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四川发展征程 传承巴蜀璀璨文明

2022-05-30 10:48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巴蜀史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志巴蜀方志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1981年四川地方志机构恢复成立以来,四川省地方志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坚决扛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使命,践行“存史、育人、资政”重要职责,忠实记录四川发展征程,传承巴蜀璀璨文明,为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做实编史修志主责主业,全面记录四川发展征程

(一)圆满完成两轮修志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四川分别于1981年、2005年启动第一、二轮三级志书编纂。2000年,第一轮修志完成,全省编纂出版志书10280部10348册,包含部门志、乡镇志、厂矿志、山水志等编纂成果。2020年,第二轮修志完成,编纂省级志书1部92卷、市(州)志书21部、县(市、区)志书179部,总字数4.7亿。为凸显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编纂出版《川菜志》《川剧志》《川酒志》《川茶志》《大熊猫志》《都江堰志(1986—2005)》《九寨沟志》《武侯祠志》《乐山大佛志》《青城山志》《黄龙志》等特色志书,展示四川秀美山川、厚重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欣欣向荣景象,为四川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二)积极开展旧志整理点校

四川志书编纂历史源远流长,历经数次修志活动,现存旧志600多种。为将深埋在旧志、史料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来,焕发生机,四川积极加强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点校。

2011年,刊印《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收录包括四川历代通志、府志、州志以及山水名胜志、寺庙志等专志605种;2012年刊印《四川历代旧志提要》,书稿60.7万字,系统展现四川地方志发展历史脉络,为地方志和地方史的研究提供翔实珍贵史料;2015年,出版《刘赞廷编康区图志36种点校》,保存珍贵地方文献资料;2016年,编校出版《西康通志稿》,为加快四川藏族、彝族地区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整理出版《迪山日记》,保留大量1906—1932年间四川省、西康省西昌的珍贵社会文化史料;2018年,完成《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全4辑109册)整理出版,成为了解和研究四川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典籍;2020年,编译日本东亚同文会1917年编《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中文版,再现日本人镜头下清末民初川渝实景,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2020年,编纂出版《四川省地方志目录(二)》,该书是综合了解四川近20年方志发展成就的重要工具书。

(三)专题史志成果丰硕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担当作为,主动围绕事关党委政府中心大局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事件开展志鉴编纂,保存历史资料,发挥资治功用。

结合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及灾后重建,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等,为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借鉴;编纂出版《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全景式记录四川抗疫的生动实践和全川人民的战“疫”风貌;编纂出版《四川抗战历史文献》,推进《四川抗日战争志》编纂,系统、真实记述四川抗战恢弘历程;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巴蜀史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展现改革开放40年四川巨变;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巴蜀史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再现新中国70年四川发展历程;编纂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巴蜀史志》“脱贫攻坚”特刊,宣传四川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组织编纂《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庆祝建党百年;2018年起,逐年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记录省直各部门(单位)改革创新奋斗足迹;2021年起,逐年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强化地域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巴蜀璀璨文明

(一)助力“三九大”地域文化符号打造

古蜀文明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超级IP大熊猫构成了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三张名片。四川省地方志办立足服务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服务四川对外开放,努力讲好“三九大”故事。

2019年,结合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与省林草局联合编著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该书被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成为四川对外宣传名片。目前,正着力推进《大熊猫图志(英文版)》编纂出版,该书已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巴蜀史志》“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该专刊被列为四川省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活动宣传书刊。2021年,会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编纂出版《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对宣传三星堆文化、丰富三星堆研究、挖掘厚重巴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22年,启动编纂《九寨沟图志》,力争打造“三九大”文旅品牌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二)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弘扬

四川省地方志办鲜明提出“地方志机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地方志工作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者”,积极深化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宣傳弘扬,生动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

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办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建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在推进巴蜀旧志整理、地情文献编纂、巴蜀文化阐释、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合力。编纂《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传承弘扬四川历史名人精神品格、气质风范,彰显历史名人当代价值。编辑出版《蜀韵纪事》系列丛书,展示巴蜀灿烂文化,宣传四川人文风情。编纂出版《四川年鉴》英文版,向世界宣传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美丽四川。开展“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巴蜀英烈”主题征文等活动,宣传川人奋斗精神、不屈品格,凝聚建功新时代蓬勃力量。充分利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平台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宣传弘扬,以质量上乘、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章内容,吸引了一大批方志文化“铁杆粉丝”。

(三)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传播格局

四川省地方志办牢固树立“志鉴编纂是立业之基,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是兴业之本”理念,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形式载体,努力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宣传格局,形成全方位宣传的“聚合效应”。

打造“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实施《巴蜀史志》期刊扩容提质,陆续开通“方志四川”微博、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新華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川观号、封面号、百家号、网易号、抖音号,网络电台、微店、个人图书馆,构建起“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宣传矩阵。

探索方志数字化有声化传播。完成1500余部地方志书数字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读志用志服务。与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及《滚滚驾到150年,还不来听我卖个萌》《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川剧的前世今生》音频节目;与喜马拉雅FM联合制作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与腾讯音乐平台建立常态合作关系,以拓展有声传播渠道,进一步推广多姿多彩的巴蜀文化。

深化史志“七进”。2021年,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地方志进公共图书馆活动,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方志阅览室或专柜(架)。全省地方志部门向各级公共图书馆赠送地方志书47576册。其中,省地方志办赠送16796册。截至2022年8月,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室)等场地,设立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641个,直接在“家门口”为基层群众提供读志用志服务。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模式,2019年以来,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川渝7所高校建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积极推进志鉴进基层、进社区活动,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设立方志文化宣传基地,将百余册《巴蜀史志》期刊捐赠青羊区双眼井社区。

加强媒体合作。积极与“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等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化协作关系,与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国家哲社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等进行深度合作,与四川封面新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华西都市报》《读者报》建立稿件合作使用关系,放大全方位宣传的“聚合效应”,拓宽了地方志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志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执笔:黄绚)

猜你喜欢
史志巴蜀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红嘴蓝鹊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2018年全国公开出版史志期刊联合征订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