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激情与深刻兼具

2022-05-30 01:43张亚凌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余秋雨人生生命

看着书架上并肩而立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寻觅中华》《山居笔记》……顿觉自己因曾随它们一起走进历史的纵深,迈向大地的辽阔而不再肤浅。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系列文化散文带给我的阅读感受。

提及余秋雨先生,绕不开“文化散文”,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所谓“文化”二字绝不在于对过往事件的援引与复述,而是思想广度上的拓展与思维深度上的探寻。

作为学生,在写作上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可以学到哪些?

具体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写人叙事,观物看景,离不开对社会现象、历史、人性、生命等的独特思考。

2.透过现象进行剖析,可以提升文章的深度。

3.现实与历史,他人与自己,随时都可以对比,在对比中寻求一种哲学思考。

4.在语言叙述中,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特别是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文字,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跟着余秋雨先生,我们学着在文字里思考。

作品展示

收藏昨天

余秋雨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來,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1)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

(2)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3)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4)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5)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大漠荒荒,其实自己的脚印能踩出来的只是一条线。不管这条线多么自由弯曲,也就是这么一条。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条线,就必须把一个个脚印连在一起,如果完全舍弃以往的痕迹,那么,谁会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时曾一次次感叹:只有连贯,而且是某种曲线连贯,才会留下一点美,反之,(6)零碎的脚印,只能是对自己和沙漠的双重糟践。

(7)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魅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扒剔。(8)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他更重要的课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9)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亚凌老师讲写作

思辨性的语言让文章深刻

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随笔是语言与思想上的双重享受,宛如跟随智者,在他如诗般的解说中获得启迪,辨识着方向,丰盈着内心。这种感觉得益于其语言特点:气势恢宏,优美又具有思辨性。

他的文章诚如有人评价的,“历史与文化渗透,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今与中外汇聚”,有情趣,有至理,有哲学,加之又将多种修辞手法融合一起,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验真切又形象地传达出来,令读者神醉情驰。

用心写出自己独特的认知,用独特的语言表述出最真切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应该向余秋雨先生学习的。

第(1)句:在大与小、他人与自己中取舍,对的取舍才可能造就对的人生。

第(2)句:记忆在收藏中连成“大河”,也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原来收藏实则是构建自己的心灵版图,让自己在日积月累里变得强大而蓬勃。

第(3)句:以“不”打头的排比,在加强语势中进行种种排除,夯实绝大多数人的“普通”,以此作为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底色,引导读者在正视普通中耕耘并收获。

第(4)句:高深的境界与宏大的道理,其实就在烟火中琐屑里。珍惜眼前,做好当下,就是奔赴似锦前程。

第(5)句:看似矛盾的词语连用,既展示了思索,也呈现出内涵的丰富。

第(6)句:收藏缺席,“零碎的脚印”对沙漠都是践踏,自然已辜负了人生。余秋雨先生语言的神奇之处在于,轻轻一碰触,读者的思路就会自发走向纵深,在反思中得以提升。

第(7)句:一连串反问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向内进行拓展与清理——心里明晰,脚下才不会迷失。

第(8)句:提纲挈领式又不乏形象的表述,使得语言充满理性的光芒。

第(9)句:句子短小,形成画面感,平添了诗意与绵长的韵味。

愿同学们在对余秋雨先生文章的阅读中,体会这种思辨性语言的妙用,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得深刻又生动。

余秋雨名句

1.世上真正的高人单纯得像个婴儿。

2.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装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3.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4.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5.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6.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亚凌示例

突然滋生一个念头:何不从死看生?临终的表现,一定带着很重的活着的心理痕迹。

“现在,现在,我的好兄弟,我可没时间树敌了。”伏尔泰临终一句,让人慨叹这位两次入狱,被通缉后隐居15年,死后13年才得以長眠巴黎先贤祠并被誉为“精神王子”的人,他是精神疆域里的勇士,至死,只遗憾没有时间继续展示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一生都不会遗憾,更不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只有一个人曾经理解我,不过严格来说,他还是不理解我。”黑格尔临终还在思辨中思考,思考后流露出深深的孤独。高贵的思想一直排斥着嚣嚣尘世里的热闹,钟情于独自时的思索,所以孤独是思想者的常态,思想者也会自觉远离喧嚣。其实让我一直放不下的是走进黑格尔心里的“一个人”是谁,谁靠黑格尔最近?

“把窗户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83岁的歌德,临终前依然像浮士德一样,在探索更光明的世界,期盼光的到来。歌德心里蓬勃着热望,一直精神饱满而灿烂,衰而未老。

(节选自张亚凌《从死看生》)

学生文段

人与人之间总有某种东西,让人感到彼此亲近,而我和她之间的那种东西,就是文学。渐渐地,我的作文不断受到她的表扬,我的随笔经常被她在课堂上提起,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除了知识,人生最重要的情感和心灵的营养也是她给予我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的,我想,是她教会了我诗意地观察这个世界……这些事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今天,我能丰富地感知他人、感知世界,都来自那时所受的影响。

后来,痛苦失意袭来时,我总会想起她,想起她的教导,想起她充满期待的目光。她不仅仅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更是专心引领别人生活,专心地关注她的每一个学生。

(节选自仵林《挺立在记忆深处的人》)

猜你喜欢
余秋雨人生生命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