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

2022-05-30 03:04胡钰李亚东
对外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贸合作国家形象非洲

胡钰 李亚东

【内容提要】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以来,中非经贸合作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建设的成效并没有与经贸合作的增长相匹配。研究加纳第一大报纸《每日写真报》网络版从2000年到2020年的新闻报道数据,分析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变化与影响因素,发现加纳媒体对中国的关注集中于在加纳的中资企业,这表明,海外中资企业成为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非洲 经贸合作 国家形象 加纳 每日写真报

商务部《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1)》显示,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从2000年至今,每三年一届的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化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使得中非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基于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报告的数据,有学者发现:“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额每增加一亿美元,非洲民众对华好感则会上升0.122%。”此外,“中国在非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每增加一亿美元,非洲民众对华好感则会上升0.112%。”①但也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加强,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并没有与中国在非洲政治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和非洲的政府交流和经贸合作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并没有转化为非洲民众对中国的正确、积极的认知。②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选取加纳作为研究对象,以加纳《每日写真报》网络版从2000年到2020年的新闻报道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并结合不同时期两国间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以此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加纳20年间的变化和形成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希望根据中国在这一西非国家呈现的媒介形象研究,为中国更有效地在非洲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借鉴。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研究

在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媒介形象的建构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媒介形象描绘的世界图景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形成的环境并非客观的现实环境,但人们常常把大众传媒构建的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③有美国学者在国家形象研究中提出,是“形象”而非“事实”决定着行为体的行为。④

在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化社会中,认识国家形象可以从实体存在、媒介呈现和受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国家的实体形象是本源,国家的媒介形象是渠道和参照,国家的认知形象是结果。”⑤事实上,由于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直接交往的有限,媒介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建构了民众心中对他国的主观形象,形成了了解他国的拟态环境。

近些年,针对国家形象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也大量涌现。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相关研究从2008年开始井喷式增长,并呈现出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的特点。⑥在对国家形象的理论分析中,笔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多维力量参与的关系性存在,“‘形象由‘形与‘象组成,前者是主体的客观存在,后者是外界对主体的主观印象”。“决定国家形象的最主要认知維度是政府维度、企业维度、文化维度、景观维度、国民维度、舆论维度等六个维度。”⑦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全体国民,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中国应该“在通过国内媒体向外传播的同时,借助西方主流媒体或国际化媒体反向进行二次传播 (使其转播、转载),通过这种二次传播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⑧

在理论分析之外,许多研究涉及中国国家形象在不同地区媒体的呈现。相关的研究中,有的是基于某一事件的影响研究,有的是基于媒体在特定时段和国家形象相关的内容呈现研究,如对典型国外报刊报道中国情况的研究。⑨

值得关注的是,在分区域、分国别的国家形象研究中,对非洲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既源于国内对外传播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惯性,也受限于许多非洲媒体数据化的起步时间较晚,研究人员获取非洲的媒体数据较为困难。国内相关的研究有基于中国非洲战略的国家形象研究,⑩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讨论跨国公司与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关联研究11,基于非洲晴雨表数据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构建与传播12。此外,也有学者关注中国在非洲特定国家的形象变迁,如针对南非13、乌干达14、加纳15等非洲国家的专门研究。

(二)研究对象

加纳全称“加纳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非洲自贸区总部所在地,在非盟等机构有着较强的话语权。同时,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加纳首任总统恩克鲁玛的交往至今仍为两国人民乐道。此外,加纳有着非常发达的传媒行业,目前加纳国内大概有超过100家报纸。《每日写真报》(Daily Graphic)1950年由英国每日镜报集团创办,加纳独立后由加纳政府接管,目前是加纳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运营模式为加纳政府所有,专业团队运营。16作为一家国家主流媒体,由于《每日写真报》的官方属性和巨大发行量,它对加纳的社会舆论形成和政策法规制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相比于其他商业化媒体,它提供了加纳社会中的官方意见和主流看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国家形象在加纳主流社会中的呈现与变迁。

(三)数据获取与测量

本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了《每日写真报》官网从200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间的65,747篇报道,随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删去了部分残缺数据,并将所有的数据按年份分开,获得的数据类目包括:标题、网址、发布时间、作者、文章全文。数据清洗后,剩余65,354条标准数据。以“中国(China)”和“中国人(Chinese)”作为关键词检索,获取其中1844篇和中国相关的报道。

