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场的大飞机人

2022-05-30 21:40陈吟文
大飞机 2022年7期
关键词:吴英外场飞机

陈吟文

摄影 | 陈宇辉

这个夏天,对于在阎良战区外场奋斗的上飞院人来说,是充满信心、士气高涨的夏天。日常的试飞跟飞工作忙碌但不忙乱,即使遭遇突发问题,条线上的所有人都像训练有素的士兵,能迅速对情况作出反应,从自己分管的领域出发行动起来。井然的秩序感和沉稳的自信感构成了这个夏天的主基调。

这个夏天,也是百感交集的夏天。上飞院人有不断收获胜利的兴奋,有面对问题泰然处之的淡定,更有面对自己即将“毕业”的感慨。如果说,外场是一所大学,那么在这四五年时光里,上飞院人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心中有数,心中有度

飞机在成长,组织在成长,个人也在成长。这是许多外场上飞院人在这个夏天最深的感触。在这几年里,颤振ASE团队的李效法有大半的时间都驻扎在外场一线,他说这次来到外场明显感觉到“顺了”:“一方面是飞机的状态好,还有一个是人和人、团队和团队之间的沟通都很顺畅,大家都有配合的默契和对彼此的信任。”

这份顺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大家前期一路摸爬滚打、一路吃苦后的共同成长。同一团队的孙亚军还记得,在和外场各个团队磨合的初期,因为对彼此需求及专业不够了解,大家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协调开会,一遍遍地确认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间对彼此的信任在加深:“磨合的过程,就是你让一步,我让一步,然后大家还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把事情往前推进。”

信任感的建立来之不易,如何能够合作愉快推进任务,李效法有两个心得,一个是“心中有数”,另一个是“心中有度”。所谓的“心中有数”是要把自己负责事项的情况都掌握全面:“当人家问起飞机的重量、飞机的状态,我们心里都要有数,这些数据在交流的时候不可能说‘我回去查查文件再告诉你,人家对我们的信任度就会下降。”

“心中有度”则是说,要对对方能够承受的工作量有个提前的度量:“我们要对对方做工作的难处有个提前的了解,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传递给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是要把事情的工作量、工作内容提前告知人家,甚至帮忙一起分担及策划,只有大家都协调好了,才能齐心协力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磨合”,项目中队的吴英有更感性的认识。2020年,吴英刚到外场时,曾因为和其他团队的同事有误会,起了几句小争执。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双方不但误会解除了,合作也越来越顺畅。那位同事后来和吴英说,恰恰是因为那一次的较真,让他对心直口快的吴英印象深刻,而后的合作让他更加确信,彼此其实都是眼中有事、愿意做事的人。

一次,吴英在路上遇到那个团队的同事们正在飞机边合影留念,他们看到吴英,立马热情地招呼她一起来合影。吴英看到他们都穿着整齐的队服,有些不好意思上前。“不了不了,你们的合影,我来干啥。”“嘿!平时可是你老爱和我们说‘一个团队,怎么现在你就不跟我们‘一个团队了?”对方打趣道。吴英说,那一刻她的心里很甜。大飞机事业总是能让有共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奋斗,然后成为能把后背交给彼此的人。

担当与坚守

“咱院的同志在外场个个都能挑起大梁。”说起院里的同志,吴英的话匣子顿时打开了,一连蹦出了好多形容的话语:“有学霸气质”、“特别靠谱”、“不爱抱怨”……“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上飞院的同志都特别‘卷,而且专‘卷自己。”

“卷”自己的实质,其实是一份永远无法放下的责任心。疫情期间,许多在外场有任务的团队都有“最美逆行”的经历。疫情形势一旦有不确定的苗头,上飞院人总会选择排除万难前往外场,宁可提前到场让人等飞机,也不愿因封控原因延误现场工作。对于需要多方联动协调的试飞跟飞工作来说,只要有一方停滞了,全局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上飞院人高度的责任心背后,大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飞控系统部的梅存浩也是一位喜欢“卷”自己的上飞院人。作为科目负责人,梅存浩在外场几乎一肩挑起了整个科目的重点难点任务,在压力之下,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依旧是要“尽善尽美”,就算时间再紧迫,他都要把关好每一份经手的文件质量。

