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阶层看欧洲图书出版史

2022-05-30 07:29高珺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

高珺钺

内容摘要:从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欧洲的书籍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刷资本主义顺时诞生,书籍得到大量生产。各个时代经历不同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时期、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图书出版业都有新变。这些变化可以透过书籍的写作者——主要考察文人阶层——来注视。毫无疑问,书籍的出版史总是包括写作和阅读的历史。

关键词:图书出版 文人阶层 印刷资本主义 文化思潮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述毕昇在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德国的约翰·古腾堡作为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带来了自15世纪中期始的印刷革命。中国的活字印刷比西方早约四百年,但双方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贡献却大有径庭。后者将此技术首先用于圣经的印刷——即《谷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这本最著名的古版书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安德森提出印刷业的发展催生出印刷资本主义。谷腾堡圣经在出版后的四十余年间,在欧洲印制了超过2亿册[1]31。此前的书籍制作多借助人工誊抄,一份手稿背后花费的时间与人力不容小觑。到15世纪末,商业图书贸易基本淘汰了手稿。在如此规模化的生产下,书籍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现代式的大量生产的工业商品”[1]31。宋代时,活字印刷不敌成熟繁荣的雕版印刷而未获得有效利用。当书籍以工业商品的形式被欧洲出版商认识时,选择能吸引更多读者的内容成为出版商的热切追求。随之而来的是作家渐渐摆脱只为贵族精英写作的传统。

印刷书籍作为文化的一大象征,其创作者,即文人群体,在出版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与出版市场、社会读者群以及所写作品形成紧密联系。毫无疑问,有文化的人群对于出版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在出版业方兴未艾下,一开始的读者群体十分受限——阅读者往往也是写作者,这自然与教育的发展有关,但笔者在本文着重谈论的是具备读写能力的文人群体写作变化所反映出的出版业发展状况。

一.双语文人与方言写作

根据安德森引用的资料,十六世纪前,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出版书籍都是由拉丁文写成。拉丁文是当时欧洲跨越地方界限的通用语言,它的古老与神圣指向的是中世纪神权至上的神本时代,这些拉丁文书多涉及宗教内容。当活字印刷术甫一问世,它便被运用于宗教权威经典的印刷上。神圣经典连接跨越地域的、能够书写拉丁文的文人,这些社会中少数识字者再利用方言i连接凡间与天堂。除却这些文人掌握拉丁语,教士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写作者,他们因与正统信仰联系紧密而掌握最流行的书籍——圣经——的注释权。这带来的后果文人作家所倚重的文学一度陷入死亡的境地。尽管如此,文人在当时仍然“构成一个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阶层”[1]14,他们掌握的读写能力可以用于联系大众。在日渐发展的印刷业,面对饱和的拉丁语市场,印刷商开始谋求新的商机,从印刷业转向图书出版。不过在图书出版业未成熟前,一位印刷商同时也可以是出版者和书商。既然拉丁语的阅读者极其有限,对拉丁语一窍不通、使用单一方言的大众便成为了书商的市场目标。

在图书出版的早期阶段,印刷的书籍绝大部分为宗教类,罗马教廷延续一直以来担任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机构的角色,在文化上利用專门传播和保存其思想的书籍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性,战胜异端邪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为第一位畅销书作者。他在威登堡教堂的门上贴上针对许多神学问题而写的论文。依赖印刷技术的普及,这篇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出来,并很快在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流传。路德时期,教会采用的圣经译本在不识之无的德国民众看来可谓是真正的天书——教会当局出于禁止普通人阅读通俗易懂的圣经的目的,仅让社会精英享有接触圣经的资格。路德为了让普罗大众也能通过圣经感悟上帝之道,以及挑战教会独揽圣经诠释权的状况,他直接将圣经原文翻译为人人可读的德语方言,成为一种在国内流行的通俗文学。[2]210

无论是拉丁文的书写者还是拉丁文的读者,都局限在占总人口数极少的上层知识阶级中。方言化的印刷出版业变革,既从作为作者的文人内部产生,又受到唯利是图的出版商的鼓动。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当时的文人还置身在新教联袂方言出版市场,与天主教对抗,争取信徒的历史情境中。当手稿逐渐被印刷本取代,原先手稿代表那些小众的、高素养的知识被新出现的更大众化的、可复制的文本挤占了市场,其自身也丧失原先的稀有性。文人作家意识到所写书籍可以在更广泛的时空内传播,逐渐开始形成新的写作习惯。