分析这些获得的数据可以发现,2012年及以前的数据量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定量研究使用2013年及以后的数据,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则使用全部数据。在研究中,为了分析中国在加纳的经贸活动与中国在加纳的国家形象的关系,本研究对使用主题聚类模型分析,对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每日写真报》报道中国时的主要框架,并对这些框架做进一步分析。

(四)研究假设

与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讨论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的特殊性在于,绝大多数在非洲的中国公民均以经商为目的。与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大量的华人相比,加入非洲国籍的中国人非常稀少,且来非洲的游客与留学生也不多,大部分在非洲的中国公民是国企和民企的管理者和员工。通过对加纳《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的分析发现:该报纸主要关注“在加纳的中国人”,而对中国国内发生的新闻关注很少。而由于当地华人主要以经商为目的,因此该报纸的主要对象主要聚集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换言之,中资企业的相关报道内容主导了该报对中国的报道。

基于这种特殊性,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其一,中国在加纳的国家形象受到特定的新闻事件影响;其二,加纳媒体的报道主要关注“在加纳的中国人”,对中国国内事务并不关注,中国通过国内事务自塑的国家形象缺位;其三,《每日寫真报》对“在加纳的中国人”的报道框架主要是中资企业经贸合作框架,“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的国家形象的关键主体。

二、数据分析与发现

(一)《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的主题模型分析

研究发现,《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直接相关报道”,指那些报道主题直接聚焦于中国的报道,它们属于报道主体有意识的建构行为,最为鲜明地反映了《每日写真报》对中国的态度、观点、建议等;另一类称为“非直接相关报道”,指的是报道中出现了和中国相关的内容,但其主题并不是聚焦于中国。同样,这些报道中也隐含着对中国的某种态度与观点,并采用特定的框架来定义和认知与中国相关的现实。

在1844篇涉华报道中,直接相关报道有340篇。通过涉华报道与当年《每日写真报》发布文章数量的比值,可以看出该报纸涉华报道比重变化的趋势。这一数值也反映了中国在加纳受关注程度的变化。

而对于直接和中国相关的报道,2018年以后,中国在《每日写真报》上的出现比重反而降低,这表明中国在加纳主流媒体的出现频率并非线性增长,出现的频率主要受到新闻事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报道如何被生产出来、如何被解读,本研究对相关报道进行主题聚类分析。经过主题模型计算,并且基于可视化的主题分类进行调整,最终将1844篇报道分为五类。基于这五个组别的主题词,本研究将相应的报道建立为五个不同的主题框架。

第一类为新冠肺炎疫情框架。在通过主题聚类模型分析得到的10个关键词中,主要的关键词和医疗、健康、病毒相关,但也有很多政治相关的词汇。这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框架下,健康和政治都是影响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

在涉及疫情在中国的报道中,《每日写真报》以客观中立的报道为主,西方势力鼓吹的“武汉病毒”,“中国需要道歉”等内容从未在《每日写真报》上出现。这一方面展现了《每日写真报》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每日写真报》并没有污名化中国的主观动机。

第二类是援助框架。早在2003年,“援助”便是加纳媒体报道中国的重要话题。2003年9月30日,中国驻加纳大使和加纳国防部长会面并商谈了两国项目合作。中国对加纳的援助包括:援建一座医院,援助阿克拉-库马西高速公路部分标段,支持加纳国防部新建一座办公楼。

从2000年的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始,到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对加纳的援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新闻话题和框架,但援助的形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最初的资金援助、基础设施援助,到2013年后逐步出现的职业教育援助和大量的奖学金项目,这些都显示出“援助”这一框架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第三类是执法活动框架。早在殖民时期,加纳就被称为“黄金海岸”。最近几年,随着南非黄金出口量的下降,加纳的黄金出口逐渐增多,黄金开采特别是非法开采也因此发展迅速。非法采金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环境破坏及腐败滋生等问题,迫使加纳政府自2011年以来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不容回避的是,中国人在加纳非法采金问题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一直在和加纳政府合作将非法采金人员带回中国。

分析发现,非法采金的确对中国在加纳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还有非法采金衍生出来的赌博等现象,日益成为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不佳的诱因。除了非法采金之外,非法伐木和非法捕鱼也是这个框架中另外两种主要的非法行为,这些都给2013年到2018年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第四类是贸易和商业合作框架。从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始,中国和加纳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合作愈加多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加纳最大的贸易伙伴,加纳也已经变成中国的重要投资市场之一。

