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价值、逻辑与步骤

2022-05-30 10:48刘晗贺增莉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党史教材

刘晗 贺增莉

[摘   要]“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价值而言,“党的领导”教育与地方课程相融合,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感,提升地方课程铸魂育人功能;衔接国家和校本课程,完善“党的领导”教育课程内容;发掘地方党史文化资源,充实国家党史案例载体。就其逻辑而言,融入过程中需要遵循政治、教育、管理三大逻辑。就实施步骤而言,可以借助课程开发情境模式,通过情境分析、设定课程目标、筛选与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策略、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建构“党的领导”地方课程的完满课程生态。

[关键词]“党的领导”教育;中小学;地方课程;情境模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2021年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党的领导”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等8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同时强调,要做好组织实施细化,实现中小学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教材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及时进、有效进。[1]这便要求各地方教科研部门及高校注重各层级课程研制,为“党的领导”教育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学理支撑。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拓展和补充,但就育人价值而言,和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同等重要。[2]推进“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是细化《指南》要求的应有之义。

一、“党的领导”教育

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价值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对培养中小学生政党认同感、完善国家课程体系以及发掘地方党史文化资源均有独特价值。

1.培养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感

树立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感是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歷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成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对这种记忆的承续是民族和社会通往道德认同的必由之路。[3]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下,党和国家积极作为,有效遏制疫情,提升了公众对党治国理政的信心和情感。然而,仍有极少数中小学生存在着“逆向认同”的情况。“逆向认同”指自我矮化,认同他国政治架构的情绪体系。[4]究其原因: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断变迁,新兴道德观念和西方价值观不断涌入,而中小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小学生,长期受巨大的网络舆论场浸染,有些学生难以规避或抵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导致情绪极化。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是引导中小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渠道。用好地方课程,有助于结合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阐述好“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纠正不良认知,培植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提升地方课程的感召力和铸魂育人功能。

2.衔接并完善国家和校本课程

自从2001年国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来,三级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凝聚了课程协同育人的中国经验。[5]此次《指南》在“党的领导”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安排中仍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强调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教材的主干作用,艺术课程教材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课程教材有机渗透。同时,也强调了及时进地方课程教材对于实施细化的重要意义。[6]然而,目前仍有省、市、县级地方课程并未将“党的领导”设为独立科目或一级主题。而北京、浙江等率先开设地方层面课程改革试点的地区也只在专题教育综合课程[7]或通用地方课程的社会专题[8]中提及“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总体来说,各地还未能有效对接国家和校本课程,开发出专门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地方课程教学体系。

高质量的地方课程可以形成对国家课程某部分的补充材料,同时促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9]因此,地方课程建设需要衔接国家和校本课程资源与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党的领导”教育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内涵丰富、外延纵深、逻辑严密。在地方课程中建构完善的“党的领导”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上,可以弥补国家和校本课程尚未涵盖的地方性知识;情感上,可以取用生活案例强化学生对党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行为上,可以通过社区实践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判断力。由此,“党的领导”教育课程体系得以完善,三级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得以加强,国家记忆与地方史料得以交互,有助于结合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全面阐释“党的领导”教育内容。

3.发掘地方党史文化资源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0]如此丰功伟业由千万共产党人共同擘画,党的历史熔铸了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事迹史,具有丰厚的教育意蕴。然而,国家课程的承载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展示全国各地的优秀党史文化。长期以来,发掘地方党史文化资源的任务主要由档案馆、文献研究院所、高等教育机构等承担,藉由课题成果或学术期刊来表达与传播,而很少编制成地方课程教材。中小学生认识了解本地“党的领导”先进事迹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实地参观、红色文化讲座等方式。换句话说,地方党史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成教育手段,没有从实践形式载体中提炼出教学理论。

要实现“党的领导”重大主题教育新突破,需要开发地方党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地方党史文化蕴含着党领导人民立足地方风土民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小学生接触党的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直接渠道。利用地方课程充分挖掘、梳理地方党史史料,从地方党建成就、党员事迹、发展成果、党会精神、革命遗址等资源中萃取教育理论,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鲜活事例,使学生从生活语境中深刻体悟“党的领导”的本质、价值与意义,将“党的领导”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落细、落小、落实;另一方面,有助于建构完整的党史资源谱系,补充国家课程的党史教育内容,拓展国家党史案例载体。

二、“党的领导”教育

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逻辑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路线,从政治、教育和管理三大逻辑起点出发,可以厘清“党的领导”教育地方课程体系的内部原理。