二.古典式写作的衰落

15世纪末,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出版社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成立。出版社的兴起意味着图书出版业日趋繁荣。从印刷厂到出版社,后者兼具编辑、印刷、发行的职能。出版社通过“买断某些著名作家、学者著作的出版权或与之签订若干年的出版合同,依靠作者的名气树立自己的品牌”[3]1。可见写作者群体成为出版商争利的重要合作者。

然而出版商在借书籍获利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写作者应有的利益。1709年,任国务大臣助理的“英国小说之父”笛福在评论中猛烈攻击破坏作者劳动的书商和印刷商,他认为那些人把持了本该属于作者的作品印刷权,且将作者的劳动成果制作成低廉劣质的印刷品进行销售,毁坏了作者付出辛劳和血汗建立起来的成果和信誉。[4]154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是新古典主义,复古风尚要求作家在其作品中展现过去时代的形象——主张以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为无论是教会还是君主政体都渴望让自己的特权永久不变,因而当时的作家又恢复到为严格限定的精英集团写作的职责中。这一时期并未有超出文艺复兴时期在图书出版与作者写作趣味方面的变化。17世纪是宗教与政治意识尤为强大的时代,这就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找到了批判的对象。

18世纪又被称为“百科全书”的世纪。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以狄德罗为代表,组成的百科全书派——建立初衷是应巴黎出版商蒲鲁东之邀,编纂一部属于法国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派汇聚了各个知识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编写的法国百科全书由于其通俗性和工具性,广受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卖出超过两万五千本[3]2。随后,英国、德国也加入出版百科全书的队伍中。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推崇旨在取代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所以除了包含“理性思维”的通俗化书籍,还有报纸和杂志的流行。丰富的读物使阅读者们聚集在咖啡馆、俱乐部,沙龙等社交场所。人们可以在阅读书报中,聚集一堂,展开思想交流,这既表现出图书出版的兴盛带来有益的文化现象,也会促成图书出版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当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原先那种遵从传统,忽视文学意义和价值的写作习惯得到更新。首先,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同时表明了作家读者群的扩大。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提供了大众读者的雏形……它期待从作家的天才得到一切,兼有形式和内容。”[5]94如果说,在此前专业作家是为以贵族为首的社会上层阶级写作,那么随着这一写作形式被图书市场与资产阶级读者群破坏,新的写作观念产生了。

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在它的论著《论独创性的写作》(1759)中,反对新古典主义文学观念,提倡独创性,赞扬莎士比亚这样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作家。在他看来,摹仿之作不可能超越其底本;天才之作不然,它就如植株一般能够自然生长。随后康德提出天才论,他认为天才是:“一个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6]163康德比杨格更进一步地论说在美的艺术中需要天才的想象力与情感。新的思潮总是建立在对前一思潮的反拨中。浪漫主义者的推崇对象已不再是理性,而是感性主体自身的情感。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7]273,而天才作者能够凭借感性能力为事物添加新的效果。

强调原创、崇拜天才的写作观念进入图书出版业则改变了作者劳动成果被出版商侵占的局面,作家试图摆脱依附于书商的被动地位。浪漫主义作家极为珍视原创作品的价值,他们认为这种价值不仅应当在作者生前得到保护,即使在作家死后,也需因作品的永恒生命延续保护。后世的西方学者在研究版权如何产生时,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观点:版权来自浪漫主义的作者观,即“把作者视为创造力源自其个性而非社会性的天才”[8]21。虽然延长保护期限不利于作品在大众广泛流传,但浪漫派作家认为其作品有成为文学经典的价值,这种永久的价值在之后的时间里会被读者接受。

