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2022-05-30 23:40蒋继玲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保育员中职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部分幼儿园保育员专业性不强、素质水平不高,以及部分中職学校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论述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在“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背景下,通过健全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完善园校合作共育机制等,提升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适合幼儿保育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幼儿保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幼儿保育专业 保育员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94-03

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转设为幼儿保育专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要重点培养幼儿园保育员。面对中职学前教育的转型,保育员岗位规范建设日益完善,而《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等一系列保育员规范考核标准的出台,又对保育员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保育工作实践性强,保育员不仅要守护幼儿的健康,而且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当前部分幼儿园保育员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等问题,同时,为解决保教质量教育培养与保教岗位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中职学校应结合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积极探索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问题,创新培养途径,提升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

一、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匹配1名保育员”的要求,保育员与在园幼儿的比例应为1∶20至1∶30。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育员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从以前的工勤角色转变为教育工作者角色,需要对幼儿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等。然而,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保育员岗位从业人员起点低,保育员普遍素质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等,有的保育员来自培训机构,未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她们仅接受过短期的岗位培训,这使得幼儿园保育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幼儿园保育工作实施难度大。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开设的幼儿保育专业多数由学前教育专业转型而来,部分责任人对幼儿保育缺乏整体认知,加上学校沿用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有些学校使用社会培训机构的相关教材进行授课,导致幼儿保育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培养的保育员无法满足幼儿园保育工作需求,因此大大限制了幼儿保育专业的发展。传统的重理轻技、先理后技的教学方式,难以达成“保”“教”结合,以及就业导向与保育员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育员薪资待遇相对较低,而家长和社会对保育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难免造成幼儿园保育员岗位流动性大、保育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学校开设幼儿保育专业是适应幼儿园对保育员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应针对幼儿园保育员岗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育更多定位清晰、专业素养高及专业能力强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

(一)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关于持续招募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公告》(教职所〔2019〕101号)中,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公示公告中,与保育员相关联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位列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反映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能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可以靶向式地解决应用型人才需要得到准确评价的问题,满足了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岗位需求的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制订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把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将“1+X”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相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职教育普遍采取知识学习—技能操作—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习得,但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分阶段进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技能操作巩固练习,对知识点不熟悉,很容易产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与保育员相关联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是保育员上岗的技能考核要求,中职学校在探索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中,应当把职业技能水平考核的内容融入日常知识教学当中,明确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提炼知识与技术要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保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图1所示)。

(二)健全专业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理解知识的能力相对不足。在中职保育专业课堂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习型课堂,在专业必修课程方面设计好课程内容,同时还要把幼儿保育课程知识与“1+X”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相融合,把证书考核知识要点融入课程知识当中,从幼儿园保教实践出发,融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模块,探索创新设计思路,重构知识呈现方式,把专业知识制作成知识微课,通过翻转课堂和慕课等形式,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能力。

幼儿保育专业重在培养幼儿园阶段幼儿保育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制订的教学课程内容不仅注重提升保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加强对保育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幼儿保育课程的晨、午、晚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学习模块时,教师可以创设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模拟保育员晨检工作,按要求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工作流程,展现晨检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讨论出现的问题,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教学,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操作运用,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培养了未来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幼儿园保育员岗位的主力军,由于保育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因此,在知识技能实训阶段的教学中,中职学校要着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保育技能为重点,积极探索职业技能证书要点与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知识融合,提高学生对保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致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保育人才。在学生积极地利用微课学习新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幼儿保育专业的《急症救助与突发事件应对》课程中,有幼儿呼吸困难的应急处理与预防知识模块,而在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中,也有关于心肺复苏技术的知识技能要点考核。在幼儿园生活保育中,保育员在应对幼儿呼吸困难的应急处理时,通常采用心肺复苏技术,因此,教师在设计此课程时,可以把心肺复苏技术要点融入呼吸困難的应急处理技术当中。在实训室模拟环境中进行保育技能训练,如在幼儿咽喉、气管异物的意外急救处理时,学生除了要掌握拍背法、催吐法、海姆立克急救法,还要进行相应的技能实践考核。教师在进行技能示范时,要沉着冷静、认真观察、规范操作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关键操作技能,并通过控制播放进度,让学生通过学习、操作实训室里的器具,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对保育工作的感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录播设备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课后进行视频回放,辅以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知识点的讲解,并通过小组点评、师生互评等,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交流能力,强化学习效果。由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为今后的保育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园校合作共育机制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高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同样需要与幼儿园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园校合作共育,或是与社会机构、企业等合作,利用其场地、物资、人力等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操作训练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提升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在校企合作机制下,中职学校尽量为学生构建与幼儿园相同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参与操作的兴趣,进一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幼儿园、早教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等精准输送人才,促进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保育员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构建人才共享机制,促进园校合作共育发展。

比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设计微课并制作课程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上,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技能实训,通过组内同学互评、组间同学点评的方式巩固学习效果;在课后,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技能模块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园校共育平台开展有计划的针对性的综合技能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加深对每个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保育专家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专题辅导和点评,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工作感言,聘请合作幼儿园园长或教师入校宣讲和授课等,帮助学生在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拜师结对,实现知识与技能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快速成长。

总之,以幼儿园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学校要将职业资格考核知识与保育专业课程建设融合,通过课程融合设计、思政教育、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实践,逐步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园校共育的应用型保育专业人才。同时,注重运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提供配备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设备,与幼儿园共建合作共育人才机制;幼儿保育专业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保育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示和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正确、精准的点评,从而培育适合幼儿保育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真正提高幼儿保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丽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究:以天津市学前教育现状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

[2]杨芳.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11).

[3]刘婧.专业转型背景下幼儿照护证书融入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探讨[J].广西教育,2021(2).

[4]马华,张燕.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8(18).

[5]黄碧珠.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32).

[6]黄冬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1(3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1ZJY8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继玲(1982—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保育员中职学校
幼儿园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德国汉堡市将增加幼儿园保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