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壁赋》中箫声的作用

2022-05-30 10:48张丽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洞箫箫声赤壁赋

张丽娟

《赤壁赋》是北宋文赋中的名篇,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并称“宋赋双璧”。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轼,整个北宋将黯然失色。其实,放眼整个封建时代,苏轼也绝对是一抹亮色。他在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在官场上屡遭打压,后来又颠沛流离。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101年,苏轼从贬所儋州回归,经过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看到寺里保存的好友李公麟在十年前为自己画的像,之前的经历历历目前,“旧事与新愁”齐上心头,便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两个月之后,诗人与世长辞,终年65岁。斯人已逝,泽被深远。

1080年,苏轼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官职是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四年的贬谪生活。正月初一,苏轼就被御使台的差人押送上路了。一个月后才到黄州,住在他于词中提到的定慧院。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狱中囚徒的惊惧惶恐、狱吏的百般逼供、权贵的不依不饶……都对苏轼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在黄州的四年是苏轼人生中的磨难期,也是其创作的丰收期。在这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名篇。

《赤壁赋》主要采用的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这也是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但是,在这篇赋中,作者融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其中关于箫声的描写,令全文顾盼生姿、波澜横生、意蕴丰富。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赤壁赋》中箫声的作用。

一、箫声展现了文人的雅趣

箫这种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适合独奏和重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的数量区分,可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词牌名“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源于一个与箫有关的美丽动人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名叫箫史的人,吹箫时能够使孔雀为之驻足,白鹤集于庭院。穆公的女儿弄玉极爱箫声,穆公便把她嫁给了箫史。箫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凰鸣叫的声音。几年之后,箫声果然招来了凤凰。凤凰来集,人们便在当地修筑了凤凰台。后来,夫妻二人随凤凰一起飞向尘外……在这个故事中,箫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也引起了人们的遐思:能引来凤凰的箫声到底有多美呢?

到了宋代,箫有了许多美称。苏轼在《鹧鸪天·笑捻红梅亸翠翘》中写道:“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箫也从庙堂走向了民间。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村民们都在吹箫打鼓。在《赤壁赋》中,箫有个美名,叫“洞箫”。有些学者认为《赤壁赋》中吹箫的人是杨世昌。结合苏轼的诗文进行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他被贬黄州时,杨世昌曾来看望过他。苏轼还为其书一帖,赞道:“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通知黄白药物,可谓艺事矣!”从苏轼的帖中,我们可以发现杨世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次孔毅夫韵》中有“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相随只两膝……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可以说,苏轼在黄州交往的朋友多是超凡脱俗之人。那么,这样一位才子能吹出引潜蛟起舞、令嫠妇哭泣的箫声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明人魏学洢在《核舟记》中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赞美了雕刻者精湛的技术。的确,雕刻者王叔远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各个人物的姿态、性情,让我们仿佛再次见到了苏子游赤壁的景象。可是,他却无法通过雕刻技术再现箫的艺术魅力。

二、箫声勾起了作者的愁思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箫声的出现,动摇了人心,引出了悲情,才有了后文的问与答。苏轼与客游赤壁,此时的他已被贬至黄州。七月的晚上,月光皎洁,清风徐徐,小舟随水而动,任意西东,令苏轼产生了“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他忘情山水,似乎就要逃出尘世,去往仙境了。于是,他不自觉地扣舷而歌。这个时候,情感主体是快乐的,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浓浓的哀愁,快樂只是表象,心中的愁绪只是因这美丽的山水暂时消散了。洞箫之音本就是哀怨的,再加上吹洞箫的人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朋友,苏轼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悲伤。听者听到的箫声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怨、慕、泣、诉也是作者遭受人生打击后的心理活动。流落到此地,漂泊到此时,英雄失路,又能如何?

洞箫之声令苏子愀然。于是,他借此机会问:“何为其然也?”箫声勾起了他的愁思,令他悲从中来。这里的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悲英雄已无处可觅;二悲自己欲治国平天下,却流落至江湖,只能像砍柴、打渔者一样平凡地生活;三悲时光荏苒,自己早生华发。苏轼为什么会提到英雄曹操呢?他曾在词作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把周瑜当成自己仰慕的对象,称赞其年轻有为;在《赤壁赋》中,他又把赤壁之战中失败的曹操当成英雄。由天上的月写到诗中的月,从当时的山河看到历史的山河,从自己想到了英雄曹操。不断联想,回溯历史,由此进入广阔的历史时空,表现曹操的英雄风姿。“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种只截取历史中的一个画面的写法更能展现曹操的气度与魄力。而这些恰恰是他所渴望拥有的。与英雄相比,自己只有个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这一方面是在写自己的处境非常艰难,另一方面是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郁之情。

三、箫声串连起了全文内容

苏轼在文章的第二段写自己听到箫声而由乐转悲,第三段写悲的原因,第四段则写自己试图从这种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箫声非常关键。作者听到箫声而心生愁绪,因此问何以有悲,并在了解了为何而悲之后试图排解这种情绪。可以说,箫声串起了全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为箫声所困,并试图从中挣脱出来。箫声引起的是人生之悲。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之前经历了乌台诗案,如今漂泊至此,难以实现理想与抱负。可以说,是箫声引起了他的联想,让他关注到了自己内心的悲。作者从月与水出发,开始思考人生,试图摆脱人生的困境。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也不能停留一瞬间。把天地之变与自己的人生遭遇放在一起,人生的巨大挫折也变得不值一提了。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不管天地如何无常,人生如何无常,人总要向前看。作者由对外物转向对精神的探寻,并认为:人是无法完全占有外物的。企图占有外物才会产生得失之乐悲。如果以观赏的态度来看待外物,我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说的大概就是如此。站在这样的角度看问题,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可以说,《赤壁赋》中的箫声是我们进入作者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条通道。借助箫声,我们能够探知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猜你喜欢
洞箫箫声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玉箫声断没流年
吹箫引凤
洞箫陪伴一生何求
——访南音洞箫制作师李志瑜
苏东坡《前赤壁赋》
龙郁的诗
浅谈中韩“洞箫”的历史脉络以及交流和影响
曲刘合奏
饮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