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助力高中历史课堂重整的再思考

2022-05-30 20:56谢凤先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材

谢凤先

摘要:文章以两位历史教师的地方文化资源辅助教材整合的公开教学课为案例,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在落实学习目标和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效果明显,但在史料选取的适切性、科学性、严谨性等方面还有一定的瑕疵。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高中历史;课堂重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贯穿于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考试命题的全过程,是历史教学工作者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准绳。历史教师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知情者、传承普及者,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他们把地方文史资源引入课堂,既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又实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有机契合。

笔者以两位青年骨干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为案例,剖析了修订版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水平目标,得出一些结论,希冀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两节公开课分别为杭州市余杭区金老师的新教材课程“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河南省开封市柳老师的高三复习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两位教师都巧妙地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教材进行重组,实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国家情怀的完美契合,展示了青年骨干教师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史料驾驭能力。

一、服务教学主题,活化教材,落实核心素养

(一)创情境,串联教学主题

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中,金老师首先呈现两幅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图片《最早的炭化稻米》《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门票),这两幅经过剪切的图片加上色彩的配合,其强烈的美感瞬间把学生与观摩老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接着,金老师用上山文化遗址、余杭塘栖古镇、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这些学生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教材中“村落”“市镇”“城市”的发展变迁史。

柳老师则用《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片段引出问题:“同学们,大家都欣赏过《清明上河图》吧?你们认为其中的‘清明二字应如何理解?”由此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柳老师再用开封清明上河图景区(5A级景区)的重要区块照片辅以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读图、读史、读题,引导学生回顾、复习、整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当前,用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公开课或常态课的导入情境并不鲜见,尤其是异地上课,部分教师往往喜欢用当地的风土人情资料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用地方文化资源创设课堂情境,采用同一类型的地方材料串联起教材,让课堂教学紧扣主题,层层推进,既展现了他们的地方文化功底和史料驾驶能力,又能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二)接地气,服务家国情怀

柳老师以清明上河图景区的照片配上相关考证史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名画片断“上善门”“虹桥”分析宋代政治的危与机,用照片《走街串巷卖货郎》《骆驼驮货过城门》《茶馆》探讨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这样透过照片与名画看历史,由开封城推及大宋江山,学生可以在学习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重温古城开封的历史文化风情,原本比较枯燥的高三专题复习课被柳老师演绎得有血有肉。

金老师用“上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稻米、彩陶”“良渚古城及玉器……”,引领学生了解本地先民的生存环境,由当地(浙江省)的稻作农业进步与村落的形成、手工业发展与集镇出现到城市兴起的历程,管窥中华大地及人类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钱理群教授认为:“地方史教材不仅仅要增加学生对当地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与当地文化及当地父老乡亲的精神血脉联系,进而促使我们去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地方文化资源的具象性、原生性特点是建立青少年与乡土的精神文化联系的重要桥梁,金老师和柳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杰地灵及厚重的人文气息,把家国情怀落到了实处。

(三)解难点,助力教材整合

整合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成为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志之一,而精选史料又是创设情境、串联核心知识、深化关键问题理解、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可以看出,这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时空横亘古代中国与西方。金老师以杭州的“上山文化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临平塘栖古镇”的图片与史料为轴心,达成了对“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中国部分的重构与纵向串联。

柳老师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景区照片和材料完成了情境导入和宋代政治与经济的知识整理,然后引用材料并设问:“该时期内(宋代)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其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②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该学者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通过这样一段材料与设问,柳老师引导学生把“理学的兴起、宋词繁荣、科技进步、文人画、风俗画、书法的兴盛”整合到课程中,构建起“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横向联系,实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相關知识的专题整合,也丰富了教科书的内涵。

二、有度、有据、有规,行稳才能致远

两个案例在教材整合、大单元教学方面拥有诸多创新之处,体现了两位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史料选取的适度性、科学严谨性、合规性等方面,两位教师的教学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舍须有度、力求“料”尽其用

史料或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并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少,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史料、在思考中培育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才是最佳理念。

据统计,除装饰图片之外,“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有11段文字史料、37幅图片,“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24段文字史料、20幅图片。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读一遍24段文字史料都很难完成,部分教师很难合理把握其主次關系,以及它们与教材之间的合理平衡,容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几乎所有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会有“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不少教师会引用下面这段经典材料,并能衍生出许多启发性问题。

例如,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演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回答:①“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这一目标在罗斯福新政中能否实现?为什么?②“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彻底的革命计划?③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指的是什么?④这种“新运用”取得哪些成就?有什么局限性?俗话说:“大道至简。”简单实用而又深含寓意的文本或图片史料,可以帮助师生去除许多无效信息与无效时间。教师可以选择经典史图片,让学生认真找寻其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读取信息的能力。

(二)求证应严谨,确保“史”出有据

1.历史解释须严谨

有的教师把史料实证与用史料印证教材等同起来,或干脆用史料印证教师的预设结论,于是围绕教材和自己的预设结论查找、引用史料。柳老师复习“宋代的政治”时,学生解读“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二字时,普遍解读为“清明时节”或“政治清明”。此时,柳老师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用“汴河位置图”配上文字史料:“旧南北水门皆曰大通熙宁十年改,汴河下,南曰上善,北通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幻灯片上突出了“上善”二字,并解释:“‘上是‘皇上。”于是“清明”与“上善”的结合,部分学生由此产生“宋代清明的政治”的结论,且这种结论跟后面讲的宋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形成逻辑一致。

2.史料获取当求真

在信息时代,网络、同行的资料共享等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在海量的真伪相杂的信息面前,拿来主义是不足取的,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求真意识和甄别能力。

在复习“理学兴起与发展”时,柳老师给出材料:“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由材料生成问题,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而据笔者查证,这段史料出自《二程集·程氏文集卷一》。

郭沫若先生曾说:“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因此,对于史料,特别是地方文史资料,对其他地区教师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专业历史教师必须拥有一份敬畏之心,增一份求真求实精神,添一份史料甄别能力,让核心素养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三)求新又求变,不忘“规”永存

2021年10月,笔者担任杭州市临平区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看到一位年轻教师的论文《依托临平新区地方资源,践行高中历史课堂“三结合”》。杭州市余杭区刚拆分为余杭区和临平区,该教师求新意识强,很快就写出这样一篇论文。但是细细想来,不难发现他存在忽视规律、片面求新的一面。地方文化资源是植根在当地山水与民心的资源,尽管行政区划已变迁,地方历史文化依旧,文化规律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余杭区一分为二,临平行政区相较原老余杭区面积缩小,导致地方文化区域缩小及内容减少,过分强调“临平新区地方资源”的“新”,似乎存在片面求“新”嫌疑。

(四)服务整合,统摄应有力

金老师用两幅图就让学生走进远古文明,再用上山文化遗址、塘栖古镇、良渚古城遗址图片与文字史料串联起整个课堂,让整个课堂形散神不散。本校两位教师在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时,一位教师用“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上海通商口岸”的图片作为导入情境,图片与教学主题契合性一般;而另一教师用临平区塘栖镇的近代工业“大纶丝厂”(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之一)厂门照片作为情境,用该厂的兴衰史为线索重组教材,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历史教材与课堂,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增添史料阅读与解析能力、提升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功效不可替代。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史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律,犯下急功近利和不当消耗地方文化资源的错误。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钢辉,牛翠柳.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2018(4).

[3]付华敏.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J].中学历史教学,2018(7).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