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中的民生思想

2022-05-30 11:17唐任伍杨雨杉
开放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唐任伍 杨雨杉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百年民生发展史。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忠实地记录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对民生的关注,展现了党的民生思想的历史变迁,凝练了鲜明的百年民生思想特征:“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本位”“国家本位”“人民本位”的民生价值观。三个历史决议中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发展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历史决议    民生思想    民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5-0072-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

[作者简介] 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生理论、管理思想史;杨雨杉,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民生思想,公共政策。

一、引 言

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党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①,创造了数不清的恢宏成就,赢得了众多伟大胜利。而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就是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在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关键时刻,党总是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通过历史决议这一总结历史经验的最高形式,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规范性表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中运用这一法宝,分别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关键历史时刻,制定并发布了三个重要历史决议,对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整体回顾,对党的重要经验教训进行了客观总结,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了统一,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二、三个历史决议中蕴含的

民生思想特征与价值演进

民生是生存之基、治国之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方式,不但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的“民生建设内容、民生发展方向和民生改善根本立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扛在肩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的红色基因贯穿其中的宗旨使命感,而且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时期的大是大非问题,统一了全党思想,“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①。重视和关注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为三个历史决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练而成的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的民生思想,成为贯穿三个历史决议的重要理论内核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个历史决议以民生价值观统揽民生问题解决,从而形成了“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以民之所盼为革命和施政所向的民生价值观,并历经了阶级本位、国家本位、人民本位的民生价值观演进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人民内涵。

(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民生思想特征与“阶级本位”价值观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揭示了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举国上下民生凋敝的状况;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唤起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浪潮,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民生救国”的理想。

近代以来,外族入侵、山河凋敝、国破家亡,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救国”“救民”。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阶级基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分析清楚,分清“谁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②,通过改善千千万万受剥削受压迫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唤起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觉醒,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自我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起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中国共产党巧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将这一阶段的民生价值观进行理论化、政治化、阶级化,将千千万万早已“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处于被摆布、被剥削、被压榨的生活状态的底层劳苦大众团结起来,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③ 。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基于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阶级本位,明确了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和革命所依靠的主体力量,即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包括游民无产者是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最重要的阶级,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④,“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而有其他广大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⑤,要“正确地对待和尽可能地联合或中立各种不同的中间阶级,而在乡村中则必须正确地对待中农和富农”⑥,尤其是要关注农民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对于农民斗争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基本任务”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共产党的斗争目标”⑨和当时最大的民生实际。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肯定了党“分配土地给贫苦的农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并解决乡村土地问题”“帮助地方人民群众分配土地(减租减息),建立武装,建立政权”①等做法,并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在党的根据地、解放区、游擊区内,高举以革命阶级打倒反动阶级的旗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保障。通过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将民心凝聚到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将人民动员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洪流中去。千百万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御外侮,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生救国的奇迹。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民生思想特征与“国家本位”价值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布,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回顾,对建党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这个中心任务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很强的思想解放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能力和民生基础,人民缺衣少食,国家建设举步维艰。除此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打压,企图用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手段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民生凋敝的社会状况,积贫积弱的经济基础,强势欺压的帝国主义,“立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于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在农村,围绕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渐进式地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在城市,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营经济,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大力建设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提高机械化率,提升农业产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工业方面,独立自主地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保障全国人民基本民生的任务,实现了“立国”的目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国家本位的价值角度,总结了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基于“富国”的价值观,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开始改革开放,并渐进式地将改革开放向城市体制、价格体制、流通体制、住房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行政体制等纵深领域延伸,一系列关系到民富国强的改革措施陆续推出:大力加强“三农”问题解决,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必需品产量与质量,丰富商品种类并促进交易流通;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建设,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加强。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538580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39874元,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9%下降到33%,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长到61222.62万吨。2011年,中国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①,“富国”的伟大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民生思想特征与“人民本位”价值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发布于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此时,“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②,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第三个《决议》继承了前两个《决议》中“仍然适用”的“基本论述和结论”③,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立足于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特色,紧紧围绕“强国”这一时代主题,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④的发展任务,时刻坚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使命,最终形成“民生强国”思想。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不仅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且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走在实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时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筑牢民生底线、有力破解民生困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⑥。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领域的民生实事,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⑦,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民生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民生大事,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一系列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伟大实践为“民生强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三个历史决议中的民生

