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一朝,那些莫须有的“养寇自重”

2022-05-30 10:48
读报参考 2022年30期
关键词:后金袁崇焕武将

明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地位远远高于武人地位。到了王朝末期,朝廷朝不保夕,大小将领养寇自重,往往成为王朝面临的棘手问题,这既与末世的秩序瓦解有关,更与武将权力的过度膨胀有关。

谁在“养寇自重”

所谓“养寇自重”,字面意思就是故意放过敌人、不去剿灭,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说白了,武将的养寇自重就是尾大不掉,想搞独立王国,不拿皇帝当回事,这是所有王朝的大忌,也是崇祯皇帝最为担心的事情。

为了防患于未然,崇祯皇帝便时常以“养寇自重”的罪名,来敲打与警示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对他来说,“养寇自重”甚至成为一个万能的帽子,只要看谁不顺眼,或是谁打仗不积极,就送他一顶并借以惩戒。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臣之间的相互攻讦、武将之间的彼此指责,也必会擎出“养寇自重”的帽子来压人,乃至崇祯一朝,深受“养寇自重”之苦的将领不乏其人。

所以,尽管崇祯朝不乏军事强人,他们却很少能有完美的结局,或遭到朝廷的冤杀,或被皇帝间接逼死,或者死于萧墙之祸——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前方的敌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后方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打压、同僚的拆台,以及党争的倾轧……

打仗原本是武将的天职,而崇祯朝的武将要面对的远非打仗那么简单,无论他们怎样卖力,打过多少胜仗,均无法解决皇帝个人的问题和朝廷的种种痼疾,以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为例,明朝很多军事强人,并没有败给实力强大的后金,而是败给了崇祯皇帝强加给他们的“养寇自重”的罪名。

说毛文龙“悬踞海上,养寇自重”

崇祯朝第一个被“养寇自重”这一罪名击倒的军事强人是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不过,击倒毛文龙的并不是崇祯皇帝本人,而是后来同样以“养寇自重”被治罪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毛文龙,算得上明末传奇人物。天启初年,后金以席卷之势扫荡辽东,时任练兵游击之职的毛文龙却率领197名明军深入敌后,出其不意地攻占皮岛,且以皮岛及周围的岛屿为基地,招募流民,招徕降卒,整训军队,奔袭后金,从而形成对后金的牵制之局,让努尔哈赤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当然,与正面战场不同,孤悬海外且势单力薄的毛文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后金,使之无法放开手脚投入正面战场,并与驻扎在山海关和登莱两地的明军形成掎角之势,构成一个攻防一体的立体网络。

然而,因为要养活军民,向朝廷催粮催饷,就成为毛文龙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可朝廷发来的粮饷总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基本需求。毛文龙别无他法,有时不得不以海上贸易的所得,来贴补饷银的不足。

逐渐自给自足的毛文龙部,确实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毛文龙治军也开始在军中设置亲军,其中重要的将领均被赐予毛姓,甚或被其收为“养子”与“养孙”。在明军单兵素质普遍下降的境况下,培养私军,原本是提高战斗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虽然弊病明显,但除此则不足以笼络人心,尤其是在非常时期,私军往往是王朝唯一的可用之军,像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等人治军也莫不如此。然而,毛文龙所做的这些,本人自然问心无愧,却很容易授人以柄,所以,自毛文龙“独立”之日起,朝中对他的攻讦之声即不绝于耳。更为关键的是,朝中大臣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胜利,毛文龙的游击战术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朝中大臣看不到毛文龙经营皮岛的辛苦,却只看到了毛文龙悬踞海上,养寇自重,并借以向朝廷冒功糜饷……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毛文龙被新上任的督师袁崇焕以十二条大罪处斩。抛开毛文龙个人的是非功过不论,毛文龙被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毛文龙的旧部或死、或逃、或降——毛文龙的心腹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全都投靠后金,成为深受皇太极倚重的 “三顺王”,他们帮助后金攻陷旅顺,占领皮岛,征服朝鲜,使明朝最终丧失了战略进攻的可能性。

至于袁崇焕本人,他的矫诏擅杀埋下了日后的祸根,他的悲剧命运就此注定。

说袁崇焕“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崇祯二年十月,明朝爆发了著名的“己巳之变”,毛文龙被杀仅仅四个月,袁崇焕即被推上风口浪尖。

“己巳之变”的过程是这样的:皇太极吸取了强攻宁远、锦州坚城导致战败的教训,便率领后金军避开明军的宁锦防线,转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绕道蒙古的领地,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而彼时的蓟镇疏于防务,后金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顺利突破关口。因为此前袁崇焕曾向崇祯皇帝许下“五年复辽”的诺言,此时的崇祯皇帝正眼巴巴地等着袁崇焕从前线带来的好消息,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等来的并不是袁崇焕辉煌的战绩,而是后金兵围城的消息。

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崇祯皇帝惊慌失措,急令各地兵马驰援。袁崇焕先是派遣赵率教率部增援遵化,试图将后金军挡在遵化一线。不料,赵率教在遵化城下身中流矢阵亡,遵化随即失陷。袁崇焕本人亲率大军进抵蓟州,准备在蓟州构成第二道防线,不料,皇太极并没有在蓟州与袁崇焕交战,而是绕过蓟州,进至通州。至此,袁崇焕已经先机尽失,他试图在中途拦截后金军的计划全部落空,战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京城之下。

京城乃是王公贵族聚居之地,京郊更是到处遍布王公贵族的房产和地产。在这些人看来,袁崇焕退保京师,无异于纵敌深入,置他们的家产于不顾,自然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于是纷纷上疏朝廷,声言:“崇焕虽名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为敌骑蹂躏殆尽。”因为此前袁崇焕曾与后金有过和议,很多朝中大臣便怀疑袁崇焕故意“纵敌拥兵”,将战火引至京师,以实现与后金达成城下之盟的目的。

按照明朝的规定,外镇之兵若没有皇帝的旨意,不可轻易进抵京城。所以,当袁崇焕与诸将商议进驻京城时,副总兵周文郁便极力反对,但袁崇焕的回答是:“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遂将兵马驻扎在广渠门外,配合大同、宣府等地的援兵,与后金反复拉锯,交战于京城之下,并互有杀伤。

然而,此时的崇祯皇帝已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却断然拒绝了袁崇焕想要率军进城休整的请求。关键时刻,皇太极所施的反间计起到了作用,再加上袁崇焕一再渲染后金势大,难以力敌,崇祯皇帝开始严重怀疑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在先,袁崇焕实是养寇自重、大胆要挟,目的就是与后金达成和议,借以搪塞“五年复辽”之责。是以,崇祯皇帝终于下决心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并于次年八月以“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多项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明史·袁崇焕传》评价曰:“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就崇祯朝的军事将领而言,毛文龙和袁崇焕的悲剧显然是影响深远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他的手下或逃或叛;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明朝的将领人人自危,为了摆脱“养寇自重”的罪名,真正用命的大将,有时不得不以一死来剖明自己的心迹。如果说毛文龍被杀造成的只是局部影响,那么,袁崇焕的被杀则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以至到了崇祯朝末期,所有的人才资源都被消耗殆尽,很少再有武将愿意为朝廷出力,而崇祯皇帝也落到无人可用的地步,最终铸成王朝的灭亡。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王淼)

猜你喜欢
后金袁崇焕武将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金国初期女真武将有多猛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袁崇焕的籍贯
袁崇焕之庙
外婆家的“花武将”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斗联话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