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当裤子搞尖端”名言的由来

2022-05-30 09:52
读报参考 2022年24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原子弹陈毅

19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尖端事业在苏联的帮助下起步。但之后随着赫鲁晓夫单方面中止合作及中苏关系的恶化,刚刚开始的中国尖端事业遭到灾难性打击。新中国的尖端事业能不能继续进行下去,在高层也出现了“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陈毅以曾经主抓军队装备建设,后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特殊身份,提出了“当裤子搞尖端”的名言。由于其态度之执著坚定、语言之诙谐幽默、表达之生动形象,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受到广泛关注。

北戴河会议与陈毅“当裤子搞尖端”名言的提出

1959年6月,苏联政府决定暂停援助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后,又于1960年7月16日突然照会中国政府,不等答复就全部撤走1390名专家,撕毁343项合同,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

作为新中国科技战线早期领导人之一,陈毅对苏联片面撕毁为中国建立核工业提供技术援助的协定,并和美、英一起签订三国部分核禁试条约来剥夺中国及其他国家建立自己核力量权利的行为尤感气愤。他和毛泽东、周恩来一样,明确指出其目的就是要中国在帝国主义核威胁面前依赖苏联的“核保护伞”,听命于苏联。中国政府在答复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

陈毅“当裤子搞尖端”的提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在党内军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负责军队装备和尖端事业的万毅中将,就曾和核试验基地司令张蕴钰说过:“几位老帅都主张你们上马,陈老总好几次对聂帅和中央讲,原子弹一定要搞,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在北戴河国防工业会议上,陈老总坚决得很,他表示,就是脱裤子当了,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主席和总理已经批准我们上马了。”

重要当事人张爱萍、刘西尧对此也都有回忆。张爱萍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主抓尖端事业,刘西尧时任二机部副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刘西尧回忆说:“在北戴河有很大的争论,主要搞经济的一些同志主张缓两年……陈老总呢,是坚持要上马的,说脱裤子当了,也要干,不然,我这外交部长的腰杆子不硬。”多年之后,在张爱萍赠给刘西尧的一首词中还有这样几句话:“舌战,舌战,上马下马决算。创新科技当先,赤手攻克险关。关险,关险,大漠春雷震撼。”刘西尧解释说,“舌战,舌战”是指1961年中央在北戴河的会议上,关于核武器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也就是陈老总说“脱裤子当也要上”的那一次。

1991年8月26日,外交部召开了纪念陈毅同志九十诞辰大会。为此,聂荣臻元帅专门为大会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对这位老战友的怀念之情。信中特别提到陈毅在历史“艰难时刻”,对发展我国尖端事业的大力支持。信中说:“50年代中期,我接替他主管科技工作。60年代初,按中央指示,我们进行‘两弹攻关。在艰难时刻,他对我说:‘脱了裤子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以后又对我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硬,得靠导弹、原子弹,否则腰杆子就硬不起来。这些话令我十分感动,从事‘两弹攻关的科技人员得知以后,也倍受鼓舞。”

陈毅最初讲此话,是在遇到国内经济困难和外部援助中断的情况,尖端事业还要不要继续搞下去问题时的一种态度,只在高级领导人内部谈及,当时并没有在社会上公开。时间应该是在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回援助专家前后。如上述聂荣臻、万毅等人的回忆,陈毅讲类似的话,大概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在多种场合、同各类人员多次谈到这个话题。

毛泽东、周恩来的态度与陈毅、聂荣臻的意见完全一致。1962年6月8日,周恩来在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议讲话中提出:“不能放松尖端的探索、试制。”要通过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导弹事业。同一天,毛泽东在杭州听取汇报时指示说:“关于军工生产,赞成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的方针,利用这个机会把军工搞起来。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最高领导人的果断拍板,保证了我国尖端事业在国际国内重重考验面前继续前进。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机缘巧合,也不是随意的脱口之言,而是中央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高度一致,它揭示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党对赫鲁晓夫“裤子论”的回击

其实,关于所谓“裤子”话题,也许并不是陈毅的“首创”,“发明权”当属赫魯晓夫。赫鲁晓夫在停止援助后竟说,中国人连裤子都没得穿,还能搞原子弹?陈毅借用了这一话题,实际上是对赫鲁晓夫论调的一种回应。

