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赋能,唤醒儿童文言文学习的自觉

2022-05-30 10:48程言峰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情境教学

程言峰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字字落地,句句落实”,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以“教”为重心,出现了不少理解和实践上的偏差。本文以《守株待兔》为例,在剖析问题的同时,提出情境赋能,唤醒儿童已有经验,促进儿童思维进阶,激发儿童实践和探索欲望等教学路径,引领儿童亲历学习过程,并从中感受文言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情境教学,思维进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情境”一词在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可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类型丰富,包括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名篇节选、语录摘编等。这些选文与现代文话语体系大有不同,更须要架设情境性“桥梁”,以生动的情境吸引儿童,以文化的魅力感召儿童。以儿童的视角观照古今,唤醒儿童的学习自觉,让儿童在情境体验中亲历学习过程,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文言文教学情境赋能重要的价值体现。本文以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提出“情境赋能”的文言文教学路径,供大家参考。

一、情境赋能,唤醒儿童的已有经验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角色,都是在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中,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学习情境的创设要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状态。结合《守株待兔》的语言特点,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从儿童出发,贴近儿童的思维、兴趣、爱好等,选择教学路径,触发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联动儿童已有的认知策略,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1. 触发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守株待兔》,不宜一上来就揭示课文主旨,应巧妙地给课堂“加点糖”导入。教师可从“猜字、造字”入手,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触发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消除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可参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思考,反应也很快,我来考考你们吧。(师板书“兔”的甲骨文字形)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能看出兔子的长耳朵、短尾巴,我猜是个“兔”字。

师:你真聪明!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造字方法——象形。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起把它变成现在的汉字“兔”。(师生一起写“兔”字)

师:再来一个游戏。(出示“耒”的实物图)请看这幅图,这是古代耕田用的一种农具,叫作“耒”。假如让你根据这幅图来“造”个字,你想怎么“造”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生在黑板上写字,与“耒”差一笔)

师:你真了不起!你“造”的这个字和现在的“耒”字已经很像了。(教师板书“耒”字)

师:看!“耒”字作为偏旁,在书写时,捺要变成点,右边加上“井”,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字。(完成板书“耕”字)谁认识这个字?猜猜“耕”是什么意思?

(生答略)

师:你看,古人造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古人写的文章更有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守株待兔》。

由甲骨文“兔”字入手,再到借助图片认识“耒”字,借助“耒”字认识“耕”字,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感受到造字法的神奇与魅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造字方法,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地猜测字形认“兔”字,自我尝试“造”“耒”字,在学习情境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对古人的造字方法和古人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教师顺理成章地导入课文《守株待兔》,为下一步学习文言文做了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

2. 联动儿童已有的认知策略

《守株待兔》是小学阶段继学习《司马光》之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学生的“可能发展区”,顺势而为。所谓可能发展区,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策略,进行激发、触动、引领。

如对于“耕者”的含义,教师可以不主动告诉学生,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含有“耕”字的词语,如“耕地、耕田”等,通过熟悉的词语组合来了解“耕”的意思。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策略。接下来,进一步唤醒其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师生互动,在梳理总结词汇的过程中感悟造词规律,如像读书的人可以叫读者,年长的人可以叫长者,写文章的人可以叫作者,等等。最后,再让学生梳理“耕者”的含义,学生自然能领会是“耕地的人或者耕田的农夫”。

如此循循善诱,学生储备的知识和课文中的知识互相融合,已有的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迁移,年代久远的文言词汇与当下的阅读积累互相贯通。从儿童已有的认知策略出发,发现带“者”字的词语的意义规律,并依据规律梳理总结出“耕者”一词的含义。联动已有认知策略,拉近“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扫除文言词语理解的障碍,使儿童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3. 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的生活经验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儿童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和提升,同时产生新的认识,并不断对新的认知理解、接受和内化,生成新的经验。因此,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其对新的知识更全面、深入、正确的领会和理解。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是一则寓言故事,韩非子本意是想用這个故事劝诫当时的韩王,不要想着不劳而获,用老国王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应该自己想办法让国家强大起来。全文39 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从教材编排来看,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单元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喜欢读,乐于读。但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守株待兔》,要完成“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等学习任务,理解“做事应该踏踏实实,不能心存侥幸”的含义,尚有一定的难度。

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思考讨论“翼复得兔”中的“复得兔”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是否有可能发生,文中的“宋人”在生活中是否可能存在。在获取认知矛盾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深入思考:既然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真实发生,那这则故事的意义又何在呢?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阅读经验相互融合,在学习者与学习活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中,新的认知便产生了。儿童对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含义的认知,又成为新的经验。儿童与课文中的认知链接,从课文中所获得的新的认知,反过来又与儿童的生活链接,这也是文言文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情境赋能,促进儿童的思维进阶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守株待兔》的教学目标来看,从“读通,背诵”,到思考“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再到“明白寓言的道理”,三个目标是层层深入的,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师要摒弃“字字落实,句句解释”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赋能,促进儿童的思维进阶。

1. 激发诵读语感,捕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做出的迅速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3]文言文语言简洁,受时空和言语习惯的影响,儿童在诵读中容易产生直觉错误。运用情境创设,激发儿童的诵读热情,有利于在丰富其语感的同时,捕捉和训练正确的直觉思维。

读好文言文,既是丰富语感的过程,又是积累语言的过程。《守株待兔》课后习题要求“背诵课文”,对于习惯诵读现代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诵读文言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背诵,需要反复的、多层次的练读和朗读。有的教师常常一开始就用画停顿符号来解决断句的问题,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往往刻意停顿,效果不佳。另外,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如果进行反复诵读,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如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加上表情、动作进行演读,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读,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感训练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参考以下教学片段。