1.政治逻辑:自觉运用新时代关于“党的领导”的创新理论

“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教育课程建设不单单是编写几本教材的问题,其灵魂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意识。“党的领导”教育是政治性很强的教育,必须把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放在首位。[11]正确的价值导向来源于新时代“党的领导”相关理论创新。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第一个明确”使“党的领导”理论创新达致一个新高度。[12]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需要编写者、管理者、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这些创新性理论,结合地方党史党情,在中小学生心中烙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使学生对“党的领导”认同“水到渠成”,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课程的内容编排应根据《指南》提出的中小学学段要求,引导中小学生通过历史梳理、理论学习、实践参与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深刻理论命题。

2.教育逻辑:自觉遵循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规律

《指南》对“党的领导”主题教育内容要点进行了全面阐释,主要分为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4个方面。[13]这些要点涉及面广,内容精深,且整合了所有学段的学习精华。要真正使“党的领导”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要在课程建设中自觉遵循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教育原理、德育规律。

例如,根据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逐级跃进不是生理自然成熟的结果,而是在与环境的持续交互中不断重组自身道德心理结构的过程。[14]因此,对于道德发展阶段处于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和习俗水平(10-20岁)的中小学生,“党的领导”教育课程应该适应其道德认知特点,多采用鼓励性教学手段、规范性教育制度,来推进他们知党情、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道德认知发展。再如,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是个体前额叶皮质等控制高阶认知的脑区功能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此时青少年具有较高的认知可塑性。[15]利用这个时期进行“党的领导”教育,一方面,需要认识到中小学生认知的敏感性、脆弱性,不能单纯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或采用频繁考试的评价方法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的设计,纠正潜在的异常发育。应通过地方党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对党的情感经历,自主建构“党的领导”知识,培养政治共情能力。

3.管理逻辑:自觉建立以党管教材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加強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6]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是办好“党的领导”教育进中小学地方课程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17]将教材建设提高到国家事权的高度,显示出党在百年教材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积累的政治智慧,并促进以党管教材为基础的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组织化、体系化。

如今,我国建立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权力垂直型教材管理模式。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以下简称《办法》),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18]管理体制主要涵盖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机构。地方课程教材的规划、开发、审核和管理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因此,为使“党的领导”教育有机融入地方课程教材,最重要的是规范省级教材编审制度。首先,在编写过程中,需要把好质量关。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养造诣较高的学科专家担任主编、副主编,转变高层次人才不愿编写教材的状况。[19]此外,还要邀请地方党史专家加入编写队伍,挖掘当地党史文化资源。其次,在审核过程中,需要把好政治关。“党的领导”教育教材意识形态属性较强,除了由各省(区、市)级教材审核机构进行初审、复审之外,根据《办法》第十五条,还应由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进行政治把关。

三、“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步骤:情境模式的视角

明确“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价值与逻辑后,选择可以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开发理论,制定融入的具体步骤便成为了主要工作。对此,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Malcolm Skilbeck)研发了课程开发情境模式(situation analysis mode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该模式是斯基尔贝克在反思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折中模式,强调通过全面分析、评估地方环境来设计课程。[20]“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需要特别注重适应当地文化背景并充分利用地方党史文化资源,此方面与情境模式的核心特征相应,因此应用该理论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其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环节。

1.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是情境模式的第一步,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就外部环境分析而言,“党的领导”教育课程需要分析课程开发的现实约束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现状。通过考察省内各市县的地方课程建设情况,了解现有地方课程体系中是否已经包含了“党的领导”教育内容,是否有待改进之处,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寻求锚点。其次,分析区域教育资源状况,并要注重两点:一是全面评估地方党史文化资源,整合“党的领导”下涌现的著作、人物、事件、成就、遗迹等资源;二是要考察课程教材编写专家,从高校、中小学、科研院所、地方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乡贤和政府领导干部中遴选出合适的编写队伍。

就内部环境分析而言,“党的领导”教育课程关注学校内部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学生政治认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知现状,为其后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做铺垫。其次,分析教师政治能力素养。通过专家座谈等方式判断教师对“党的领导”教育的理解,有的放矢地组织培训,敦促教师掌握新时代关于“党的领导”的创新理论。

2.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的风向标。“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目标的设置以情境分析中获取的信息为基础,综合考量政治逻辑、教育逻辑及管理逻辑间的平衡关系。在目标建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利用地方党史文化资源去承接国家文件规定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从小微处着手,拆解课程目标成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党的领导”地方课程目标便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依据《指南》要求,从宏观角度明确“党的领导”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立足省情,面向全国,传承地方优秀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中小学生政治素养,并从目标内容、目标层次、目标外延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分目标则从微观角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法四个层面深入阐述“党的领导”地方课程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中小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有机统一。

