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片,科学家可以做些什么

2022-05-30 10:48
读报参考 2022年30期
关键词:科幻片科幻月球

科学与电影之间究竟如何取舍、平衡?两类人群沟通是否顺利?科影融合,能否为持续输出优秀的国产科幻片铺平道路?

全程使用3D打印堪比汽车工厂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上映之初,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部喜剧,看完后发现,它原来也是一部扎扎实实的科幻片。有网友写道:“画面非常专业,猜肯定有专业人士指导。看到片尾,发现鸣谢单位第一个是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其实不只片尾的一长串鸣谢名单,准确地说,这是国产科幻电影第一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它也是科影融合深耕多年后,第一个上映的成功案例。

2020年底,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影视界和科学界之间流畅对话、密切合作。也是2020年,《独行月球》刚刚完成立项,组建了创作团队。导演张吃鱼、美术总监李淼、视效指导魏明,都是地地道道的“科幻迷”。从小看着各类科幻作品长大的他们,决定把《独行月球》打造成一部真正的科幻喜剧。

作为科幻迷,懂得观众的心态,所以压力特别大。团队很清楚,国产科幻电影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观众已十分熟悉好莱坞科幻大片,早已被全球高投资、高成本的大片养刁了胃口。国产科幻电影才刚入门,但观众会直接拿它与好莱坞大片相比较。换言之,中间没有成长的机会了。

李淼答应接手《独行月球》,是被“喜剧”标签迷住了。李淼团队为电影画了五六千张概念图,这是个什么量级呢?即便是奇幻电影《刺杀小说家》,概念图也就两三千张。

功课从头作起。李淼研究了大量阿波罗探月资料、空间站设计资料,不少都是外文。即便如此,“能接触的资料还是太少,书店和网络都很难找到”。李淼感叹。国产科幻片缺乏前人经验,一切从零起步。比如第一版月盾基地内景,足足实验了两个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两个月成果作废后,李淼决定大量采用3D打印构件,有些细节零件使用尼龙材料打印。这样成本虽高,但场景更有工业质感。

画面中,观众以为是视效的东西,有些其实是工程师制作的真实装置。比如月球车的鸥翼门,按钮按下去,真实可控;还有核弹的灯光系统等,都是机械工程师量身定做。

经过3D模型验证后,美术组再把它们交给视效团队,搭建数字模型。随后又多了一道普通电影没有的步骤——几个月的虚拟拍摄。相当于在真人进组开拍前,团队已经用数字模拟了一遍所有镜头的调度、效果;后期制作前置、预置,各部门沟通顺畅、衔接紧密。

剧组为此动用了东方影都15个摄影棚,置景量超过4万平方米。3D打印工作量之大,甚至外包给了深圳多家3D打印工厂。《独行月球》可能是国内首次这样大规模运用3D打印的电影团队。

而这些步骤,正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步。

大方向上几乎没有违背科学原理

“如今想来,如果前期我们介入更早,可以给剧组更多专业资源。”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感叹。2020年,《独行月球》剧组在摸着石头过河,刚诞生的科影融合平台其实也是。

《独行月球》的制片人张莉听说有个科影融合专委会,主动联系,寻求帮助。王姝立即邀请国内头部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火箭工程师团队、航天文化领域的专家参与支持。

线下讨论会上,编剧们准备了一长串问题。然而会开到一半,王姝意识到缺了一个顾问角色——天文学家。她当场连线北大天文学博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狐狸先生(网名)提供场外支援,这才基本解答了编剧在现场想到的问题。

当然,讨论时懂了,不代表回去拍摄时就没问题。此后,一个微信群诞生了,剧组有啥科学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请教。整个过程中,大家发现,越琢磨问题越多。专家再拉专家,兄弟部门的工程师一一被拉进群答疑,后来甚至还拉来了姿态控制工程師这个小众门类的专家,方能解决剧组的疑问。

比如,火箭发射口令,倒计时有没有0?顾问们直接贡献了我国载人发射的现场录音;一些场景中,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推演公式,内容正是火箭团队专门为剧组写的;独孤月所做的“延长白昼”如何实现,由专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过程。

还比如,最初的画面中,月球上的星空璀璨而闪烁。专家提出,月球没有大气,无论昼夜,均是黑色,且星星不会闪烁。因此,观众看到的影片画面,只见银河如画,高挂夜空。而独孤月抬头望向地球的不同时段,地球也有阴晴圆缺。就连独孤月的简历,专家也提出了建议。最初,独孤月的身份被设定为“维修工”,但专家认为,维修工掌握的技能不足以拥有制作发射器、返回舱等工程的能力。剧组聪明地给独孤月加了“飞行器动力工程师”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身份。

星河动力火箭电气主任设计师黄侃则直夸,第一次看到剧本框架时,发现已经比较完整。起初,他抱着检查科学原理的心态来审视,结果发现,大方向上几乎没有违背科学原理,剧组在科学性上已经做得比预想好太多,后来就转而在科学细节的丰富上提供更多建议。

“我们不能对文艺作品太苛求”

今年7月,影片即将上映前夕,一场高级别的看片会让剧组主创们压力大增,几乎彻夜难眠。同是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的林育智,请来了“国家队”的业界专家,打头的有中国探月工程月球车总设计师贾阳、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等。

在影片审核阶段,王姝和林育智的态度是,专家们有啥意见尽管提,但说无妨。导演张吃鱼也十分接受,他认为,唯有经受住来自科学家们最严苛的质疑,影片质量才能精益求精。本以为严谨的科学家们会非常挑刺,意外的是,“专家们看完后,基本评价都很高。”王姝说。

科技界的态度是开明、开放的。《独行月球》作为第一个合作“样板间”,得到了科学工作者们的高度认可。“我认为,这是一部可以成为青少年科普读物的电影。”曹则贤对记者评价道。

认可归认可,各位业界专家提起建议来确实不遗余力。比如,对片中航天专业词汇的使用、字幕的英文用词等,都提出各种修改建议。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提出,陨星碎片被引力捕获形成的星环,在地月之间不应是吸盘形状,而是更接近土星环。

还有一个重要桥段,专家们议论颇多。影片中,地球人集体开灯、举灯,就为了让月球上的独孤月看见,让他知道地球还有人活着。但其实,地球上的灯光,在月球上几乎看不见。而从电影角度出发,这个场景温暖人心,也是影片前期的一个“小高潮”。专家们没有完全否定这个桥段,而是建议增加军用激光器、强光束等科技装备,让桥段变得更合理些。

“我们不能对文艺作品太苛求。”曹则贤说。给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留有余地,怀着包容的心态,是科学顾问的普遍想法。有时候,少部分网友甚至比科技界更“挑剔”。

星河动力副总崔品参与了《独行月球》上映后的一场直播。有网友提出,月球上火箭发射时没有导流槽,这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崔品解释,导流槽主要用于火箭起飞时,迅速将火箭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压、高速燃气导向远处,远离火箭及发射台附近,避免火箭受到尾焰的冲刷与高温炙烤。如果没有导流槽,尾焰会触地反弹到火箭上,严重影响火箭结构及内部设备的正常工作。

说到底,如果火箭能承受尾焰反卷的冲刷及炙烤,也可以不用挖导流槽或者导流锥进行燃气排导。而科幻片设定的未来,人类已经建立了月球基地,火箭材料或许可以直接耐高温,火箭可以平地起飞。这在工程师的认知里不是问题,没想到网友却那么较真。

(摘自《解放日报》龚丹韵)

猜你喜欢
科幻片科幻月球
未来已至 科幻片中哪些武器成现实?
到月球上“飙车”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