲精神的形成。李大钊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滦州起义,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与,以及起义中白雅雨等人的牺牲精神给李大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白雅雨素为李大钊所敬重。他惊天动地的革命精神品格,对于李大钊的影响,人们从李大钊其后的人生道路直到最后也同样‘从容就义,当能领悟其间的内在精神联系。”[18]滦州起义失败后,李大钊始终没有忘记白雅雨等殉难的烈士,以至十八年后在母校回忆当时的情景都历历在目。李大钊说:“滦州革命失败,同学以为白、于二先生不免于难,恶(噩)耗传来,大家悲伤得很!后来才知道白先生确乎身殉于难,于先生幸免。给白先生开追悼会,就在这个礼堂上。那追悼白先生挽联的字句,今天我来在这礼堂上,还仿佛有人念给我听!”[19]追悼白雅雨烈士的场景使李大钊终生难忘,白雅雨表现出“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刻激励着李大钊,促进了李大钊形成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

其次,促进了李大钊形成为救国救民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李大钊说:“而今回顾从前加入政治运动的同学,已经有些死亡凋零了,真是不堪回想!白先生雅雨在滦州革命的时候就死了,断肘的那位孙先生在二次革命也死了,还有许多死了我不晓得。那末(么),同学参加政治运动的死去了大半,而民国建设还没有成功,有许多责任在我们身上,我们没有开出路子来,觉着非常的惭愧,只好把我们没有尽的责任,推到后来诸位同学身上。”[20]联系到滦州起义前后先烈的牺牲,李大钊指出:“参加政治运动的同学,死去大半,不能再相见了!牺牲他们大好生命,而民国的国家,天天在昏迷不醒之中。”[21]可见,时至今日,白雅雨等先烈的奋斗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李大钊因而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到惋惜。但是,李大钊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提出要赓续先烈的牺牲精神而努力奋斗。“我希望以后的同学齐心努力,给本校历史正文第一页第一章下头一笔。整顿我们的国家,恢复我们的民族,专赖诸位同学,齐心!努力!”[22]

再次,进一步坚定了李大钊践行和担当建立“光华灿烂”新中国的初心使命精神。在李大钊看来,滦州起义的斗争,仅仅是为实现“整顿我们的国家,恢复我们的民族”的“破题承”,包括白雅雨等先烈在内的仁人志士,斗争的目标就是创造“光华灿烂的历史”。1923年,李大钊在回顾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历史时说:“早先我们的历史是很短小的,算不了甚(什)么,光华灿烂的历史还在后边。”[23]此时,李大钊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明确确立了革命奋斗目标。李大钊所憧憬的“光华灿烂的历史”就是“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下,以抵制列强之压迫,而达到建立一个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目的。”[24]显然,李大钊通过对滦州起义的回顾,进一步坚定了他担当、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精神。

综上所述,李大钊虽然不是滦州起义的主要组织、参加者,但是他以学者身份参与了起义的相关活动,为起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滦州起义对日后李大钊投身革命,直至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牺牲,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0SJB0157)、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KJ201910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6][2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7,497,298.

[2][18]朱成甲.李大钊传(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3,102.

[3][4][5][7][8][9][19][20][21][22][2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1,496-497,496-497,497,491-492,497,497,497,498,498,497-498.

[10]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1.

[11][14][15]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二编第五册)[M].台北:中正书局,1966:275,285,285.

[12]刘弄潮.李大钊同志年谱简编[J].社会科学研究,1980(5):9.

[16][1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6,61.

作者单位:1.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

猜你喜欢
法政滦州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从主妇价值到女权主义:日本法政学说史上的家务劳动争论
清季杨荫杭的法政活动与思想轨迹(1899~1911)
浅谈清末民初的法学教育——以法政学堂为视角
赫然一座滦州城
放歌滦州古城
“滦州煤矿”更名之考证
滦州古镇
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