早在1954年,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中国也想搞原子能的话题时,赫鲁晓夫以搞原子能太费电、中国当时经济落后没有条件搞等为由婉拒。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赫鲁晓夫有求于中国,1957年答应帮助中国搞原子能工业和导弹,但1958年居然提出要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这一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严词拒绝。中国维护主权的立场竟然惹恼了赫鲁晓夫。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谈到“中国人从未放弃他们经常重申的要武力夺取台湾的企图”,赫鲁晓夫也认同了这一提法;并在与艾森豪威尔发表联合公报中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一致认为,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运用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苏联一心想和美国、英国搞缓和,三方要签订所谓《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严重损害正在发展自己尖端武器的中国的利益。

赫鲁晓夫访美结束后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国庆10周年活动,在9月30日的发言中不点名批评中国说:“当然绝不是说,既然我们这么强大,就应该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民将不会理解,也绝不会支持那些想这么干的人。”回国途中,赫鲁晓夫对中国搞尖端事业进行冷嘲热讽:“中国人喝大锅清水汤,连裤子都没得穿,怎么有资格生产核武器呢?”这应该就是“裤子”与“核子”话题的最早出处。赫鲁晓夫这些论调一出,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党内的严重关注和有力回击。

1963年9月1日,中国政府发言人发表声明,批驳了赫鲁晓夫。10月28日,陈毅在接见日本记者时也就赫鲁晓夫有关言论作出了回应。10月31日,《参考消息》刊载了日本共同社29日电文,题为《陈毅外长接见日本记者,一定要进行原子弹试验》。电文将陈毅谈话概括为七个问题,有三个涉及到了核武器问题。电文说:“中国将会进行原子弹试验。但是,中国工业基础还很落后,所以到进行试验,也许还要有几年时间。即使进行了试验,但是到大量生产,就更要花费时间。拥有原子弹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国内外政策,我们也不会因为没有原子弹而向美国屈服。如果中国的工业水平提高了,那么必然会进行原子弹试验。原子弹、导弹和超音速飞机等反映一个国家的先进的工业水平。中国如果不在几年内解决,那就只不过是一个二等国或三等国。目前,我们正在接近于解决这些问题。”电文引述陈毅的话说:“赫鲁晓夫曾经嘲笑说,制造原子武器需要花费巨额费用,到头来也许会弄得连做裤子的钱也没有。但是,在我看来,即使穿不上裤子也一定要制造最新武器。”陈毅还针对苏联撤走技术人员和美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提出“今后打算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原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对策等。

毛泽东也对赫鲁晓夫的“裤子”与“核子”话题有过正面回应。1964年1月17日,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美籍专家柯弗兰等谈话时说:“无论如何,苏联还是一个大工业国,是两大核强国之一。中国除了有手榴弹外,只是多了几个人。在赫鲁晓夫看来,多几个人,只不过是一堆肉。而且,他还说,现在中国是五个人穿一条裤子,大家喝清水汤。其实,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是他那里裤子太少而清水汤太多的时候。他的日子比我们好过不了多少。他在最困难的时候讲这种话,是为了向人民说:‘看,我们国家多了不起,裤子不少,清水汤不多。赫鲁晓夫的日子不好过。中国现在有了一个地位,能引起人家反对,刺激人家写文章和发表讲话来攻击。我们有了资格,有人要靠反华来保住自己的地位。”所谓“我们有了资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尖端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爆炸天不坠,造孽地难埋”

1964年10月3日,即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半个月前,赫鲁晓夫在回答日本人提出中国是否有实际力量搞核试验的问题时说:“核爆炸,我想,中国人是能够制造出来的。我们还认为,他们应该已经制造出来了。”在涉及中国核武器研制进程方面的话题时,赫鲁晓夫说:“如果集中力量,正如陈毅所说的,我们可以没有裤子,但我们不能没有原子弹,那么就能拥有。”赫鲁晓夫讲此话时的心情不知如何,但表明对陈毅回应他的“核子”与“裤子”话题一定记忆很深。

在陈毅讲“即使穿不上裤子也一定要制造最新武器”不到一年时间的1964年10月16日,赫鲁晓夫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历史竟然会如此巧合,就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当天,苏联官方宣布赫鲁晓夫下台,消息一经公布,国际哗然。

赫魯晓夫下台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两件事,在陈毅《感事》一诗中有生动描述:“历历眼前事,突兀上下台。爆炸天不坠,造孽地难埋。”一“上”一“下”两相对比,不无讽刺,令人感慨。

1967年7月7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全军军训会议代表时高兴地说:“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要发给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诙谐、幽默语言的背后,是一种自豪与骄傲,是对新中国走出的自力更生道路的肯定,是对中国人民发挥出来的独立自主精神的礼赞。

(摘自《党史博采》宋泽滨、蒋文梅)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原子弹陈毅
徒手“撕开”原子弹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