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芯”火相传,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22-05-30 10:48
读报参考 2022年30期
关键词:龙芯芯片

相比于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的身份,胡伟武的另一个身份更广为人知——龙芯中科董事长。20年前,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就是在他的带领下研发成功的。今年6月,龙芯中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CPU(中央处理器)第一股。回顾这些年的发展,胡伟武感慨万千。

“西方的套路一直没变”

3年前,正当美国政府对华为围追堵截,甚至下达芯片“断供令”时,胡伟武在2001年写的一篇文章《我们的CPU》在网上流传开来。文章讲述了中科院计算所研发“龙芯1号”的过程,胡伟武当时是研制组组长。

差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胡伟武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人为“两弹一星”造的计算机,所有芯片均是自主研发的,不受制于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远。在他看来,芯片研发就像盖楼一样,必须一层一层来。有一段时间,国内觉得自己造芯片不如去国外买,所以放弃了“盖楼”,直接购买国外核心零部件作组装和应用,虽然组装出来的产品销量不错,但当人家不再卖给你的时候,就会被“卡脖子”。

胡伟武将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0年代是第一阶段,完全自主但没有市场化;19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第二阶段,计算机产业彻底走向市场化、全球化,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丧失了自主性,计算机研究和产业从CPU和操作系统两大核心技术退出;2010年代至今是第三阶段,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自主性,在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大循环,既要打造自己的独立体系,也不脱离国际市场。

“核心技术一定要自己掌握,不能依赖别人。几十年来,西方对我们的套路一直没变:当中国没有某项先进技术时,他们就搞技术封锁;一旦中国自主研发有起色了,他们就用各种手段打压或延缓你的发展速度,跟你合资啦,给你‘技术转让啦,总之不让你发展自主能力。”胡伟武说。

这些手段,他全都领教过。比如CPU,当中国自己造不出来时,西方垄断国际市场,产品价格高昂;当中国努力多年后终于有了技术突破,西方马上通过技术授权或合资的方式打压中国自主研发的CPU发展。

“2010年前后,在龙芯从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国外多家CPU企业找过我,‘咱们合资办个企业行不行?‘我给你技术授权,你直接用行不行?核心思想就是我知道你龙芯做得还不错,但没有我的好,不如你直接用我的,源代码都可以给你一部分,但你别再搞研发了。一旦进入这个套路,就要不断跟着人家走,中断自主研发的实践,丧失自主研发能力,本质上是‘缴枪不杀。”胡伟武说。

近年来,随着美国愈演愈烈地打压中国科技产业,这个套路已经无法再迷惑中国人。尤其是最近的《芯片法案》,进一步暴露出美国的焦虑和不自信。比如,该法案鼓励美国企业在其国内生产芯片,但又规定凡是获得美国政府补贴的企业,10年之内不能在中国投资建厂,换句话说,不允许美国企业在中国扩大产能。这耐人寻味的条件里隐含的味道昭然若揭。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只能在短期内对中国搞技术封锁,只要中国完成技术突破,产品会很快打入国际市场,且性价比远高于西方产品。早年是衣服、鞋子,后来是家用电器,现在已经升级为高科技产品。

“未来要三足鼎立”

胡伟武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其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全部计算能力加起来,还不到今天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1%,但通过自成体系的系统优化,成功实现了极其复杂的登月计划。信息产业也是如此,能否建立自己的体系,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国际地位。它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既需要计划,也需要市场。

“20年前,我们作出了‘龙芯1号,但直到2010年才开始市场化转型。一开始很痛苦,走了很多弯路,摔了很多跤。”胡伟武笑言,别人办企业是从零开始,他则是从负数开始的。

“负数就是教条主义。我们最初相信‘学院派,美国人的论文看得太多了,但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没有肃清‘学院派的流毒,结果一抬腿就摔跟头。后来痛下决心,从象牙塔走出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终于完成了蜕变。现在我们可以在市场中打拼,能够盈利,而且还上市了。”

10年前,占市场主流地位的英特尔CPU芯片,其性能是中国国产CPU芯片的10-15倍。为了弥补差距,我国启动了重大专项工程和自主化应用试点,“龙芯”正是从那时开始在市场中发力的。

当时,中国信息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很明显:研发能力集中在科研院所,但真正被企业所采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国外。科研院所每年总结时,自我感觉取得了很多成果,获得了不少国家奖励,但很少转化为真正的社会经济效益。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信息产业的研发与市场进行了更为紧密的结合。尤其是最近5年,硬核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得到了加速发展。按照胡伟武的判断,中国被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会得到初步缓解,在“十五五”期间将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相信到2027年左右,‘卡脖子的局面会彻底扭转。我们并不是关起门来什么都自己做,而是要将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手中,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到2035年,当我们的自主体系完全建立后,世界信息产业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我们是为人民做龙芯”

为了进一步打破国外垄断,增强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芯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的芯片半导体企业共有2904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和浙江。随着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10年前,龙芯科研团队的平均薪酬只有国际同行的幾十分之一。有段时间国家政策转向,芯片以海外引进为主,政府资金支持大幅减少,龙芯连发工资都困难。直到2015年,团队的平均收入也只是行业同类岗位的几分之一。

“我们很多骨干都面对过5倍、10倍的薪酬诱惑,但没有离开。我总结了三条核心理念:一是坚持为人民做龙芯,这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也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受得了委屈;三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胡伟武坚信,解决“为谁做龙芯”的问题是提高团队战斗力的根本。他常举一个例子:“当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如果按照国民党军队的标准发军饷,党早就破产了,但为什么我们几乎不发军饷,战士们还是跟着共产党走,不愿跑到国民党那边去呢?”

龙芯公司有一位80多岁的研究员,名叫黄令仪。作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老前辈和资深专家,她在66岁那年第一次见到胡伟武,详谈之后决定加入龙芯发挥余热,成为一段佳话。

快80岁时,黄令仪仍然每天到公司上班,拖着鼠标在电脑上查电路,胡伟武对她说不要这么辛苦了,黄令仪脱口而出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摘自《环球人物》尹洁)

猜你喜欢
龙芯芯片
基于国产化龙芯的动环数据采集系统
芯片会议
芯片测试
“龙芯之父”胡伟武
多通道采样芯片ADS8556在光伏并网中的应用
GAN 蓝光LED 正装小芯片和功率型芯片
龙芯中科推出最新龙芯3A2000四核CPU
龙芯发布新一代处理器产品
74HC164芯片的应用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