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花——读《撒哈拉的故事》随感

2022-05-30 09:41张宇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毛精神

张宇

摘 要:这是一个因为一张照片感应到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而不顾一切地奔向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将异域文化领域的探索以及民族差异的磨合都融进了那一片无垠的大漠之中,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充盈着异域情调,至今仍历历在目。热爱沙漠的人,内心是宽广而火热的,就像三毛。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精神

我想大多数人对沙漠的初印象总是风沙漫天,缺水断粮,总也一眼望不到头。没有亲身感受过沙漠的人,只觉得它虚无缥缈、寸草不生……读过《撒哈拉的故事》才发觉它也是有生命的。作者用“第二故乡”的目光注视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撒哈拉在她平淡真实的笔触下有了灵魂和温度。她的心灵,她的每一寸肌肤都完全的融入进了那个村庄,那片沙漠。更像是一棵绿植、一株小草生长在大沙漠里,以她的方式生长着。

三毛是个活泼的人,活泼在她的下一秒动作往往都是突然又合理的,结婚仪式结束后立刻把帽子拿来扇风;她是个善良的人,尽管那些撒哈拉威邻居在我们的文化理解下显得那么封建愚昧,她还是坚持悬壶济世,且像沙漠包容他们一样包容邻居;她是个勇敢的人,见证这些骇人的民族文化和人生危机已是不易,她还能挺过一次又一次。

我忘不掉的是本身足够新鲜的情节和太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我总是担心自己想象不到生活在撒哈拉是怎样的情景,但三毛的文字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她将沙漠用神来之笔美化,沙漠的异域风情如痴如醉得以体现,令多少没有见过沙漠的人神往。[1]“黄昏来了,我就望着那个四方的大洞,看灰沙静悄悄地像粉一样洒下来。”,她这么写黄昏;“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她这么说她辛苦打造的房子;“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她开车时看到的路是这样的,“他眼睛听得见”,她这么反驳老公说那人是哑巴。她平实却细腻的文字带着我仿佛自由的游走在她的生活里,像陪她一同经历过这些事情似的,悲喜与共。

在三毛的笔下,描述最多的便是这个被封建传统的宗教习俗禁锢,不愿接受文明教化的撒哈拉威人。但是就在那仿佛被造物主遗忘的地方,就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欣欣向荣的生长着,一切都那么自然。他们的故事却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异事。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悬壶济世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它新奇、有趣,古灵精怪,抓住了我阅读的兴趣。撒哈拉威的妇女被条条框框束缚,即使受病痛折磨也不去医院看男医生,三毛凭借自治自愈的小心得开启“许仙”施药之旅。黄豆治红疗子,维他命、羊肉汤治营养不良,葡萄酒使母羊衣胞脱落,甚至用指甲油补牙,听起来荒唐至极,无所不能的巫医,读起来大快朵颐,直呼精彩。

在娃娃新娘一节中,落后腐朽的非洲文化让我感到不快。姑卡,她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但她在十岁这年就要与当地男子结婚了。十岁在我们中国还是未成年,简直不可思议。但就像三毛说的这是撒哈拉的风俗呀,还能怎么办呢?

读荒山之夜心情更是随着文字上下跳跃,深陷泥沼,零下的气温、救援工具的匮乏、不怀好意男子的出现,各种不利因素接踵而至,三毛真的要失去这个深爱的男人了吗,我不相信,也不愿相信,心情一度紧张,三毛凭借坚持的品性与智慧的头脑成功挽救了她的爱情。过后荷西问化石还要吗?她坚定的说明日再来,这段经历赋予了还未找到的化石更特殊的意义。

哑奴,哭泣的骆驼,是书的最后两章,读完很沉重,很难过,但好似也给了我莫名的力量,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曾经还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其实书中三毛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的热爱也让我感触颇深,她能够离开舒适圈来到贫瘠的大沙漠,这里物质资源极度匮乏,喝水都要向政府申请,租来的房子没有家具甚至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乐观的面对眼前的一切。初到沙漠时,三毛刚下飞机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荷西“很脏的牛仔裤”“双手粗糙不堪,风将他的脸吹得焦红,嘴唇是干裂的”,内心“震惊地抽痛一下”。[2]他们只有水泥地和四面空心砖墙面组成的房子,慢慢地三毛和荷西用捡来的棺材板做成书柜桌椅;用在垃圾场淘来的旧汽车外胎做沙发;用捡来的各种汽水瓶绘图来做装饰品;用腐烂的羊皮泡制成一张张坐垫;后来,嫌家里没有一丝绿意,缺乏生气,他们还翻过总督府的矮墙去偷花…就这样,他们用自己的别致思维创造了最漂亮的沙漠城堡…

就这样,三毛和荷西就在她们的沙漠小屋里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浪漫。三毛的浪漫不仅在于她能把艰苦的沙漠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更体现在她们简单生活中的小情调,使我对爱情也心向往之。在她们的饭桌上,粉丝被称作“春雨”,春天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便成了粉丝;而猪肉干则是三毛的秘制“喉片”,专门用来治咳嗽,于是便有了荷西同事见到三毛便假装咳嗽骗“喉片”的戏码;在这样的气氛下,海苔被误以为是蓝色复写纸也不足为怪了吧...

读了《撒哈拉的故事》,除了被三毛与荷西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陪伴彼此做对方喜欢的事情,很少让对方扫兴,一起冒险干很多新鲜的事见新鲜的人。任何三毛所做什么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正如三毛决定要去撒哈拉时,没有人当真,而只有荷西没有笑话她、没有阻止她、没有拖累她。而是默默收拾行李提前去沙漠安顿下来,等三毛来非洲时有人照顾她…三毛很幸运遇见了荷西,荷西给了她爱、幸福、家庭和心灵的安全感,我总觉得不同国家的人因为文化差异会很难沟通。可荷西明白她的奇奇怪怪,也愿陪她去任何远方。三毛在给父母的心中一直在强调她与荷西结婚后变成了一个好人,我想是因为荷西给了她归属感,也治愈了她。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也没有比三毛笔下更撼动人心的撒哈拉,以沙漠为背景描述了西班牙军官巴曹即便痛恨着撒哈拉威人,使他失去了亲人和兄弟,却在生命的最后保护了撒哈拉威的孩子;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哑奴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展现出他的教养与品格;三毛与荷西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着路边徒步的撒哈拉威人……

总而言之,三毛永远都奔走在对新事物的热爱里,在贫瘠的沙漠里她能够将本艰苦朴实的生活过得像诗一般充满浪漫和艺术气息,像是沙漠里顽强开出的一朵美艳的花朵。她像一只鸟,渴望自由,她不断寻求生命真谛与自我实现,倾其勇氣与智慧追求人生永恒的境界,不停地探索生命的意义,探寻人生的奥秘。[3] 精神的力量不可小觑,即使是在苦难生活中,精神的永恒性,也会化苦难为风花雪月般的浪漫。[1]或许生活原本是一片广袤的沙漠,我们行走在其中,如何去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让原是荒芜的土地上开出五彩斑斓的花朵,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考题,但尽其在我,便是心安。

参考文献:

[1]曾尹.解读三毛撒哈拉题材创作中的永恒精神[J]. 文学教育(上),2021(02):46-47. DOI: 10.16692/j.cnki.wxjys. 2021.02.019.

[2]郭林.从《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的悲剧性[J]. 品位经典,2019(03):5-7.

[3]王书菲. 探索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义[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1(04):43-48

[4]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三毛精神
我与《三毛流浪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犟牛“三毛”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我和“三毛”比童年
拿出精神
三毛:沙漠寻梦情未了,梦里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