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10:48厉红杜越李净雅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四史实践路径

厉红 杜越 李净雅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019 — 04

“四史”具体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地完成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的真实写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和理论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使得“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加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始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涵义

高校思政课作为“四史”教育的主阵地,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赓续红色基因,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同样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也应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加快创新改革,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时,应大力推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机制,发挥思政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进一步筑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四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在其中,要求“四史”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应高度统一,兼具政治性与学理性,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新时代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四史”的融入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继续有效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适时开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相关工程,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二)有利于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以史为镜,以史明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作为“政党、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和集体记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加强“四史”教育,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把握立德树人的努力方向。“立德树人在内容上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努力方向,既要全面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历程,鲜活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经验,增进青年学生群体的‘四个自信,又要敢于亮剑,及时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错误思潮,让各种错误言论无处遁形”。

首先,“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进行的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的必然性、真理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内容加强创新,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所密切关切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把握,用深厚的理论学识与功底感召学生。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四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四史”,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可以进一步深刻感悟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展现出的自强不息、不畏牺牲、顽强奋斗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其自身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浪潮中,担当起时代与人民赋予的责任。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强度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说理论课程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其也是理论知识普及兼顾所有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是思政课的实践课程却可助理论课以达深度与广度,更能让学生深谙其中意蕴。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要方法。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必须修好的课程,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应延伸课外,体现在具体的一言一行中。“四史”的融入高校思政課应采取思政课理论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为其提供了现实场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因此,这些场馆都是重要的“四史”学习场所,更能拉近学生与“四史”的距离,更能体会先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的艰辛与不易,从而使得教材活现在眼前,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课育人功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安排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入心入脑,体会其中的真理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加强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体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理性与政治性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且学习兴趣不高等现实原因,使得“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并未达到“四史”与高校思政课高度统一的结果。如何进一步加强“四史”内容与思政课内容的立体化程度,使得“四史”中的历史底蕴内涵与崇高的红色记忆被学生所感悟、所理解、所深化、所感染,是一件值得深耕与思考的事情。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而讲好思政课并非一件易事,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练就一身“真功夫”,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讲好思政课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充实知识储备、锻炼授课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老教师没有快速更新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并不熟练等情况,且由于自身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的顾虑,对于教学工作往往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呈现一种“职业倦怠”态势,并未将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且由于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疏,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便会产生距离感;新教师虽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方法较老教师快,但往往教学经验少,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缺乏学理上的深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存在教师应“以科研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一个好处理的问题”,使得思政课教师并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还会担负一部分行政工作,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时间。

(二)学生主动性不高,教学环节完成度较差

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协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教学成效优良的重要保证,其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并非一件易事。首先,学生分析史实能力较弱。一些同学对于历史不感兴趣,并且对于史实的分析能力较弱,对于历史整体性的把握较差,从而无法领悟史实的本质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并未吃透,囫囵吞枣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课程成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卖力”讲课,下面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尤其是在非文科专业学生的课堂更为明显,尽管教师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影响教学环节的完成。最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实践教学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章节练习等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的状态,并未真正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平时上课状态也常常呈现“懒散”状。因此,使得一些教学环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错误思潮扰乱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学好历史的根本原则。然而,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一些资本主义价值观思潮涌入大学生视野,“历史虚无主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历史虚无主义”往往违背史实本质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过程的一种错误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点领域是网络,而我国网民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少年,而“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期毒害,必将影响新时代青年正确历史观与民族观的树立,从而使其丧失理想信念和正确三观的树立,摧残新时代大学生的心智与理想,影响“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因此,积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可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四个自信,还能深刻感悟“四史”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与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与担当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与智慧。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实践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四史”与高校思政课高度统一。

(一)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做到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加强实践教育。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授课中教师要深悟教材内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四史”与思政课内容体系有机融合,进一步将“四史”中的优质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理论课堂中,深刻挖掘“四史”中的红色故事,借助红色故事案例使理论观点具体化,进一步增强教学感染力,从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真实生动的人物案例和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有关红军长征胜利内容时,可以引用“铁血将军”陈树湘英雄事迹,从而体现出人民军队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而起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民族情感的教学成效。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二节有关坚定信仰时,可以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同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事迹,从而彰显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信念的决心与信心,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另一方面,加强“四史”教育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四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方式,还是“四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自主安排实践课程内容,即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高校所在地方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场所,例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景点等,切实感受红色文化,领悟红色革命精神,拉近与“四史”的距离,进而使得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此外,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主题,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撰写实践报告,这不仅可以将实践落实到理论,同时在撰写报告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深刻领悟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结合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必要技能,慕课、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平台也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并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积极打造思政智慧课堂,运用混合式教学法,加快“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线上平台,促进其有效融合。

首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四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可以将有关的“四史”内容的电影、歌曲、书籍、图片等资料上传到线上平臺,开设谈论区,在学生观看或者学习过后就有关内容进行线上讨论,并设置相关线上讨论问题,课上采用随机点人功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不仅更加生动的讲述“四史”故事,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其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虚拟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触“四史”,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虚拟仿真技术现已运用到大学多门课程中,将虚拟建模与现实展示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在一堂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原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又可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例如,各门思政课程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虚拟嘉兴红船以及中共一大遗址等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历史时刻,学习有关长征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体验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感受新时代的发展成就。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讲授课程内容,使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去往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地进行现场录课,之后投放到虚拟仿真课堂中,进一步贴近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开设“四史”相关课程,优化教学目标

开设“四史”教育相关课程,是落实“四史”教育要求的重要方式。各高校应积极落实“四史”模块专题课程的开设,并确保其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各高校应落实“四史”内容相关的选择性必修课的开设,围绕“四史”具体内容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学时与学分,加到各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高度统一,确保三年级及之前的大学生必修一门“四史”选修课程,这不仅进一步充实了思政课程中“四史”的教学内容,还深化了“四史”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育目标。在“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中,要求教师应强化教学目标,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课堂讲清讲透,学生在实践课中学深学实,制定合理的期末考核方案,增强课堂的吸引性,着实提高“四史”育人功效。

思政课教师在教授“四史”选修课时,可以采用专题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教学是提升“四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四史”教育专题化既可以突出“四史”教育内容的主题,又可以增强“四史”教育的学理性、历史感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深刻把握理解“四史”教育的理论内涵,优化其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解决“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系统性问题。

四、结语

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推动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在“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紧密融入的过程中,使“四史”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地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与文化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害,深刻挖掘“四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为新时代的“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提供更多新思考和新路径,坚持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有效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习“四史”中,成长为具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17).

[2]孙艳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4]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0(11).

〔责任编辑:包 阔〕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四史实践路径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