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2-05-30 23:40邓化礼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7期

【摘要】本文论述“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坚持‘三贴近原则,讲好高中生身边的故事”“创设生动情境,落实教学目标”“落实个体探究、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创设生动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升华”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 一核四环三贴近 主体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42-0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及中高考等考试压力的影响,人们往往将思政课弱化成一门纯知识性、纯学理性的学科,导致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只注重知识讲解,忽略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模糊德育评价和政治评价,致使学生存在知、信、行不一致的现象;二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灌输,课堂主要由教师主讲,忽略启发、体验和探究,忽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忽略让学生独立思考、思想碰撞,忽略道德认知的升华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习惯创设理想化教学情境,忽略真实的社会大课堂,忽略在基于生活实践的真实且有深度、有广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统一;四是在师生地位的体现上,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较少主动参与探究和体验,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未能有效形成情感共鸣、产生政治认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思政课“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和实践策略,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谓“一核四环三贴近”,即课堂教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通过设计“情境创设→个体探究→合作探究→情感升华”四个教学环节,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的情境、材料和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形成情感认同和学理认同,从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思政课“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高中思政课“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促使学生形成情感认同的氛围,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思辨性、有深度、真实的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同时通过教学语言的感染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最终让学生在情感认同与学理认同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政治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建构高中思政课“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一核”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四环”是通过“情境创设→个体探究→合作探究→情感升华”四个教学环节落实教学任务,“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材料和策略。

具体来说,首先在每节课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关系,明确二者的结合点,然后据此设计本课的教学任务、流程、方法。其次,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设定的教学任务,秉持“情境创设→个体探究→合作探究→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原则。如环节一、环节四是学生形成情感认同、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两个环节时,应考虑二者首尾呼应的关系,环节四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环节一的相关教学要素既要具有衔接性、统一性,又要具有层级性、递进性,应该是在环节一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升华。又如环节二、环节三是开展个体探究、合作探究的关键环节,因此这两个环节应该是具有递进关系的。在环节二中,教师应该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个体完成探究任务;在环节三中,教师要在学生完成环节二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团队探究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不仅要基于个体探究的成果,还要对个体探究进行适当升华。再次,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选取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语言、选用教学故事、设计教学问题、落实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等过程中,均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

二、“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围绕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文以2021年南宁市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竞赛的部分课例为例,具体论述“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讲好高中生身边的故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高中生身边的故事。要想讲好高中生身边的故事,就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选取教学素材;在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过程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设置教学问题,使教学问题具有广度、深度、真实度,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说真话,减少套话和空话;在课堂总结过程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让学生采用绘画、演说、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真实有效的展示。

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展示自己一家三代人的老照片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其次,笔者设置如下三个教学活动:一是“南宁发展见证者”活动,通过让自己一家三代人谈一谈对南宁发展变化的感受,让学生真实感受南宁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二是“南宁发展建言者”活动,让学生结合南宁发展實际,通过市长信箱表达对南宁发展的建议,如学生提出“我希望物价稳定的同时我的家庭收入能增长,换个大房子”“我希望我的家乡南宁能组建一支代表广西的少数民族足球队,成为‘广西名片,推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我希望南宁将绿城称号打造成一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名片,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南宁方案”等建议;三是“南宁发展建设者”活动,笔者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南宁的发展成就和发展问题,提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家乡经济”“如何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推动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贴近生活的真实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设想和解决策略。

无论是在教学导入环节,还是在“南宁发展见证者”“南宁发展建言者”“南宁发展建设者”三个教学活动中,笔者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首先以老照片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以南宁市的发展为主线,设计“南宁发展见证者”“南宁发展建言者”“南宁发展建设者”三个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再次以南宁市今后发展为背景,设计“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家乡经济”“如何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真实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创设生动情境,落实教学目标

情境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中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情感认同、政治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情境创设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教学环节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探究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系着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应注重构建基于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课教学中,笔者以南宁市美丽南方(忠良村)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素材,通过精心挑选图片、剪辑视频,创设了如下两个教学情境:情境一,通过展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丽南方(忠良村)”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情境二,通过播放“美丽南方(忠良村)”的视频资料,展示乡村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划思路不明确、乡村发展机制不完善、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解决措施。

上述两个教学情境的设计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既有深度又有细节,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而真实的思考,给学生提供产生情感认同和学理认同的时间和空间。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对“美丽南方”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理性思考,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教学效果良好。

(三)落实个体探究、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个体探究是合作探究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采用“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应设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居高临下,扮演好“同路人”“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时的点拨指导,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为学生的需要而导、为学生发展而究”,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体验和生成知识的舞台。

合作探究是个体探究的延伸,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碰撞与成长,是“顺应”和“同化”后的跨越式发展。合作探究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主动的互助者,并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成为集体利益的贡献者和合作学习的获益者。

笔者认为,问题设置是否科学是探究学习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否则探究学习最终只会沦为一种形式,失去应有的意义和效果。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探究问题;其次,筆者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如下探究任务:请根据视频,结合课本知识,梳理忠良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通过个体探究填写任务卡,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由组长收集并在全班分享成果。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个体探究,然后在个体探究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个体探究、合作探究交替进行。通过个体与团队的思维碰撞,形成“同化”“顺应”的思维变化,促使学生达成学理认同,将政治认同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在落实个体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是否留有较为充足的个体探究时间是探究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呈现精彩的互动,会刻意减少个体探究的时间,这将降低合作探究的有效性,破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进而减少“同化”“顺应”的化学变化,呈现出“假高效实低效”的结果。

(四)利用生动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德育的实现,应始于学生内心的感动。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高中思政课只有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情感升华的情境,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即是说,高中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感动、一种政治认同,进而形成“四个自信”。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情境的创设、情感氛围的营造,而且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与第一环节的情境创设是首尾呼应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完成情感的升华。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教学中,笔者以“航天梦”为背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出如下探究问题:航天梦是谁的梦?跟中国梦有何关系?新时代我国的航天事业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航天强国梦(党和国家、航天人、青年……)?要求学生根据如上问题,探索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思考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学生在逐一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国家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自豪之情不断积累,最终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根植心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自然迸发,教师顺势引导,促成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实践证明,通过“一核四环三贴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流程,从而使得教学渐臻佳境。

作者简介:邓化礼(1981— ),广西全州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