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探索

2022-05-30 23:08胡媛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空间规划素质教育

摘 要: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一种个性化、多元化、复合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综合发展。同样地,校园环境设计也要在空间规划中做出响应,打破应试教育中以教学、行政建筑为上的空间分割形式,探索中学校园范围内空间活力提升的实现路径。以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为例,在分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教育模式中学校园空间规划特征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中学校园空间活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园环境设计;中学校园;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6903(2022)07-0101-03

0 引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育史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唯课堂、唯分数的教学理论被许多中学当做提升招生率与升学率的重要“法宝”。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关注个人精神诉求的响应与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应用技能提升,逐渐成为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新时代青年的新要求[1]。由此,素质教育走进人们的视野,标志着中国的校园正在经历着由“量”到“质”的发展。

1 传统教育模式对中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影响

传统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传授与积累,从而达到知识目标的实现,完全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个体间对知识技能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教育模式的刻板僵硬,教学手段的整齐划一,分数成为评价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

正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这些规律特点,使得中学校园的功能划分与空间规划呈现出了明显的特征[2]:首先,空间布局注重物质功能的划分而轻视精神需求的满足,空间秩序单一乏味,千篇一律的设置教学场馆、行政办公区域以及生活区等,传统校园空间中的连廊、过道等空间大多设计的狭小拥挤,使得校园内仅有的部分休闲空间失去活力;对于学生来说,校园仅仅是死板的学习场所而已,毫无趣味可言。其次,传统中学校园为了便于行政办公的顺利开展,体现教学功能的重要性,往往以行政办公或教学空间为校园规划中轴线,然后再以它们为中心布置其他功能空间,学生作为空间主要使用者与感受者的核心地位与精神诉求被忽视,师生交流成为一种知识输出与被动接受的机械式传递关系,师生互动缺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

2素质教育对中学校园空间规划的新要求

2.1 开放性

要想完成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作为教学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须首先做出响应。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校园,要实现校园建设的开放性,以此提高校园空间的活力与灵动。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空间的开放性。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校园要敢于突破传统校园中单一封闭的空间划分与建设,以教学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外延性去打破长期应试教育带给校园的沉闷刻板,寓教于乐、勇于创新,以环境开放促空间活力[3]。

资源开放。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的教育使命。因此,中学校园要在空间开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开放,师生、家长、社会机构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

2.2 趣味性

空间与资源的开放仅仅打开了应试教育为校园带来的局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空间规划的趣味性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知识共享以及技能分享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校园里不仅仅只有教室这一学习空间,还有走廊、操场、平台等休闲交流空间与户外空间。在校园总体规划层面上打破教学建筑、行政办公为中轴线的设计模式,以文化科普、图书信息建筑为中心向外辐射构建校园知识服务中心,以空间的多元、丰富及个性串联各个年级的教学空间,以趣味性的户外知识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分享交流,明显提高校园空间的灵动性与创造性[4]。

2.3 灵活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中学校园在开放性与趣味性的规划建设基础上,也要注重空间组合的灵活性与复合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校园管理封闭单一,且教室空间排布大多采用单侧走廊连接的单元排布方式,规划缺乏灵活性,导致不同班级、不同年级间的师生完全分割,教学活动也仅仅局限于本年级层面与本班级范围内,学生间的交流极为欠缺。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倡以交流促进合作、以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基于此,中学校园的空间规划应以教学活动的互动、合作为导向,灵活运用“庭院式”、“组群式”等方式,灵活教学空间的排布秩序,建设开放、复合、多元的教学综合体,为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知识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中学校园空间活力提升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基地位于本溪市明山区威宁路北侧。场地南侧为明山区政府,西侧为主体结构封顶的初中、小学与幼儿园。该项目用地面积42 078 m2,计划配置全日制24班高级中学,校园主要划分为中学教学楼、行政办公、风雨操场、食堂、学生宿舍等几个功能片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当下中国教育相对缺失的素质教育,期望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阳光、更充足的活动场地场馆、弹性的共享空间、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打造本溪当地顶级的学校环境。校园总平面如图1所示。

3.2 校园规划设计布局

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总体空间规划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尊重周边建筑环境,以场地现状为基础,在与地块西侧在建初中、小学与幼儿园相呼应的前提下,规划布局建筑组团,通过分割运动区和教学区,降低了噪音等外界环境因素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的干扰,使教学楼最大限度的获得日照时间,保证教室内的日照充足。

