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卓丽花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卓丽花

摘 要:阅讀教学是语言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材料,还是他们熏陶身心、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但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与成长。本文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制订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希望能够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阅读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在文本之间进行多元互动的动态化过程,也是一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表现,关系到他们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质量与效果。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开展,注重学生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使学生形成深刻理解,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使其对阅读文本中的知识及内涵印象更深。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深度

当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仅仅停留在文本阅读的表面层次,只是比较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如字、词、写作手法、语言技巧等方面,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学生理解与掌握阅读知识,但是缺乏深度,不注重对阅读文本主题思想、内涵的深入发掘,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导致部分阅读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无法收获更多,限制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与发展空间。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偏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阅读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对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有一定影响。现阶段,有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出现教学目标发生偏离的现象,与既定目标相悖,只是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严重忽视对他们的引导,使其在实际阅读中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模糊不清,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欠缺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赶超进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较大的升学压力,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我讲你听”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不仅比较浪费阅读教学的时间,还无法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导致学习质量一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够高,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突出自身主体地位,这与教育理念不符,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四)忽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高中生虽然经历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积累不少语言知识与阅读经验,但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无论是深度,还是难度均有所提升,对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关注对学生自身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阅读教学模式与方式上也不注重改善,仍然故步自封,给予学生很少的自主阅读机会,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还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单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使用的阅读素材以教材中安排的课文为主,选择的课外读物较少,给予课外阅读时间也不多。这样虽然能够确保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熟悉程度,但是无法提升他们的阅读量,阅读视野受到限制,很难接触到更多的新材料,难以与时代接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范围无法得到有效拓展,阅读经验得不到更多的积累,阅读技巧得不到大量的锻炼,不但无法解决课内阅读,还制约阅读教学的发展[1]。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首先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着重培养他们阅读语文文本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各项阅读活动中。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课堂上,应该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善于发现兴趣点的所在,使其同阅读学习巧妙融合,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始终保持浓厚兴趣[2]。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历史视角切入,先带领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公元前630年,与晋楚城濮之战仅隔两年,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使其从历史故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中,引发学生阅读新课的兴趣。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发音和停顿,使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与赏析课文,尝试概述本文的故事,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与归纳各段段落大意,每组派遣代表先后发言,用四字短语概括,如: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师;第4段,晋师撤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诵读课文,领会与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技巧,使其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人物形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阅读课堂的趣味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在任何教育阶段与学科教学中,都应大力倡导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进、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既能够转变知识呈现形式,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具体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来说,教师同样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搭配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辅助阅读教学的实施,吸引学生自觉踊跃地阅读,帮助他们收获更多知识及技能[3]。

比如,在开展《鸿门宴》阅读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鸿门宴》中“宴会中”的精彩片段,谈话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知道出自哪里吗?带领学生一边欣赏视频,一边思考问题,由此引出故事背景,使其思考:“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课文。接着,教师简单介绍课文背景,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使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进行,让他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随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图片,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着重分析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等人物的形象特点,使其学习通过人物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设置适宜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场景,营造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之生动的语言描述,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将课文中描绘的场景表象还原出来,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围绕实际文本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表演、实物教具或其他手段来实现,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4]。

在开展《荷塘月色》阅读教学时,教师先播放一个有关荷塘美景的视频或者展示一组图片,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设计导语:同学们,一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言名句有哪些?鼓励学生说出大量描述荷花的古诗词,然后在课件中展示一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播放课文的美声朗读,继续渲染情境,让他们初步感悟课文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让学生了解课文发展脉络。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重点领会本文意境,探讨作者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怎么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冷清的郁闷心情、思乡的郁闷心情等,让他们入情入境,提升阅读效果。

(四)发挥问题导向作用,活化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虽然不少教师也意识到设置问题与提问的作用,但是采用的方式较为简单,提问内容也比较单调,很难真正发挥出问题的驱动作用,对整体阅读教学质量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要突出启发性和发散性,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表达各自的看法与见解,活化他们的阅读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5]。

以《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提问导入法:大家喜欢秋天吗?当地的秋天景色怎么样?最喜欢秋天的哪些事物?由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自由作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初步活化他们的思维,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要求他们一边聆听、一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说一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原因是什么?使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了解课文的整个框架。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搭配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秋景?作者是怎样描写秋景的?描写秋景的什么特点?使其将课文内容概括成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佳果图,让他们据此抓住文眼,把握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五)深入发掘文本内涵,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发展为三维教学目标,再加上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与改革教学模式,除做好基础性知识的讲授以外,还要带领学生深入发掘文本内涵,不仅需理解字面意思,还要着重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情感、揭示的道理,或蕴含的哲理,增强他们感悟文本的能力,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6]。

例如,在进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阅读教学时,教师先播放袁隆平获得“感动中国”时的颁奖词,搭配导语: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由学生自由谈论对袁隆平的了解,一般都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衔接语:今天主要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着重了解人物通讯这种体裁的形式与基本结构形态,使其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指引他们主要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掌握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对文本内涵的发掘上面,引导学生结合这篇人物通讯中袁隆平的主要事迹,根据具体事件感知文本,分别体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使学生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积极引入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围较为局限,仅仅以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为主,虽然这些阅读文本优质,但是数量较少,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狭窄,不利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應以做好课内阅读教学工作为前提,围绕同一阅读主题积极引入相应的课外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阅读能力不断提高[7]。

例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内阅读,让学生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怎么批注学术文章,锻炼他们的审阅能力,实现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习惯的保持,使学生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之后,在课下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乡土文化的书籍,如,《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乡愁的天际线》《中国乡约制度》《乡村建设理论》《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等,使其利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技巧进行课外阅读,随着阅读经验的增加,让他们收获更多语言知识与阅读经验,为课内阅读提供服务,实现双向成长。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优质文本制订阅读教学计划,结合实际问题追本溯源,根据问题成因,有的放矢地制订应对之策,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灵活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使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世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家长,2022(7):135-137.

[2]赵振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2022(5):18-20.

[3]张文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论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1):37-39.

[4]陈建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13-14.

[5]张立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有效性提升策略[J].学周刊,2021(34):149-150.

[6]苏国冠.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1(94):34-36.

[7]刘铁夫.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11):49-5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