经济和贸易框架也是《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最重要的长期框架之一。在这个框架中,《每日写真报》关注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商业报道,包括中国在加纳的投资、建设工厂 、中国给予当地的优惠贷款、与中国签订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同、中国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等;另一类是涉及政治的报道,但政治活动中谈论的是商业议题,包括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中非合作论坛的议程,以及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的活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框架下的报道中,有报道是加纳前总统杰里·约翰·罗林斯(Jerry John Rawlings)的专访,他鼓励加纳学习中国发展经济的模式。罗林斯在加纳的影响力很大,他的观点也代表了许多加纳政治精英的想法。他们认为加纳需要投资与新模式来发展经济,而中国是加纳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模式是值得效仿的。

第五类是教育和文化交流框架。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也是中国和加纳合作的重点领域,到最近几年有了更多相关的报道。《每日写真报》提到中国援助了加纳大批文化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大剧院、库马西青年中心、贫困地区小学、加纳大学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新世纪职业技术学院扩建项目等,并且提到去中国学习的加纳留学生是全非洲最多的。《每日写真报》也报道了2013年加纳首家孔子学院在加纳大学成立,以及举办的汉语桥中文大赛等活动。

通过分析《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的五类主题框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相关报道的关注点主要都集中在“生活在加纳的中国人”。前四类框架都是很明显的对中国在加纳的经贸活动报道,即使是“新冠肺炎流行框架”,相关的报道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主要信息源,只是将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及,并没有像西方媒体一样渲染初期武汉的情况。因此,在“贸易与商业”“执法活动”和“援助”三个占比最高的框架下,“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最重要、最突出主体。

(二)“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核心主体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猜想,本研究对2014年全年的数据进行了人工编码分析,将《每日写真报》的涉华报道分为四个大类:(1)报道的故事发生在加纳;(2)报道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国内;(3)报道的故事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4)报道的故事没有实际发生地,仅把中国作为概念。其中又把“报道的故事发生在加纳”分为三个小类:(1)与在加纳的中国国企相关;(2)与在加纳的中国民企相关;(3)与在加纳的中国非企业主体相关。

通过对《每日写真报》涉华报道的编码分析,本研究发现最终结论验证了基于主题聚类模型的猜想。《每日写真报》的涉华报道中,“报道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国内”仅仅占比8%,而“报道的故事发生在加纳”占比高达65%,另有26%的报道仅将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没有涉及具体的新闻故事,而“报道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仅占比1%。

此外,在“报道的故事发生在加纳”这一类别中,对中国在加纳国企和民企的报道占比超过了80%,仅有20%的涉华报道是“加纳的非企业主体新闻”,这也表明《每日写真报》对“在加纳的中国人”的报道框架主要是中资企业经贸合作框架,“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核心主体。

对加纳《每日写真报》的研究还发现,相关中国企业的报道中极少出现中国企业的信源,但发现了大量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的信源。具体来说,在2014年全年,时任中国驻加纳大使龚建忠作为信源在2篇报道中出现,2014年3月27日龚建忠卸任后由孙保红接任,孙保红在后来的17篇报道中出现。与之对比的是,中资企业负责人作为信源的情况极其有限,仅发现4篇中资企业作为信源的报道,包括华为公司负责人在2篇报道中出现,加纳中资企业商会会长和加纳宇通公司负责人各作为信源出现1次,此外便没有其他中资企业信源。

根据前文的分析,当年与中资企业相关的报道共有115篇,占“报道的故事发生在加纳”的比例超过80%。也就是说,《每日写真报》在当年撰写了大量和中资企业相关的报道,但其中的大部分报道并没有中资企业的信源。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曾被《每日写真报》密集报道,共有13篇相关文章,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6篇,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4篇,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4篇,加纳王朝餐厅4篇。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报道中,很多都是项目开工仪式、项目完成仪式等仪式活动,在这些报道中绝大多数都是孙保红大使作为中方代表接受采访,企业负责人并没有出现在媒体报道中。这些报道给加纳受众呈现的印象是,在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的项目中,中国政府都是主导力量,企业负责人从不露面,这使得加纳的中资企业与中国国家形象进一步绑定。