思想内容演进逻辑

中国共产党将民生发展有机地融入到不同时期所要完成的“救国”“立国”“富国”“强国”的任务和目标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三个重要历史决议系统地循着这一顺序,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成就,以及在伟大革命、建设中孕育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民生思想,集中体现出“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的民生思想演进逻辑。

(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民生救国”思想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基于“阶级本位”价值观的民生思想,是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不得不从阶级斗争的视角来赢得民心、积聚民力,团结起最广大的底层民众,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改善底层百姓的民生,就成为赢取阶级革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必要手段,并发展出 “民生救国”的民生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民生艰难,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就必须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动员千万人民的力量投入到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斗争中来。中国共产党深切懂得“若得不到贫农群众的协助,很难成就革命的工作”①,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身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改善民生状况争取千百万群众于自己的领导之下;通过解决土地这一关键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产条件,获得人民群众对于共产主义政权的认可和拥护;通过满足人民温饱、提升生存质量,赢得广泛的民心支持,从而最终建立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民生救国”的伟大胜利。基于此,《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民生救国”思想具有很强的“阶级本位”价值特征。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全国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以及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抗日战争等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如何紧紧围绕民生这一根本核心开展一切工作:“建立革命根据地,分配土地给贫苦的农民”,进行“土地革命”②,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打破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一切土地归农民所有,将农民彻底从封建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力与革命积极性。《决议》在严肃批评轻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广泛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经验,科学凝练成“民生救国”的思想。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③,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任务,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如何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也是民生发展的根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基于国家本位,总结出发展民生是立国、富国之本的思想,并贯穿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决议》明确提出,“立国”须先“立民生”,解决因长期战乱造成的百业荒废、民生困窘、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员数量庞大、医疗卫生条件极其落后、绝大多数人缺衣少食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共产党接管城市以后,如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④。基于此,《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将改善民生作为稳定秩序、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抓手以实现民生立国的实践,尤其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中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发展国营经济,平抑物价、调配资源、保障供给,在农村中将土地收归国有,建立起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合作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⑤,改善了人民生活,稳定了国家秩序,增强了人民对新生政权的信任感和支持度。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后,将执政眼光聚集到与人民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具体民生领域。在农业生产领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提高农业产量,做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吃饭穿衣的需要”;在工业领域,“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全国卫生基层组织,解决人民看病难的最基本问题,实现“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⑥,民生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提高,“民生立国”的建设目标成功实现,“民生立国”思想得以形成。

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①,造成全国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民生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②。通过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逐步解决对民生造成严重破坏的历史遗留问题,满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的民生需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追求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要求。正是基于民富国强的认知,中国共产党将“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加快农业发展”③作为“富国”的重要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并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等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活力,缓解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④的民生困难局面。城市中进行的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财政分级管理”⑤等在内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⑥,社会生产焕发活力,社会面貌充满生机。“由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⑦,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民生强国”思想

改革开放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将民生视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⑧。党和政府持续致力于发展民生事业,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逐渐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社会基础、提供民心支撐。

诞生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民生发展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民生强国”的思想体系。

《决议》明确提出了“民生强国”思想体系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本位”,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⑨。《决议》还强调,“民生强国”思想体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决议》中的“民生强国”思想内容丰富,涵盖衣食住行、物质精神。《决议》提出民生“七有”,中国共产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增加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加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具体而言,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完善医疗、就业、养老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①。《决议》尤其对“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是“彪炳史册”“举世瞩目的成就”②。

“民生强国”思想的实现路径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重点、抓实在、抓持久,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③,锲而不舍向前走。

四、三个历史决议中民生思想

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到实现基本温饱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所形成的三个历史决议,回顾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历程,体现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总结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思想和百年奋斗中民生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对于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继续奋斗”④,完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时代价值。

(一)三个历史决议中的民生思想发展历史经验

注重“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传承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在百年发展中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才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三个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的百年民生思想发展演变的“六个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生保障和改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1.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个历史决议中的民生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来说,要解决众多人口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坚强有力的领导政治优势落实到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就无法实现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的飞跃。