在功能设计规划中,普通教室作为校园建筑中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学生日常停留最久、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因此被置于校园中心区南侧,此处是校园内环境相对安静、交通较为便捷以及日照时间最好的位置;专业教室、图书室、报告厅等教学辅助用房,则置于场地庭院的中心,其与普通教室相连接部位的设计既是为了保持与普通教室的紧密联系,也是个人或小组非正式学习的最佳场所。学生宿舍和食堂位于教学区。

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试图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与灵活的功能划分去创造中学校园内的活力空间,去引导素质教育在中学校园内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关乎学生知识的汲取、身心的发展,更关乎全社会教育模式的进步。校园鸟瞰如图2所示。

3.3 中學校园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探索

第一,“新”轴线。与传统中学校园中由教学楼、行政办公建筑组成校园中轴线不同,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在体育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南北轴线,这条轴线将场地等分为两个部分:向南延伸至明山区政府大楼,向北侧直至山脚,校园西侧为核心运动场地区,东侧为教学区。教学区中建筑的起承转合与城市互动分别生成了东侧的入口广场、西侧的形象广场以及北侧生活区的涌动广场。

第二,庭院式组合。教学区的建筑围合成院落,结合景观种植桃李,这样就形成两个独立的院落——桃园和李园,寓意桃李满园。建筑群中穿插的院落,模糊了内外、上下的界限,消除了校园内部的年龄、阶级、等级与专属的界限,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功能空间的开放、共享与灵活。庭院内安排音乐体育等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和场所,对学生而言,这些是更具吸引力与趣味性的学习空间。多重庭院设计调和了校园内空间的围合、限定与开放,张弛有度,层层递进,同学们可以更多的与环境互动,在自然中感受真实,在真实中发现乐趣,呈现出清新朴实的校园气息。建筑师希望通过庭院空间的组合设计,将项目建设成为现代化水泥森林中的一片活力绿洲。校园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教室不再只局限于室内,整个校园空间是一个时刻充满活力的社区学习中心。教学参与者的交互不止于教室中,更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毎一个角落。

第三,开放式教学大公园。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建筑主体部分从二层开始堆叠,漂浮于共享庭院之上,削减了笨重感,显得活泼且有趣味。同时,校园设置了下沉采光庭院、地面围合庭院以及屋顶花园三种不同庭院空间。丰富的空间组合与灵活的路径设计,突破了传统中学校园中由职能支配路径设计的僵硬思维,学生置身于具有趣味的路径空间中,可以激发其与人交流、与大自然互动的热情,促进学生间交流学习机会的产生,并且在每条路径的节点交汇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往空间,也会滋生源源不断的交流机会。在这种开放式教学大公园里,师生可以在连续的校园空间内尽情交流并激发知识的创新与共鸣,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互动,让校园充满趣味与活力。

第四,以人为本。校园空间与环境规划对学校发展定位的确定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由此,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在建筑空间内部停留与流动时的感官与精神感受,并以此辅助校园空间与建筑内部环境的规划设计,采用“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使校园建筑既有空间形态上的围合感,又形成有丰富层次的室外空间。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从使用者的角度,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

第五,建筑色彩选择与体块设计。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中在建筑外墙颜色的选择上,采用了白色,并通过建筑立面与建筑门窗洞口的开合来强调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变换。同时,门窗形式的复合多元也为建筑表皮语言塑造与建筑形态的简洁明快添砖加瓦。建筑形体设计中讲究体块的组合,通过矩形体块的加减,使建筑在体量上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内部空间,并且立面上也会有丰富的光影产生,形成趣味的光影互动,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

4 结语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人发展与知识塑造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全面的综合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方面的个人能力提升与形成对其之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合理的功能配置、灵活的空间划分可以为其打造良好的知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开放、多元、灵活的校园环境,是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并逐渐优化的重要基础。本溪市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高中部项目就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了校园空间活力提升的积极探索,以期为我国后续的中学校园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璎瑛.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解析与“积极”设计[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2] 赵奕珂,周越.基于素质教育中的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9(8):201-202.

[3] 马斌.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21.

[4] 刘甜甜.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 (1):59-60.

收稿日期:2022-03-30

作者简介:胡媛(1987—),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空间规划素质教育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