师:把难读的句子读准了,哪位同学能连起来把课文读好?(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去掉拼音还能读好吗?(出示无拼音课文PPT,指名读)

师:咱们来试试读书接龙吧!老师读上句,你们接下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对读)

师:真没想到,没有拼音都读得这么流利,老师有点儿不服气呢。你们读上句,我接下句,咱们再比一比!(师生对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老师甘拜下风。请同桌之间也学着刚才的样子,你一句我一句练一练吧!(同桌对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布鲁姆等人认为,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中,知识、理解、应用属于低层次思考,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层次思考。对于分析、综合和决策等这些较高级别的思维来说,与其他人的互动要比非互动性的看书和听课更能激发它的产生。[4]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甚至关键时刻还“掉链子”,比不过学生,但正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生的读书热情一步步高涨。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变着花样的自由读、开火车读、师生竞赛读、同桌互相读、展示读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多音字的纠正、句子的停顿和领悟等学习内容。在反复的倾听、评判、练习中,学生捕捉到了准确的语感。看似简单的读书,变成了循序渐进的深度交流,在此基础上再画出停顿符号、标出句子节奏,让捕捉到的直觉思维留痕,学习更有实效。在朗读的过程中,儿童感受到挑战胜利的喜悦,以更用心、更专心、更细心的姿态投入到对课文的领会和品味中,得言语之妙,会言语之意,晓读通之法,在循序渐进中体察文本的气韵。

2. 组织讨论归纳,训练逻辑思维

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思考,归纳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能力。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相互砥砺方能使思想锐利。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容易引起分歧的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归纳,阐述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与同伴、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梳理总结出新的认知规律。可参考以下教学片段。

师:老师想给大家演示一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句话的意思,请仔细观察。(教师手持画着兔子的板贴,边演示边讲解,故意演示成小兔子一步一步缓慢行走的样子)瞧,兔子就這样慢慢地走着、走着,就碰到了树桩上……

生:老师,老师,错啦!“走”是“跑”的意思!

师:啊?怎么会错呢?我们现在说的“走”不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吗?

(生出示课文注释,引导教师看注释)

师:哦,还真是,古人的“走”竟然和我们现在的“走”意思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词句中的“走”也是“跑”的意思?

生:“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

生:走马观花、飞沙走石。生:“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也是跑的意思。

师: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有不少字词的意思和现代不同。你们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走”是“跑”的意思?

生:课文中后半句“折颈而死”,就是脖子折断了死了,说明撞得力度很大,肯定是跑过去的。

师:谁愿意把“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再给大家演示一遍?

(学生念念有词,兴致勃勃地演示文中的情节)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转化为“教学冲突”。理解“走”字,以“美丽的错误”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关注古今异义,回顾积累相关词句,再联系上下文加深对“走”字的进一步理解。儿童在字斟句酌的推敲联想中,在对字词的梳理归纳中,训练了逻辑思维,对文言文的意思有了更清晰的领悟。从“演示出错”到“解读化错”,再到“演示纠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文言文理解的实践者、探索者、开发者。“演示”,突破了文言文读读讲讲的寻常路径,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既促使他们动手动脑,深度思考,又潜移默化地加强了文本记忆,在轻松愉悦的“演示游戏”中做好了背诵的铺垫。

3. 引领互动表演,训练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产生,既可以通过对所观察、感知事物或文本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形成,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演、画等形式唤起学生过去的经验(表象),并对此进行加工,进行思维训练。

学习《守株待兔》,教师在学生准确领悟文言文含义的同时,创设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引领学生进行互动表演,还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得生涩的语言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将课堂演化成农夫的内心独白与“宋人”角色对白的鲜活场景,让儿童对文言文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进而悟其意、晓其道、明其理。可参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农夫拾到一只肥美的兔子,真是不劳而获。农夫接下来是怎么做的?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情境渲染)假如你们就是那个捡到兔子的农夫,老师想采访一下,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真是走了狗屎运啦,白白捡到一只兔子,回家红烧兔肉,太美了!

生2:天降肥兔,看来最近有好运啦!

师:第二天,你又守在了树桩旁,这时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昨天吃了红烧兔肉,今天要清炖兔子。要是再来一只大白兔,真是谢天谢地啦!

师:农夫多么希望再次得到一只兔子啊,这就叫(生齐读)——冀复得兔。

师:(继续创设情境)第三天、第四天,一个星期过去了,农夫有没有得到兔子?

生:(齐声答)没有!

师:大家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从“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接着采访学生)那你怎么还守在树桩旁呢?

生:我还是再等等吧,万一再来一只兔子,哪怕是只小兔子也不能错过啊。

师: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板画一群宋人)瞧,就是这些宋国人。(生插话:吃瓜群众)是啊,假如你就是“吃瓜群众”,看到农夫天天守在树桩旁,你想笑话他什么?

…………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师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教学情境不断变化而变化。从“得兔”之喜,到“守株”之“冀”,到“宋人”之笑,乃至后续的“宋人”之劝,学习情境不断地变化和深入。作为“对话”主角的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同时,其形象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刻。学生在体察人物角色、性格的同时,对文章中所隐含的教育思想在“喜、盼、笑、劝”的言语表达过程中逐渐明朗。小故事背后所寄寓的意义,便在儿童一次次揣摩、一次次演绎、一次次个性张扬的言说中显现出来。在循序渐进的情境对话中,学生读懂了句子,明白了句段之间的层次关系,由“农夫”到“宋人”再到读者,在文言文中走了一个来回,领悟了寓言的独特魅力。

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儿童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梯度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其积极思考的习惯。将学习活动融入文本情境和師生互动中,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发现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从文言文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当然,情境创设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可以因课而设,因需而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6.

[3]董奇. 论直观思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1).

[4]加里. D·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第七版)[M]. 朱浩,译.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378.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情境教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