2.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三个历史决议处处充盈着人民情怀,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生发展史、建设史、奋斗史,核心目标就在于守住人民的心。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⑥,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3.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民生保障的难度特别大。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照搬外国模式,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既不搞超出经济发展实际的高福利工程,更不搞收入分配悬殊、贫富两极分化,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民生保障和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之路,避免出现民生大起大落的“民生缺失陷阱”“高福利陷阱”和“贫富分化陷阱”。

4.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中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民生思想和文化非常丰富。中国共产党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继承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有选择地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借鉴他国民生保障改善的实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回答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贡献了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之一,“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复制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模仿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①,而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用符合时代特色、切合人民需求的理论指导民生保障與改善的伟大实践。

5.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抓主要矛盾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民生保障和改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才能纲举目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因此,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重点也就成为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进行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民生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③,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先进行“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建设“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生”,实现“民生立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开始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④;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变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⑤,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生富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⑥,民生保障和改善就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民生七有”变成“民生七优”。

6. 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民生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受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奠定了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民生事业的发展程度。一个国家在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动态变化决定了每一时期民生建设的实践进程、重点内容和调整方向,这就要求精准把握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主要矛盾,量力而行,渐进推行民生保障和改善,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无所作为。既要着重关注民生事业中的关键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和现实关切入手,明确重点、努力实干、持续用功,又要促进民生全面发展,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将民生难题逐个攻破,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锲而不舍向前走。

(二)三个历史决议中民生思想的时代意义

三个历史决议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发展思想,既是对百年不同历史时期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民生发展的启示,既昭示着过去,也启示着未来,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重视民生是救国之门、立国之本、富国之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⑦,永远坚定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根据自身任务的不同,始终坚持和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铁律,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打江山”实现民生救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守江山”更好地为民执政,建设好巩固好人民政权,守住人民的心,实现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 重视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民生”一词,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利益的关切和要求民生保障与改善的理念。《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同时保障民生同步改善,避免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陷阱,又没有搞西方国家那种超出能力、不可持续的“福利主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之路。

3. 重视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民生保障和改善

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具备这两个前提。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样,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根本无法解决民生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会为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②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解决民生发展中诸如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等这些疑难问题,补齐民生短板,能够使“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美好理想。

4. 重视民生的中国实践,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治国理政需要践行的基础工作。世界上还有许多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民生解决难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成功走出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之路,积累了民生解决的中国经验,创造了民生解决的中国智慧,提出了民生解决的中国方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中国道路。对于世界上其他面临加快生产力发展、加强民生保障改善、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任务的国家和民族而言,中国的民生发展之路,是一条可行、可信、可借鉴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走出的中国特色的民生解决之路,成为推动人类减少和避免社会冲突、维护世界公平正义、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作出了中华民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实践逻辑与治理特征——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视角的考察[J].社会保障研究,2021(3):3-14.

[2] 冯俊.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前进[J].红旗文稿,2021(23):9-13+1.

[3] 李捷.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经典之作——重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1):112-121.

[4] 刘建军,王丽.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基于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

[5] 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使命及重要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1):5-15.

[6] 唐任伍,叶天希.中国共产党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本质特征、演变历程、发展逻辑和经验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30.

[7] 万志昂.中国共产党民生价值观的逻辑演进——兼谈其“自否定”历史回路的形成[J].求索,2015(10):143-148.

[8] 汪云生.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60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21-25.

[9] 王登华,特古斯,吕亚娟,等.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何制定,怎么制定?[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11):40-43.

[10] 王进,亢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实践及其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4):89-92.

[1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5):4-10.

[12]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当代党员,2022(11):3-5.

The Idea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ang Renwu, Yang Yushan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CPCs century-long striving history is a century-lo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formul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 far have faithfully recorded the partys concern for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urse of a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show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partys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 condens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deology of the past century,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deology of “saving the country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building the country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 enriching the country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nhancing the country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 and presenting distinct peoples livelihood values of “class-based”, “state-based” and “people-orient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 in the three resolutions is a summary of the CPCs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imes.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al Resolutions;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Peoples Livelihood Values

(收稿日期:2022-08-05    責任编辑:赖芳颖)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