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 06:38汤术丽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

摘 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在思政内容、思政执行者、思政对象上的特殊性质,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师言行、教学环境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的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并据此框架提出了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行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建设;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大多采用“双校园、双阶段”的培养模式,学生的部分学业在国外完成,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代表着中国人。而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隐性传播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所影响,导致政治意识薄弱甚至迷失自我。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抓住“思想”和“语言”两条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使“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笔者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一)思政内容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非英语类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要从基础开始接受一门新的语言。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语音、打招呼、点餐、购物、问路等基本日常对话,笔者所在课程思政团队的教师普遍反映,该阶段进行外语课程思政难度较大。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有专科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在整个国内外语学习阶段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外语课程思政目标设定要基于文本且高于文本。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如何基于原有语言素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定课程思政目标,做到通过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更加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每一位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线外语教师都应对此进行积极的思索并付诸实践。

(二)思政执行者的特殊性

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思政执行者——教师。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出国经历或留学背景,甚至很多还是在国外取得相应文凭的海归,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素养良莠不齐。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他们的语言基本功、目标国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能够胜任。而从外语教育角度来看,他们还需要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线外语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三)思政对象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思政也应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往往学习习惯欠佳、集体意识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但综合能力较强,乐于参加各类活动。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殊情况,找准“育人”的落脚点,注重学生多种素养的养成,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走出国门后,能够很好地展现中国公民的风貌。

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落实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渠道。笔者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学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为辅助,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具备多种素养发挥积极作用(见图1)。这一内涵包含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应始终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展开。在践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内容、思政执行者以及思政对象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第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政闭环系统。教师基于教材内容,为每个单元设定适当的育人目标,根据育人目标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 开展教学评价,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全覆盖,无死角、无盲点。第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以教师言行、教学环境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他们除了向学生传授外语核心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转变教育理念、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学环境的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依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做好这两项工作将会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第四,要正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度。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虽然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大,但是它只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门课程,不可能单靠这一门课程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全部任务。专业知识始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的主体,思政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代替专业知识内容。但外语课程思政不可或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让学生理性地看待他国文化,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笔者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重点谈论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重。

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难”,在于基于教材内容扩展中国元素以及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这个维度上,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确艰难。而“立德树人”所包含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德”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德”的发展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德”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情怀和格局并不能有效履行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三观正确、具有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相关能力素养、有创造力的和谐的个体。基于此,笔者认为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应做到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重。

学习共同体强调合作、互动与沟通,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学会共享观点、共享知识,学会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的贡献,在开诚布公地发表个人意见与深入交流过程中建立信任,达成共识。学生必须信守承诺,从而培养大局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共同进步。在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这与“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全人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也很好地回应了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难度大的问题。

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设计育人目标时,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双线并行。“讲述中国”只作为整个产出任务的一小部分,要求仅为表达、分享与中国相关的信息,锻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运用所学知识规范表达中国故事“是什么”的基本能力。越是零基础阶段,该部分的占比越小。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便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共同体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最后设计具有价值导向的测试题,在外语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的测评。

比如,某外语入门教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咖啡还是茶”;本单元知识目标是掌握与问候、自我介绍和饮料相关的词汇;能力目标是能够相互问候、自我介绍并介绍他人,能够在咖啡馆点餐并付款,能够用外语数数并说出自己的电话号码。教材文章是在咖啡馆和新朋友聊天、点餐、付款的简单对话,再加上数字0-10的学习以及电话号码的练习。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这个单元设定的育人目标为:初步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和交流的意识。在教学材料上,没有添加任何教材之外的内容,生硬地添加思政内容只会使思政教育变成“盖浇饭”。笔者就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只是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是怎么打招呼的、怎么介绍自己的?你更喜欢咖啡还是茶?在学习数字0-10时,带领学生学习外语目标国用手势数数的方式,并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家乡用手势数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慢慢养成对比中外文化的习惯,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关注中国文化。另外,在本单元学习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项目式任务。将班上的20名学生分为4组,要求每组学生自由设定场景,将本单元学习的所有表达尽可能地串联起来并在全班表演,并在云班课通过教师评分和组间互评的方式为每组的表现打分。开放性的任务设置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场景设计的讨论中,并且四组学生都很好地把本单元的重点表达,包括打招呼、自我介绍、询问他人叫什么、从哪儿来、住哪儿、电话号码是多少、咖啡馆点餐、结账等内容融入场景之中。比如,有一组学生设计了两名已经认识的大一新生在教室里面互相打招呼,然后又结识了两名新同学,他们之间相互自我介绍、询问叫什么、从哪儿来、住哪儿等基本信息,最后相约一起去咖啡馆喝东西的场景,场景转换之间学生还自己加上了中文旁白。

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学习共同体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把控,不能完全按照学生意愿来分组。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磨合,笔者所授课班级的四个学习共同体已经能够一起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比如绘制思维导图、进行主题汇报、设计口语演练场景等。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会了分享观点、倾听他人,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他们在后续外语学习阶段说明中国故事“怎么样”和“为什么”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本文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构建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充分注重课堂教学对课程思政的核心作用,提出了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行的育人理念。这项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集体智慧,逐个单元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设计适当的项目式任务,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另外,教师言行、教学环境的治理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中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笔者将继续对此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力争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汤术丽.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大学,2020(24):149-151.

[2]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2):53-59.

[3]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10-14.

[4] 吴卫芬,张亚珍,苗森.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思路与途径[J].教育现代化,2020(43):193-196.

[5]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6]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2):60-64.

[7]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5):4-9.

[8]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3.

作者简介:汤术丽(1987-),女,四川成都人,重庆移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信息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SKSZ079)、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思政重点项目 “课程思政視域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语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060S)、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外语课堂文化自信培养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1346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