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进课堂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周文恩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党史

周文恩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职要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强化党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影响党史进高职思政课的因素,既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也有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因素。为了提高党史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活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和教学平台等多重因素,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党史;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着力解决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将党史有效融入思政课中,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既有利于促进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也是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目的和有效手段,思政课教师必须要用好用活这个手段。当前,党史进课堂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也出现了为进入而简单进入的现象。如何将党史更好地融入教学?有哪些融入路径?融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已成为新时代构建党史育人与课程育人协同体系面临的考验。

一、党史进高职思政课堂的意义

党史进思政课堂,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思政课既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国情,讲好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也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澄清价值、铸魂育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时代新人。[2]党史既是教科书,也是大讲堂,它的内容涵盖面之广、时间跨度之长、脉络结构之清晰,给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课堂教学也因为这一部厚重的党史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和更新。将党史融入课堂,用鲜活的事实展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史、发展史和建设史,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攻坚克难,划时代地完成了不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新中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民小康,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帮助学生们理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结合党史知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效果,也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知识功能和价值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帮助同学们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意义。

二、党史进高职思政课堂的教学路径分析

党史进课堂的路径,在方式上一般是通过讲、听、看、唱、读等,将党史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借助于“第二课堂”,协同学工、党团、后勤等部门以大思政的格局呈现出来;在内容上主要是厚植党史的理论要素,深化课程的理论高度,强化课程的事实支撑,以丰厚的党史知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得更丰满更厚实;在实践上,注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体验和感知,强调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化,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化输入与实践教学的外化输出,让信念教育入脑入心,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接收与自主践行的目的。

(一)吃透重难点,活化课堂教学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3],部分内容体现出了低阶性,并与其他课程有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些状况客观上给党史进课堂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党史作为“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党史“三深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和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在吃透吃准教材各章节重难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化,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伟大创造精神的内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都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解释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党史资料就可以这样来设计,思路如下:1.导入,通过播放视频“中国的一分钟正在发生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中国每一分钟的巨大改变都是中国创造精神的体现,从而引出“伟大创造精神”这一主题;2.知识点讲解,通过把创造精神转化为成就,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出发,即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文明、中国人民创造出壮丽现实、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光明未来,去理解和诠释伟大创造精神;3.梳理总结,通过观看视频《习近平: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激励同学们要继续发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创造出更多人间奇迹。通过活化本节教学内容,仅需三个环节就避免了简单枯燥的理论说教,党史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课堂认同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结果,就是将课堂变成集视、听、说、唱、读、练等于一体的环境,课堂的立体化,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亲和力,教师有更强的针对性,上课抬头率也会因为课堂的立体化而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无论是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的解答,还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深入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都能很好地解决融黨史于理论教学之中的问题。比如:视——电影《东方红》片段,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官、封”的艰难历程,深刻领会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听——讲座《红旗插上井冈山》,同学们讨论蒋介石为什么失败;唱——歌曲《保卫黄河》,体会抗日战争年代人民的苦难并为之而进行的斗争;读——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失败的必然性;练——结合本章节的内容,设置随堂练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战役、著名的将领?[4]

(三)灵活运用线上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线下,教师讲授是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受到备课、教学方式、课堂管控、课后练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照念PPT、“吹水”、“放羊”、长时间播放视频、只教书不育人等“水课”现象,线上教学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把远端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在各种平台上同步直播,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从而实现超越教学时空、共享教学资源、完成预期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5],类似平台主要有“超星学习通”、“爱课堂”、“对分易”、钉钉、小鹅通等,线上教学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学生以信息化手段学习为名行自娱自乐之实,主要表现在:观看教学视频可能只是挂机,在线作业与在线测试的答案可能只是百度查询的结果,在线访问次数也只是多刷新几次而已[6],如果不避免类似现象,就达不到教学的有效性。

灵活运用线上教学能相对规避单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有效地将党史进思政课,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党史的题材选择,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生活题材,是党史军史题材,还是英雄模范题材,首先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为教学重难点服务,所选题材还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认知基础,不能仅仅为了融党史于课堂教学而生搬硬套;2.党史的学习方式选择,是通过看、听,还是通过唱、读,要契合教学内容需求灵活选择;3.党史的学习时长安排,既不能喧宾夺主将思政课变成党史课,也不能为了体现进党史而蜻蜓点水,因党史内容的长短而定,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讲透、学透为原则,要适量、可控。

(四)开好党史实践课,巩固课堂学习的实践效果

党史实践课带来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是检验学生思政课学习质量高低的试金石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7]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可以在课上开展,也可以在课下开展,学生在实践课上获得的感性认知,结合理论课上的理性认知,能巩固理论学习并提升德育育人的实际效果。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节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要求学生理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包括“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四个要素,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人生态度的含义,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8],提高学生应对生活挫折压力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可以通过校内实践课,挖掘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关的党史素材,可以是建党100周年的党史图片展、校园里的伟人雕塑、图书馆里关于伟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可以是老战士、战斗英雄进校园演讲,还可以是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视频连线、直播等;社会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伟人故里,走进孤老院,重走“迷你”长征路等等,这些活动能让理论学习变得更丰满,更接地气,效果自然更好。

三、实施党史进课堂教学路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党史资源的选择,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

百年党史,其历史积淀之深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展党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是为了把握好“百年一遇”的机会,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能,深挖这座教学素材来源的资源宝库,落实好思政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基于此,在党史资源的内容上,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点到为止,防止同类资料的简单叠加或粗糙应用,避免党史在教学中的工具化;在党史资源学习的形式上,也要因内容与教学时机而定,什么时候用图片资料,什么时候用视频资料,什么时候用音频资料,要恰如其分做出选择,内容和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服从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党史进课堂确实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但目的不在于此,任何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体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不能为手段而手段。虽然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信息技术手段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但教师依然要避免盲目的追逐技术装备,忽视彰显理论课的思想内涵,学生要防止过度沉迷于技术手段,警惕思维和视野局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塑造,难以进入深入独立思考的境界。

(三)线上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本末倒置

线上教学相比较于课堂教学来说,它具有格式化和标准化的共性,统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淡化了不同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不可避免地压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动性,也会压制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但它又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比如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学习讨论、随机提问、在线作业、课堂练习、测试等,格式化和标准化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学生的完成度、完成效果、易错点等,都能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就有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可个别指导,可集中辅导,这样的教学就能体现出高效和精准。但是,线上教学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线上教学得以进行的各种信息化工具也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各自的作用和功能要区分开来,而且要区分清楚。党史借助线上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由“以学生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从而对课堂教学做了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总之,党史进课堂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情感、树立信仰,注重对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法治观等方面的塑造。将丰厚的党史知识融进课堂教学中,从而达成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重点在进入路径。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在备课上要做实做足,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实践形式,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鲜活、过程中灵动、效果上充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31)[2021-11-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31/c_1127278288.htm.

[2]卓高生,李云:党史进思政课“三要素”[EB/OL].(2021-04-01)[2021-1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815717152989537&wfr=spider&for=pc.

[3]张俊.融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配方”“工艺”“包装”探析[J].高教论坛,2018(01):123-125.

[4]刘晓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25-32.

[5]李雪,腾达.高校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困境及策略[J].科技資讯,2020(34):15-16.

[6]戴月.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企业级数据库安装、配置与管理”课程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156-159.

[7]伊珊.浅谈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J].文教资料,2020(30):87-88.

[8]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3-25.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  杨定明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