“设计师编写的各种输入文件,是下游专业执行的依据来源。如果按照错误的输入去执行,会给下游专业造成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自己的那块工作一定要做好。”在梅存浩看来,每一份给出的文件都是自己的一张名片、一块招牌,做设计师的第一要义,就是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上飞院人,在“被麻烦”的时候却很少抱怨,主动担责甚至成为一种习惯。今年3月,操稳团队的科目负责人吴戴鹏准备趁着工作间隙回上海一趟,陪陪家人。虽然只有两三天时间,离家已一个多月的他十分期待与家人的团聚。

晚上7点,飞机落地虹桥机场,吴戴鹏满怀期待地打开手机,却收到了妻子发来的令人无比纠结的消息:他家的小区刚刚新增一例阳性病例,目前小区执行“只进不出”的防疫政策,也就是说,一旦回小区,他就无法再次外出支援外场。

面对两难的境况,吴戴鹏没有多想,便决定原路返回外场。在征得妻子的理解后,他立刻买了最近一趟返程航班,重新投入戰斗,这一出发就又是五个月。当被问起当时的心情,吴戴鹏说那时任务即将全面铺开,团队在一线的人数原本就不多,如果不回去,团队将要面临更大的压力。然后还有——“特别感谢我媳妇儿的理解。”

对信仰的践行,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人和自己悄无声息的较量,是平凡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你便成为什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选择了担当与坚守,选择成为大飞机设计师。

都是成长的过程

“只有来过外场,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战时状态。这种紧迫感,如果没在外场锻炼经历,就很难深切体会到。”作为颤振ASE团队的一名老兵,范石磊觉得经受住外场的锻炼,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战士:“一个人在外场呆过,他在往后处理问题,哪怕是面对没见过的情况也不会惧怕,因为他经过外场的大风大浪,面对问题时是有信心、有方法的。”

许多外场上飞院人必经的“压力一刻”,是在正式试飞前,参加和试飞机组的交底会。在交底会上,试飞机组会从试飞专业的角度对设计师们提出各种问题,确保试飞安全的万无一失。而对操稳团队的李永涛和林佳铭来说,交底会是“压力测试会”,更是专业能力的“试金石”,是兼具挑战性和价值感的场合。

林佳铭把和试飞机组交底的过程比作“出招接招”,设计师不知道试飞机组会提出哪些问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解答机组的疑问。如果机组抛出的“球”自己都能接住,那种快乐的感觉就好像打完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最常“应战”机组问答的李永涛认为,和试飞员的交流互动,也是互相促进、共同成就的过程:“回答试飞员的问题不但是检验我们的专业能力,更是提升我们专业能力的过程。从试飞员的角度看待设计,能更客观地感知到自己设计的好坏与否,了解要改进的原因。”

外场如战场,最难打的仗往往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对副架机长王冬明来说,难熬的一仗是在去年的年头上。那时,他接连肩负着几个重大的试验任务,任务量大,工作强度大,进度压力大,安全壓力也很大。为了保证试验进行的气象窗口期,那个春节他留在外场加班,没有回家。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冬明哭过两回。第一回是在试验准备时给全机搭支架布铜网的时候。这项试验风险很高,几千伏的电压都要往飞机身上流过,因此准备阶段容不得半点闪失。压力最大的时候,王冬明跑去机库旁的地下室哭了一场。还有一回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通完电话后,看着电视上热闹的春节晚会,他的眼泪再次没绷住——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在外边一个人过春节。

不过每次情绪释放之后,王冬明总是很快调整状态,回到机库继续带着大家干。他明白,此时不是他一个人在经受考验,团队的每一位队员都在竭力坚持着。为了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他也必须冲锋在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天的紧张准备,试验在预期时间内一次性顺利通过了。那一刻,王冬明深刻体悟到苦尽甘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