3.筛选与组织课程内容

情境模式下,筛选、组织课程内容是整个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情境分析和目标设定的步骤已经明晰了课程的资源库和目的地,等于制造了课程的“骨架”,而内容的编制和选取则是填补课程的“血肉”,使之成形与丰满。以广东省地方课程体系为分析对象,可以更为清晰地解读这一阶段。

当前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学习与发展”四个一级主题,[21]并已经依此编篡了《地方综合课程》小学至高中的全套教材。[22]然而,“党的领导”教育并没有明确被列入一级或二级主题。基于此,使“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广东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列为一级主题,意味着要重新组织指导纲要、内容体系、课程结构、课时安排,并从其他四个一级主题中调整相应内容;二是增列为二级主题,即在“文明与法治”或“社会与文化”一级主题下,设置“党的领导”二级主题,此方法对当前的课时安排和课程结构调整较小。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重要事件多、优秀党员多、红色遗址多。因此,无论采用哪种融入方式,都能发掘许多精华内容。例如,从重大历史事件看,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南解放基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组织专家合理筛选、编写教材,并控制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才能使这些事件转化为中小学生体悟党的历史与党的伟业的宝贵资源。

4.确定课程实施策略

情境模式下的课程实施是课程理念和计划落实的过程。斯基尔贝克强调教师在课程实施阶段的作用。[23]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将课程资源化解为同心圆结构,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可以综合运用教学技艺组建出生动的学习场域,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通过地方课程实施使“党的领导”教育入脑,入心,也要重视建构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圈层。首先,内层是学校内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地方课程授课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及其他校内人员。“党的领导”地方课程实施涉足地方党史、地理、艺术诸领域,因此需要不同科目教师发挥优势、协同合作,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行动研究,制作综合性教案。学校则要提供必要的研究设施和后勤保障,也要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其次,外层是校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等。地方课程实施有其特殊性,不光通过纸本教材讲解,通过故事讲述、活动游戏、参观革命旧址、认识党旗党徽等方式实施同等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擅于实践育人,主动融入教学共同体,通过内外部资源激发中小学生“看党史”的兴趣,进而提升“论党史”的能力和“感党恩”的情感。

5.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情境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分为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和课程程序性评价。首先,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旨在检查课程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契合或游离情况。一些省市在中考或高中会考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科目、历史科目中加入了本地文化的考察点。对于“党的领导”地方课程而言,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之外,班主任或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也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其次,课程程序性评价指对教学效果之外的课程事务进行评价,包括教材印刷是否规范,影像制品是否经过审查,课时安排是否合规,教材编写队伍比例是否协调,“党的领导”教育内容是否经过政审等。这种评价依赖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自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抽查,也可以采用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组织专项督导的方式进行。通过两方面的审查,“党的领导”教育融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和程序正当性得以确认,为课程修订厘清了思路,为构建完满的课程生态注入了动力。

参考文献

[1][6][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10-22)[2021-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0/t20211015_572633.html.

[2]成尚荣.地方课程的发展检视与时代再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4-9.

[3]刘佳,宋晔.道德记忆:道德教育的内生力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5):45-51.

[4]姬会然,王昕.以抗疫為契机推进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5):100-111.

[5]殷世东.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变革70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20(4):74-81.

[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EB/OL].(2015-07-01)[2021-11-20].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601/t20160128_1443532.html.

[8]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方案[EB/OL].(2014-10-29)[2021-11-20].http://jyt.zj.gov.cn/art/2020/8/20/art_1532973_54669778.html.

[9]徐学俊,周冬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43-48.

[10]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EB/OL].(2021-11-16)[2022-01-20].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11]石国亮.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内在要求[J].中国德育,2022(1):24-29.

[12]沈傳亮.新时代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创新[J].红旗文稿,2022(2):26-28.

[1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0-111.

[15]马海燕,俞国良.重大危机事件中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干预——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76-82.

[16]王炳林.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4-6+11.

[17]郑富芝.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N].光明日报,2020-01-21.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12-19)[2022-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 414578.html.

[19]余宏亮.中国共产党教材思想的百年演进与基本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21(9):44-54+116.

[20][23]AnnLieberman.The Rootsof Educational Change——International Handbookof Educational Change[M].Netherlands:Springer,2005:109-110,112.

[2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16-09-30)[2022-01-20].http://edu.gd.gov.cn/zwgknew/gsgg/content/post _3421832.html.

[22]胡泽洪.粤教版《地方综合课程》教材的主要特色[J].课程教学研究,2019(5):89-90.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刘晗,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E-mail:15626062611@163.com(广东广州,510631)贺增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师,E-mail:957256554@qq.com(广东广州,510300)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高校科研特色创新类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019GWTSCX092)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党史教材
坚持党的领导
教材精读
第一次学党史
教材精读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