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习惯:体育运动养成的阿基米德点

2022-05-30 13:36汤凌燕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中学生兴趣

[摘   要]“厌体育课”而非“厌体育”现象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一种当下表征,究其原因,教师的教法存在一定的板结化或卯不对榫的问题。研究认为,兴趣与习惯是学生体育运动养成的阿基米德点。要实现这一任务,教师首先应该从教法上实现突破,秉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实现体育教师的应有之责。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习惯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是对体育运动终身习惯养成的一种使然表达。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厌体育课”而非“厌体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中学生处于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既是体育教师的应有之责,也是当下之急需。

一、兴趣:体育运动养成的始点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已是老生常谈。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并加以实施却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既要有耐心和学识,还能够创新应用不同手段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体育常常怀有矛盾的情感,“厌体育课”而非“厌体育”现象甚为常见。例如,有学生说,他们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因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跳皮筋、踢毽子等都不能在体育课上开展。还有学生说,体育课有些枯燥和无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习背书,争取期末考个好成绩,这样爸妈也开心。可见,沉重的学业氛围和板结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压抑了自己爱运动的天性。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阶段运动习惯的养成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偏向于模式单一的体育练习,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动机。

“让孩子走出教室,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是所有体育教师的目标,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诸多教学技巧和方法。例如,一方面,开展特色体育课,让学生体验多元的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寻回勇气和信心,敢于正视内心的胆怯或恐惧,并且学会融入集体,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获得归属感。总之,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趣味体育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助益文化课学习,更可以学会平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二、习惯:体育运动养成的主线

日常教学统计发现,中长跑(如800米和1000米)是中学生最怕的运动项目。这一项目考察学生的耐力水平以及意志力,对许多中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要通过这一测试,需要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并长期坚持。在一次中学生体测过程中,一位体型微胖的学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测试800米的时候,这位学生跑起来有一些吃力,但还是坚持紧跟前面同学,直到最后通过了测试。在得知自己不仅及格而且得到良好的成绩后,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事实上,这位学生在以前并不能顺利完成800米中长跑,但是经过课上课下的坚持,长期认真地训练,使得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可见,养成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

但从教师角度来看,则仍然需要教学策略的引导。我国体育教学专家毛振明教授曾指出,运动项目有着自身的“兴趣点”,有些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在前,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学生很快就能产生运动兴趣;有些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在后,典型的例子是中长跑项目。这些运动项目往往刚接触时比较枯燥,但坚持一定时间后才能发现其趣味,若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如固定周期的安排方式),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些项目,而一旦形成习惯就会相对稳定下来。因此,从教师角度来看,中长跑这样的项目更应该注重循序渐渐的引导,更需做到润物细无声。由此可见,运动习惯的养成也要从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三、教法:体育运动养成的教师之责

1.教育情怀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首先富有教育情怀,这是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前提。在我国确立的师范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践三学会”的要求,践行师德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条件。应该说,无论出于何种理由,教育情怀中的教师职责最为关键,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是关键之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不会”视为学生的基本权利,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因此,当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或习惯时,教师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学生,更不应该放弃学生,否则即是体育工作的一种失职行为。

2.扎实学识

在这里,笔者认为扎实学识应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两部分,它们一方面来自于先前的学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来自于职后培训和自我投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职后培训以及自我投入效果还不明显,往往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论以及”三字一话“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功底不够,教学科研能力更显短板。为此,2017年10月提出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了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关要求,为新时代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当然,笔者这里的科学研究并不是指教师一定要撰写论文发表,发表了也不一定就代表从事科学研究,但这是教师不断自我钻研,实现知识动态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之,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首先考虑自身之责,其中教法是关键,是体育教师知识的创新应用,是体育教师对所教知識的综合理解,是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设计。教师应以兴趣和习惯培养为支点,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帮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教师也唯有不断钻研和秉承教育情怀,才能完成使命和角色,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汤凌燕,山东省寿光市文家中学教师,E-mail:2008beijingtly@163.com(山东潍坊,262702)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中学生兴趣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呆呆和朵朵(13)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