此外,上文提到加纳王朝餐厅相关的4篇报道都和该餐厅的一次重大卫生事故相关,4篇报道呈现出前后紧密的关联性。考虑到该报纸对部分中国民营企业非法采金的系列报道,《每日写真报》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报道呈现出一定的议程设置。这种基于特定突发事件短期出现的高密度报道会加深中国企业在加纳读者心中的负面印象,以至于该次卫生安全事故和非法采金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后,加纳民众对这些中国企业和商人还会形成长期负面印象。笔者在加纳期间与当地人交流,对此深有体会。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经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加纳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主要关注“在加纳的中国人”,对中国国内事务并不关注,中国通过国内事务自塑的国家形象在加纳媒体传播中是缺位的。《每日写真报》对“在加纳的中国人”的报道框架主要是中资企业经贸合作框架,“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核心主体。简言之,加纳《每日写真报》在这20年中呈现了一个以在加纳华人和中资企业为主要元素的中国国家形象。

与欧美媒体相比,加纳媒体并不关心中国国内的新闻,在加纳中资企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被放大,而这些企业报道中的信源以中国驻加纳大使为主,缺乏企业直接信源,使得在加纳的中资企业与中国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绑定,中国企业形象也就更加主导了在加纳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从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至今,中非经贸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建设力度和成效明显不够。“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存在明显的‘两個不匹配: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匹配,美誉度和贡献度不匹配。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不但提供了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也积极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但这些所作所为没有很好地传播开来,只做不说、多做少说、能不说就不说的特点在许多中国企业还很突出。”17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加纳的中资企业成为了建构中国在加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调研显示,在加纳的中国企业管理和评价体系中,当地企业形象相关工作并不在考核指标范围内,许多在加纳的中资企业负责人只关注企业经营业绩,并不关注企业形象传播,许多在加纳的中资企业中只有业务部门,没有宣传、公关、传播等对外沟通职能部门。

本文的研究对象国是加纳,但基于笔者近些年来在东非、西非和南非的调研经历,发现这种现象与规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为了改善中国在加纳乃至整个非洲的国家形象,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商业行为与社会行为。企业不但要有好业绩,也要有好行为、好声音。一方面,需要关注违规的商业活动,中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合作加强对“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引导与惩戒,不能让非洲成为极少数中资企业的“法外之地”;另一方面,需要鼓励中资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更加主动地开展对外传播,与所在国当地媒体、社区等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把塑造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作为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作为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胡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亚东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钟超兰:《经贸视角下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②常江:《流行歌曲与中国形象的跨文化认知:基于对苏丹青年群体的深度访谈》,《新闻界》2017年第6期,第37-43页。

③[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23页。

④[美]Boulding K 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No.2,1959,pp.120-131.

⑤王朋进:《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第37-41页。

⑥韦路、谢点:《全球中国形象研究的知识版图——基于SSCI期刊论文(1998—2015)的文本挖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7期,第95-105页。

⑦范紅、胡钰:《论国家形象建设的概念、要素与维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4期,第55-60页。

⑧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第5-10页。

⑨蔡馥谣:《西方新闻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基于1949-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封面的中国符号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期,第71-78页。

⑩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第6-15页。

11郭秋梅:《中国在非跨国公司与国家形象》,《开放导报》2012年第4期,第37-40页。

12李洪峰:《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构建与传播:挑战与应对》,《对外传播》2021年第3期,第27-31页。

13Huan C, Deng M.,"Partners or Predators?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as Image in South African Media",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vol.42,No.3,2021,pp.1-17.

14Nassanga G L, "Makara S.,Perceptions of Chinese presence in Africa as reflected in the African media: case study of Uganda", Chinese Journal of Com munication,vol.9,No.1,2016,pp.21-37.

15Yeboah-Banin A A, Tietaah G, Akrofi-Quarcoo S.,"A chink in the charm? A framing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Chinese aid in the Ghanaian media",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vol.40,No.1,2019,pp.53-66.

16陈力丹、孙小婷:《加纳新闻传播业走向新闻自由的曲折历程》,《新闻界》2014年第7期,第75-80页。

17胡钰:《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目标与途径》,《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8期,第101-105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经贸合作国家形象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福建省与中西亚、非洲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思考
山东省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龙江丝路带”视角的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