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邁向海洋強國的新契機

2022-05-30 10:48丁鯤華
台商 2022年4期
关键词:貿易傳統大陸

丁鯤華

10月4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通過烏克蘭的頓涅次克、盧甘斯克、札波羅熱和赫爾松等四地的「入俄公投」,並接納四地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條約和憲法草案。此前數天,9月底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一、二號管線分別發生水下爆炸及洩漏,緊接著,通往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大橋也於10月8日發生汽車爆炸致橋段坍塌的事故。種種情況顯示,俄烏戰爭不但不會終止,而且可能從俄羅斯及歐洲的北約國家擴大到波羅的海和高加索地區,甚至把土耳其、伊朗等相鄰而政治理念不同的阿拉伯半島國家一起捲入,並從軍事、政治衝突發展出更多經濟制裁手段和恐怖攻擊,使戰爭的負面影響更加擴大。

而美國結盟歐洲北約國家大幅調動資源投入對抗,更將改變二戰迄今全球政經基本態勢,打破數百年來人類經由陸地聯結所建立的政治與經濟區域均衡,未來無論在外交、經濟、貿易或文化層面,世界將長期在三方間互相拉鋸抗衡:以美國為首以政治為導向的極端主義,以中、俄為代表希望維持現有世界貿易格局的保守主義、和尚未明確選邊的中立國家彼此分分合合,來回擺蕩。而俄烏戰爭幾已波及全球除麻六甲海峽及巴拿馬運河之外的所有重要海上運輸通道,相較之下,大陸所處的南海、東海和黃海海域未受直接影響,此時正是我們檢討傳統陸地經濟思維,轉向開發海洋優勢,成為海陸雙向強國的天賜良機。

首先,海上絲綢之路是大陸自古以來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水道,我們的先輩由南京、寧波、泉洲、漳州、廣州、北海等沿海港口出發,可通達越南、印尼、印度的重要城市並延伸到非洲內羅畢及歐洲的雅典、威尼斯。他們沿路拓展商貿、傳揚中國文化,更有相當數量的華人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以致如今無論在新加坡、馬尼拉、雅加達或吉隆玻、檳城,都能找到說普通話或閩南語(華僑稱做福建話)的華裔家庭,也使中國人比任何西方國家更熟悉這些港口,更理解當地文化和傳統,也更容易融入其間,共同合作。

尤其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聯結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海峽西岸(福建地區)是中國民營企業成長最快的區域,他們有充分的意願和實力與沿線所有國家攜手發展,採用不同於以往中國從鐵路、公路及基礎建設大動作切入的模式,他們以企業形態參與各國的港口建設與管理,可以降低阻力與風險,並可拓展到航運、倉儲、金融貿易、臨港工業與加工,再由沿岸港口漸次向內延伸;而若能納入各國華人已有的規模產業或供應鏈,並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提升,更能快速建立市場,找到有經驗的合作夥伴和經營人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除了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外,還有400萬平方公里的經濟海域,但其中200萬平方公里仍在爭議階段,故實控僅約一半,而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較,對海洋經濟的重視與投入落後很大一段距離。如果能從現在開始急起直追,積極發展海洋經濟,基於傳統海上絲綢之路在物流、人流乃至文化交流的深厚基礎,以及這三十年中國由農業立國轉向工業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並擁有世界上最大且最密集的港口群、最大的進出口貨物總量、最大的運輸船隊,最大的漁業捕撈及養殖規模,以及新建完成南海七座島礁、研發蛟龍號深海潛航器及推動可燃冰研究開發等成果來看,我們相信只要重點傾向、全力投入,必然可以後發先至,顯現成果。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我們尤其看好潛力巨大的東盟十國。基於海洋聯結、地緣近便和歷史、文化因素,東盟十國本來就是大陸最大的交易夥伴;而俄烏戰爭欲罷不能,歐洲分崩離析,更讓大家看清美國為繼續壟斷全球金融主導權,不顧他國死活,一切「美國優先」的霸道心態,因而更願與態度溫和友好的大陸合作,共同探勘並開發海盆中的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達成互惠共贏。與此同時,大陸也應儘快討論完善九段線領海主權,並加強對海上通路與重要港口的掌控,而當務之急則在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海洋科技與教育。

海洋是陸地的開端,既是大自然的寶藏所在,也是通往世界之鑰;16、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18、19世紀英國的強盛和20世紀以來美國的稱霸,都證明了強國的興衰與其對海洋的掌控息息相關。面對未來,我們期待大陸充分掌握此次地緣政治轉化的契機,將傳統海上絲綢之路和與現代思維結合,全力發展海洋經濟、強化海權實力,以海陸並進的全新視野,厚植國家永續成長的根基。

猜你喜欢
貿易傳統大陸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冰之大陆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增速首超出口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帮助红尾鸢回家
江丙坤對大陸台商的期待
積極進取 敢於嘗試 台灣青年靠什麼在大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