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探析

2022-05-30 02:22刘安格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特色体系改革

刘安格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政府现代化和创新,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方位,构建教育、学校、社会、教育管理体系,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最终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造和现代化建设。认识新常态、適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也是教育工作的底层逻辑。文章探讨了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创新理念和思路,以期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理念;教育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73-04

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的新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化、人们对教育的新期待,以及社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我国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整体。仅靠“指哪打哪”的思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加强高层制度设计,着力消除教育体制障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从发展的角度看,重构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性和特点的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才强国势在必行。

一、研究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动地球村”已成为现实。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高竞争力与公民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知识和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教育是全球的、地方的、个人的,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需要的关键。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和精神技能有助于学生的动态发展[1]。至此,“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中共中央作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能为重点的高质量教育”。教育需要培养哪些人才,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等问题;学校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实施优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特点,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发展。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强调创新与改革是课程的工作原则之一,创新与改革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2]。教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改革,应聚焦体制改革,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试点和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质量评价、考试、注册等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制度;要加快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优质多元化人才需求不足、人民受教育渴求与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纲要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已颁发继续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更新人才文化理念,证明质量发展平衡与高质量教育的两大支柱。同时,我国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也提上了发展日程,基层管理的实施由地方等级制度规范,扩大地方当局的普及教育计划,推动区域教育的综合改革,以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措施的指导方针。

1980年代以来,一大批理论研究人员和核心人员积极探索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理念的更新,极大地丰富了具体的理论建设,也丰富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经验。但改革实践也存在以下不足:1. 学校同质化严重,学校改革要凸显自身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实际上,仍然有学校照抄、照搬。2. 注重“点”实践,忽视区域整体推广。学校特色教育目标不符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学校盲目模仿,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同时,在行政层面,较少参与区域学校特色的规划、实施和发展。3. 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不能相互促进。在促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总体教育过程中,教育家和政治家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导致了关于教育政策的频繁讨论,引发争议和辩论。

总之,深化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研究,需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反思、体验、总结,了解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理念思考

(一)以观念的创新为引领

教育体系创新涵盖了从教育思维到教育行为和教育功能的全过程,着眼于创新技能在不同层次的自我实现。关键是要创造一种机制来营造氛围,其最高条件应该是实施创新教育,使教师和受教育者成为人才。鉴于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不足,有必要组织思想教育研讨会,发展教育体系创新;组织创新教育培训班、现场会议,出版发行创新教育广告,举办创新教育研讨会,鼓励每位教师撰写具有创新经验的文章;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途径和教育评价进行认真地探讨和分析,为教育观念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现有的教育方法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依靠知识拉近学生的距离,第二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这需要中小学教师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以尽快实现从一级向二级、三级的过渡。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做到“五个坚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关键、德育为基本、发展思维为核心)和“五个统一”(统一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传统管理与创新管理、统一增效减压、统一智力与身心发展、统一家校社会三方教育)[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明白,创新教育是彻底改变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忽视过程、注重结果的创新教育。它是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创新人格的教育。只有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教育能力和创新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也将成为学生积极追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培养学生终身意识发展已成为教师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落实。

(二)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核心

无论如何,强调中国特色现代化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发展,第一要务是创新,创新是硬道理,发展是最终目的,没有创新的发展等于没有根基的大树。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工作独立进行,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育体系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在提高教育和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体制创新和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摒弃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学,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校保持活力。

(三)在创新教育方面坚守教育体系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创新教育应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成为创新场景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教师则以导演的身份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努力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办方”。

2. 发展性原则

创新教育需要基于学生成长的动态发展视角。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应该是可持续的、有规律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3. 协同性原则

创新教育应该促进创新和机会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学科和活动的创新、校内和校外的创新、自我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

4. 个性化原则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个性,以目标为导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共同的前提下保护学生的独特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提出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发展创新能力,让学生的身心自由表达和伸展,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5. 实用性原则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索性活动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产品、小项目、小实验、小报刊等创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 激励性原则

创新教育旨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转变新视角、选择新方法、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心与勇气;此外,还特别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和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处于创新倾向状态。

三、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思路探索

(一)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提供的义务教育、强制教育和普及教育,这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经过全党和人民的努力,20世纪末,中国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教育的目标[4]。进21世纪以来,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领域。2008年以来,我国實施了九年城乡义务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扩大义务教育,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起步相对较低、时间较短、基础薄弱、均衡状况发展差、质量提升速度慢等,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具有强制性,为学龄儿童提供教育。

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控制和基本标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培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和教育标准,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其次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靠机制。在国家或省(区、市)内,教育资源要集中在农村、革命老城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同城同区,教育资源必须主要集中在贫困学校,逐步实现教育目标。

(二)深化教育内容改革,加强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内容、方法、考试制度和录取要求。为全面实施高质量教育,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优先事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教育进程,纳入学校课程。要积极推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制度和环境,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积极推广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因此,要加快《考试法》的起草进程,对中考制度改革进行创新深化,建立新的中考制度。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行登记,实施就近免试入学[5]。初中阶段要探索考试方式改革,特别是中考改革,推广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在公正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教育质量。

(三)着力强化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提高教育体系创新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态度,坚持教师资格制度、岗位制度和聘任制,积极推进教师岗位制度和具体规定的出台的任命制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环境和机制,激发竞争活力,以绩效提高效率,提升岗位水平,积极开发支持教师探索、发现和创新并奖励教育和学习成就的系统。在增强教师队伍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应不断改善教师待遇,研究教师补贴制度,保护教师权益,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为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创新提供支撑力量。

(四)健康科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提高教育体系创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制定明确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鼓励在特定领域和学校开展教育,研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方法,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建立符合教育政策的各级学校,积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体现特色的教育体系;依法完善师生教研保障制度和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中小学教学质量可持续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教学评价,在教育质量科学评估中,教育监督需要加强,应研究制定《教育监督条例》,完善教育监督制度,引导舆论导向,为提高教育质量创设良好社会环境[6]。

(五)教育设计的优化和创新模式

1. 课程模式

学校应通过创新课程模式,系统、长期地对中小学生实施创新集体教育和指导,帮助全体学生提高创新素质。课程要充分体现学科基础知识,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选择,积极探索空间和机会,突出方法论指引,强化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经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动态的过程、创新和个性化的过程。在不增加學生学业负担和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学校可采用班会或研究方法指导班会课程,如课堂批改、课堂提问、联想班会、课堂会议等配套课的实现,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2. 学科渗透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创新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专注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技能,仔细分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他们学习法律和创新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和自由选择,积极研究,强调指导,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营造广阔的心理领域,在学生心理上进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

四、结语

总之,创新是当今世界的绝对原则。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精神,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社会适应度和教育国际化开放性、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战略。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以转变观念为引导,实施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的方针,构建结构合理、相互融合、多元化、开放、公正、高效的教育体系,让中国特色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解决繁重的学业负担等问题,提高教育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袁利平,陈少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时代转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8(01):17-24+ 124.

[2] 孙霄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教育政策理论的发展创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2):3-10+61.

[3] 喻聪舟,温恒福. 融合式教育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J]. 教育学报,2018(01):21-26.

[4] 赵燕.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探析[J]. 教育评论,2018(01):26-29.

[5] 张学敏,崔民日. 反思与重构: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路向[J]. 教育发展研究,2020(17):1-8.

[6] 司晓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内部治理体系[J]. 中小学管理,2021(06):1.

(荐稿人:殷凤,忻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特色体系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