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的甘泉浸润人心

2022-05-30 10:48智辉
中印对话 2022年3期
关键词:印中玄奘印度

过去这两年,我有幸在印度上百所大学和教育机构讲课,分享自己关于印中友谊的看法。许多人问我,印度和中国之间真的存在这样的友谊吗?他们了解得确实太少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都不熟悉,他们甚至以为中国人平时吃的全是荤菜。事实上,中餐的素菜品种远远多于荤菜。相当一些人甚至不敢相信,印度和中国的友谊竟有如此漫长的历史,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竟然如此深远。

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不断丰富着人类文明。印中两国的文化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到访过彼此的国家,正是因为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印中友好交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季羡林教授对印度文化热爱至深,普通印度人对此知之甚少。他将《罗摩衍那》《沙恭达罗》《五卷书》等著作翻译成中文,是第一位获得印度莲花装勋章(印度政府颁发的第三级公民荣誉奖)的中国人。2008年,季羡林教授因身体抱恙未能前往印度领奖,时任印度外长普拉纳布?穆克吉便在访问中国期间去医院探望了他。

很多印度人对中国的龙门石窟也不太了解,他们不知龙门石窟里雕刻的佛像竟多达十万尊。中国各地还保存了众多历经数世纪时光洗礼的佛教庙宇。了解中国僧人玄奘的印度人也不多,他们不知道,正是得益于玄奘写下的印度旅行札记,众多印度佛教遗迹才得以被发掘,如果没有玄奘,印度在中世纪时期的光辉历史就会永远沉睡在历史的角落,人们连那烂陀寺和鹿野苑都将无从知晓。当时,玄奘千里迢迢从中国来到印度著名的佛经学府那烂陀寺修习佛经,回到中国后他把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献在印度本土都没能留存下来,伊斯兰狂热分子巴克提亚尔?卡尔吉入侵那烂陀寺时焚毁了它们。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借助翻译了解彼此。在到访印度的中国学者里,法显、玄奘和义净是最有名的,他们学习梵语、巴利语,将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借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可以读懂印度文化。到访中国的印度学者也有不少,最知名的是迦叶摩、昙摩罗刹、鸠摩罗什和菩提达摩,他们学会了中文,对中国文化也有所研究。如今我们更要努力,通过彼此的语言来了解对方。

中印之间的翻译往来有着很长的渊源。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借助文献翻译了解彼此的文化。如今,我们也应当在翻译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2016年,印度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启动了一个翻译项目,互译著作共50部,成果十分可观。我认为将来还应该开展更多这样的翻译项目,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为印中友好关系的发展贡献新的成果。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而未来正是以当下为基础的。我对那些着眼未来的人充满信心,也对两国的青年领袖们充满信心。印中之间的青年交往的确需要加强。21世紀是亚洲的世纪,印度和中国是全世界年轻人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最大市场的国家。如果印中联手,重现往日的荣耀,便能引领21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有大约2.3万名印度学生在中国的大学念书,我们还应该鼓励两国年轻人更频繁地前往彼此的国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今,印中之间仍然存在隔阂。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主要基于英文媒体的报道,而负面新闻总是更受读者欢迎,因此两国媒体倾向于传播彼此的负面消息,这就导致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态度变得更加消极。这样的现实与印中之间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显然是相悖的,近来的政治局势和边界冲突又进一步削弱了双方的互信。

要消弭当前印中关系的隔阂,我们应当向先人学习,推动语言和文化交往。印地文中有句俗语,师傅做得粗黄糖(注:未提纯的、糖蜜含量高的甜味剂),学徒做得精白糖。这句话为当前印中关系的处境提供了很好的启示。7世纪时,黄糖炼制技术从印度传往中国,数个世纪之后,白糖炼制技术又从中国传回印度。立足当今,两国尤其需要加强交流合作,如此才能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本文作者智辉(Vivek Mani Tripathi)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地语教师。

猜你喜欢
印中玄奘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期待印中领导人会晤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莫迪:印中边界40年没开过一枪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