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

2022-05-30 04:37闻兰芳
天津教育·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劳动深度

闻兰芳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全面发展与提升。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变革。鉴于此,在课程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融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既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将一定的劳动教育内容穿插在课文教学中。又要从良好学习氛围的建设入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本内容。此外,想要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文本阅读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真正让劳动的思想得到深化。

素质教育特别关注和重视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与提升,而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寻求和探索能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期间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存在。其一,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很少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入手,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和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很难积累起丰富的劳动知识。其二,则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在小学阶段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简单地学习和记忆一些基础的知识。思想上的落后也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加上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对劳动教育比较陌生,很难有效配合教师展开以劳动教育为基础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六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论证,希望能为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

一、深度挖掘教材,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劳动教育

对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推动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体现在很多课文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讲解和灌输,从而利用教育和劳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真正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劳动思维。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借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和展示了家家户户欢度春节的热闹场景,并引导学生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家里过春节的场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家在春节期间会包很多饺子,而有的学生则说自己家在春节期间会全家一块去打扫房间等。随后,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分享的情况,相机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仔细想一想自己在欢度春节期间可以帮助家里做哪些事情,通过学生详细的列举和说明,从而在理解的过程中改变他们可能存在的懒惰思维,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性。比如,可以帮助自己的父母去扫地、擦桌子或则去贴春联等,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定的劳动意识。当然,为了深化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次具体的“情境演绎”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次“情境演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带领下,由学生来模拟进行家家户户欢度春节时扫地、擦桌子或贴春联的场景,从而在亲自动手劳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二、创设教学环境,在学习文本中落实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从多个层面来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此期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教育职责,借此来让更多的小学生逐渐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例如,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诗文,探究诗意”的学习探究式活动。在此次学习探究式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试着思考并回答“古诗尽管语言比较简练,但是含义却很深远,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那么,当我们遇到一首新古诗时,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对古诗的每一句进行阅读和赏析,从而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受到劳动方面的教育,教师可就本首古诗的内容,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不仅要求学生家长陪同自家的孩子积极参与到班级所组织举办的“课本剧改编”的演出活动,并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蔬菜、瓜果的种植、采摘。同时还从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培育入手,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家校合作,学生生活技能大比拼”的家庭作业。由学生家长负责拍摄,而学生则需要以每日打卡的方式去完成一些生活技能方面的劳动实践,从而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当然,为了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共同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经验,从而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发挥家校合作教育的优势。

三、重视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中融入劳动教育

为了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有效避免学生盲目的阅读和无效的阅读,教师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由教师组织举办的各类阅读活动,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真正让学生的劳动思想得到深化。

例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指引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试着思考和回答“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心愿是什么?”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初步树立起一定的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则借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学生搜集并下载了一些和本篇课文相关题材的文章,如《走,我们去植树》《种树》等,并引导学生利用阅读《邓小平爷爷植树》课文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爱护人类家园的情感。当然,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教师还可以在植树节这一天,带领班级内的学生到郊外进行植树造林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在意识到爱护树木、保护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和能力。

四、关注写作教学,在写作练习中渗透劳动教育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写作练习中去,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对此,在课程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巧妙地借助教材文本内容,加强学生写作方面的练习。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让更多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养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中哪些有着较深含义的句子,了解课文具体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述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小学生该如何做到积极劳动、互帮互助的”为主题,书写一篇作文,从而在书写的过程中凸显劳动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五一”征文活动,让学生书写有关劳动题材的作文,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教育。当然,劳动教育的渗透并不局限于写作,为了开发小学生的智力,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劳动的绘本和手抄报,从而在绘制的过程中强化劳动方面的教育。

五、课下进行学习,在课外拓展中践行劳动教育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入融合,其不仅需要教师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课内加强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在课下利用课外拓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让学生能一直接受劳动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定的劳动观念。

例如,在《纸的发明》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利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和纸有关的知识。比如,现实生活当中常见的纸有哪些,纸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以及带给我们哪些便利,从而让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增强对纸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节约意识,教师还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折纸青蛙”手工活动。在此次手工活动中,教师先借助幻灯片给学生播放了制作纸青蛙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而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随后,则将所搜集来的废纸张一一分发给学生,并给学生示范了一次折叠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按照所示范的折叠步骤来进行纸青蛙的折叠。当然,在此次活动中,还需要着重向学生交代浪费纸张的坏处,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杜绝随意浪费纸张,丢弃纸张的行为,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变废为宝的意识和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在课后反思中发展劳动教育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想要让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其不仅需要对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方法来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趁热打铁,对整个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反思和回顾,从而在反思和回顾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教学上的缺陷,及时地对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良。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借助微课的视频录像功能,将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录像的方式录制和保存下来,进而在课下进行反复的观看和研究,从而发现并找出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融合的方法,真正意义上让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并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因此,在接下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蔬菜的种植、管理等活动,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养成好的劳动习性。

七、结语

总的来说,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有效满足了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这既要求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写作方面的教学,着重将一定的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写作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体悟到劳动方面的教育。又要求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积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一些课下学习任务,借此来更好地践行劳动教育,为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提供一定的支持。此外,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关注和重视教学的反思,通过课后的反思,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让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价值和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乎“劳动”的篇目比比皆是,学生或投入劳动情境,或体会劳动情趣,或感受劳动艰苦,劳动观念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渐渐形成。唯有做到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方能达到“劳动实践”与“语文实践”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体验身体力行的劳动生活和开放的语文学习生活,让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成為可能。

(刘芸)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劳动深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