三.文学财产与出版自由

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势必会关系到对文学财产保护问题上,简言之,需要著作权提供的法律保护。在讨论欧洲作家为原创内容而谋求应得的权利时,不妨思考一番,为何中国没有最早出现相应的制度?有国内学者郑思成认为版权诞生于印刷术的发明,并在宋代就已出现著作权制度。因为单从印刷术的发明历史来看,中国要早于西方。在古书中,“板”与“版”时常混用,因而有学者会执版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下出现的观点。在此不得不提学者郑思成与美国学者安守廉关于宋朝是否有著作权的争论。后者的意见之一是著作权的产生有赖于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而欧洲著作权的产生正是在印刷资本主义的影响下。除此之外,安守廉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方面,唐宋时期出现的所谓保护著作权的措施,实际上是官方出于巩固皇权、控制思想的需要。官方禁止擅自复制的图书是那些国家专控的资料,如国家法令、有关预测的著作——它们的流行会威胁君主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作者借孔子之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中国古代学者在其创作中往往引经据典、怀古述新,他们的道德感要求创作为“启迪教化和道德接续”服务,而非为利创作。这就使得“窃书”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遭到排斥、指责。将比较的策略继续延伸,古代欧洲的知识阶层与中国的“士”阶层随着经济发展与统治阶级的附庸关系逐渐不同。可以说后者始终处依附于专制皇权,被科举制束缚,其独立地位在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丧失殆尽。欧洲的知识阶层——笔者主要指作家群体——则因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改变了仅由统治阶级供养的状况,他们处在贵族与资产者的中间,获得相对意义上的独立地位。如此谈论也许会显得离题太远,但笔者的意图在于更鲜明地表现归属图书出版的版权问题,为何是欧洲最先出现版权制度。

当出版业蒸蒸日上,出版物大量涌现,官方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采取出版审查制度加以限制。164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的演说,旨在攻击英国的《出版管制法》。该法规定需要出版的文本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批准,否则不得印行。弥尔顿将出版自由看作是一种人权自由。這种抑制人们追求真理的法规,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9]5。弥尔顿的这篇演说是人类第一次明确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五十年后,英国取消了出版许可证制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由此,在法律上确定了“出版自由”。对这种自由的吁求是文人作家思考写作与社会关系的原因。

印刷出版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文人的写作实为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的活动。人们除了阅读书籍,还可以订购报刊,后者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单期订金也逐渐下降。一些作家为报刊专栏写作,“连载小说”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小说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作家在报刊专栏连载通俗浪漫的小说,工薪阶层是这些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文人通过报刊专栏在资本主义市场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一个位置。”[10]7维多利亚时代受欢迎的小说家在为杂志写作时,可以极大地提高杂志的发行量。当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史密斯(John Frederick Smith)为《伦敦日报》(The London Journal)撰写的短篇小说及分三期发行的小说,将当年的杂志发行量提高到十万份。[11]54连载小说的形式使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一期结尾设置悬念,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文人的创作虽受图书出版市场趣味的影响,他们带有个人风格的写作也在图书市场抹上亮色。

出版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写作者行列,书籍的世界不再只欢迎骄傲的文人进入,这就将我们带入本雅明描述的“机械复制时代”。文人的写作劳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不断流失原先的重要意义,这是商业化出版渗入文学写作的结果。要如何思考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对文学的持续入侵?但既然这是一种连续性的运动,就不存在完成的一刻。因此,笔者不再赘述。

在研究图书出版史时,我们无法忽视读者-作家-出版商三者是如何借书籍来互相交流的。试图判明何者的地位更重要,并非真正有助于理解图书出版发展的历史。“‘书籍的历史最广泛的定义是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它似乎已经失控了。”[12]14笔者将焦点集中在作家身上,目的是通过研究文化背景将这段意涵丰富的历史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J].宗教学研究,2018(04):207-213.

[3]张旭鹏.图书出版与欧洲文明的进程[N].中华读书报,2006-01-06(022).

[4]肖尤丹.历史视野中的著作权模式确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5]让-保尔·萨特.什么是文学[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8]安守廉.窃书为雅罪[M].李琛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吴之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1]Harold Bloom.The Victorian Novel.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04.

[12]John Feather.A History of British Publishing.New York:Routledge,2006.

注 释

i指与共通语——拉丁语相对的区域性语言,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机制与控制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出版业微信营销路径思考
浅议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网络互动营销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体育图书出版与营销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