“被按在地上摩擦一次、脱一层皮,也蜕变一次。在外场,能得到成长的不仅有专业技术,还有管理能力、统筹能力、心态调整能力等等。每一次试验试飞攻关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这或许是所有在外场奋战的上飞院人的体会。蜕变的过程也许痛苦,但也唯有经历蜕变,方能成长,展翅翱翔。

对飞机感情最深的地方

一线,是最贴近飞机的地方,也是对飞机感情最深的地方。对常驻于外场的上飞院人来说,提起飞机,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敬畏”——人要保持对试飞安全的敬畏之心。就算当下的试飞工作已经越来越顺,但在每天的早例会上,安全永远是被强调的重点,是被摆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

副架机长王睿说,因为离飞机太近了,所以太能体会到试飞安全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为试飞安全带来隐患。在工作中,王睿特别注重细节,在和别人沟通协调的时候绝不能出现“差不多就行”的情况,要保证双方的理解是同步的、是到位的。保障飞行安全“十拿九稳”还不行,要“十拿十稳”才行。

越是贴近,越是敬畏。但这种对飞机的敬畏并非源于忧虑与惶恐,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牵绊。王睿的公文双肩包上挂着一块“起落安妥”的小牌子,这是他特意定做的,也给了周围朋友一人一个,他说飞机安全是大家在外场的最大心愿。

王冬明说,在飞机旁边的时间越久,心中对飞机的敬畏就越重,感到“飞机是有‘灵性的,会回应我们的态度”。依据他的观察,如果某段时间大家没有合作好,那么那段时间飞机的状态肯定会跟着人的状态一起变差,会有各种排故问题。但如果每个人都尽全力、想细致、做周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状态一定是好的,试验试飞工作的开展一定是顺的。

这种和飞机紧密的联结感,是每个常驻在外场的上飞院人都熟悉的“沉浸式”体验。平日里,大家想的是飞机,讨论的是飞机,一切工作都围绕飞机,就连吃饭的时候聊天,也会聊着聊着往飞机的话题偏去。每次飞机起飞前,机库外总会有向飞机深情挥别的人,大家的目光紧跟着飞机滑行的路线,直至飞机起飞才逐渐散去。

副架机长王海强就是一个经常送飞机的人。在飞机边呆久了,无论停机坪上停着几架飞机,他只要扫一眼,就能认出自己分管的那架飞机,就像父母绝不会认错自己的孩子一样。对王海强来说,自己分管的架机就像一本打开的相册,他知道飞机经历的每一处磨练,团队在外场走过的每一步路。

站在飞机旁,王海强和队友汪浩立刻就开启了回忆模式:“刚才说的齐心保障飞行的经历,就发生在这里。”“这边的机头区域,也有几个故事。”“对了!还有后机身尾橇改装那块,一定要去看看……”如果你看到了对着飞机滔滔不绝的上飞院人,那你一定能明白,什么是爱。

每当一个科目即将迎来收官,停机坪上就会格外热闹。大家在机库里,穿着红色的T恤,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和横幅,焦急地等待着飞机归来。飞机终于回来了!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大家都兴奋地朝着飞机快步走去,用鲜花和掌声迎接走下飞机的试飞机组,在飞机前迫不及待地拉起科目收官横幅,招呼战友们一起合影。

“来,我们准备拍照啦!大家看这边,一起说我们的飞机棒不棒?”“棒!”无论是镜头里还是镜头外没有参与合照的人们,在那一刻都异口同声地大声喊道。那叫喊声直冲云霄,如同白日里的烟花,在明朗的半空中绽放。

猜你喜欢
吴英外场飞机
飞机失踪
浅谈高速公路外场ETC门架供电系统保障方案
吴英父亲:拎着120斤的箱子,奔走14年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乘坐飞机
公路外场监控设备防直击雷与接地技术探讨
外场监控系统建设
金溢科技出席我国LTE-V2X频率验证外场测试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