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初衔接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

2022-05-30 09:11汤岚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文言文教学

汤岚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教材编写之中,还须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目前小学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由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这一经典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小初衔接的目标定位应该为:淡化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为基本任务;淡化文言知识学习,以形成丰富的、综合性的积累为基本目的;淡化文本精准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追求。

【关键词】小初衔接,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黔之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小学和初中衔接的要求是“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1]。这样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教材编写之中,还须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

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学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小学文言文教学和初中文言文教学严重脱节,前者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学习要求很低,后者直奔中高考,篇幅长,容量大,难度大,学习要求高;另一方面,小学的文言文教学照搬初中的做法甚至是高中的做法(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文言文教学)。前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低幼化和初中起始年级教学的趋中考化甚至趋高考化;后者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应试的影响,还有小学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缺少了解和自信。小初衔接,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所谓连续性,就是没有断裂感;所谓进阶性,就是目标要求随着学段的提升而提升。因此,研究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衔接,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拉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要求,努力探索具有连续性教学目标的教学形态。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可以说是切合这一要求的典范。

《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全文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黄厚江老师教学的《黔之驴》是很多教师熟知的文言文教学的案例,他先后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多次执教,这个案例被收编进多种课程培训资料。黄老师这节课之所以在中学和小学执教都非常成功,得到中小学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可,不仅在于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课程价值,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还在于它能很好地“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因此,研读黄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给文言文教学小初衔接的目标定位提供许多有益的启发。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黄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根据读过的作品归纳寓言“用小故事讲道理”的特点;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和故事的味道;

(3)抓住驴的悲剧结局,分析驴的形象;

(4)引导学生用成语“黔驴技穷”“庞然大物”“黔驴之技”概括故事的寓意;

(5)引导学生抓住虎由怕驴到胜驴的心理变化过程,解读虎的形象;

(6)引导学生仿照“黔驴技穷”“庞然大物”“黔驴之技”自编成语概括由老虎得到的启示;

(7)引导学生分别以作者、驴、老虎的口吻讲故事;

(8)比较题目“黔之驴”和“黔之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黄老师的这节课告诉我们,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体现以下共同特点。

1. 淡化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为基本任务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罗列学科知识的窠臼。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字字落实”,而“字字落实”的基本教学方式就是“串讲”。黄厚江老师多年前就倡导“文言文教学不要串讲”,他认为以字词句理解为主要目的的串讲式教学危害很多,而最大的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对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强,情感发展不够健全,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语文学习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字理解能力还在初步形成,学习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枯燥的串讲必然使他们渐渐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部分,无论是在第三学段(5~6 年级)还是第四学段(7~9 年级),都没有对文言文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更没有对文言字词的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高段和初中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黄厚江老师的这节课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不仅没有一个串讲环节,甚至也没有一个专门落实字词的教学环节,丰富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和主动表达的兴趣。

2. 淡化文言知识学习,以形成丰富的、综合性的积累为主要目的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学习文言语法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这个现象也已经蔓延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前面说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部分,并没有对文言文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即使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比较高的高中阶段,其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知识的学习也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借助文言知识让学生认识文言文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小学高段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必须以综合性的积累为基本目的。所谓综合性的积累,是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于运用、基于语文素养形成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的积累。一是语言的积累。须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语言积累主要是指语言素材的积累和文言文语感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字词等语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它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基础,这样的积累对学生未来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非常重要,如“黔驴技穷”“庞然大物”“黔驴之技”这样的成语积累。二是文体的积累。文言文的文体形式非常丰富,有寓言、神话、传说、游记、笔记、书信、墓志铭等,认识和了解这些文体,是很重要的知识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积累,对学生将来的阅读和写作非常有用。三是文化积累。关于古代社会的特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代的人情世故、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要有所了解,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积累都不能是生硬的、任务式的,更不能是简单的背诵识记,而是要渗透在阅读理解和各种活动之中的。在这方面,黄老师的这节课堪称典范。他在学生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其理解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古代寓言的特点,通过题目的比较理解柳宗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揭露。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而一切又不着痕迹。

3. 淡化文本精准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

死抠文本,让学生对文本达到所谓精准的理解,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本轮课程改革试图通过主题化的、情境化的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不少教师教学文言文,往往把文本的理解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总是力求精准解读,这恐怕是追求字字落实的串讲式教学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或许初中高年级和高中文言文教学对文本理解的要求会高一点(这就是目标的进阶性),但也不宜过于追求精准。“诗无达诂”,文言文也很难有精准的解读。追求精准,很可能适得其反,小学文言文教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尤其不能如此。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文言文教学,特别应该提倡“ 不求甚解”的阅读理念。“不求甚解”,才会“欣然忘食”。死抠字词,苛求“精准”,便索然无味。或许有人会质疑,现在不是提倡“深度学习”吗?这是对深度学习的极大误解。所谓深度学习不是提高目标要求,不是对文本进行挖洞式的深度理解,而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真正用心地学习,有意义地学习,也是反思式学习。

文言文教学若把追求所谓精准的文本理解作为目标,即使能够实现,实际也是窄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课堂教学要对标立德树人,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管是小学文言文教学还是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应该发挥文言文课程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在黄厚江老师的这节课中都有着非常自觉的体现。读出文言故事的特点;用不同角色讲故事;用成语概括寓意;比较不同题目的效果,这些都是语言的活动,都包含着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利用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都是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整堂课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认识古代寓言的特点,这都是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22:4.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文言文教学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试论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和目标定位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