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5-30 17:00梁计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新工科校企合作

梁计锋

摘要:针对新工科的背景下,现有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思路不清、合作不深入、校企双方满意度差等问题。该文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必须明确人才目标、理清人才培养思路、甄选校企合作企业、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政府参与、课程体系设置、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举措,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良性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新工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2-0139-03

1 引言

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社会科技发展下,随着世界格局的复杂变化,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打压越来越严重。其实对于此,国家早有预测并已准备,对于技术封锁的破局从人才培养开始,任何技术都离不开人才。早在2017年国家就已着手对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布局,提出了“新工科”[1]建设的人才培养计划,随后出台了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计划,目的除了应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局势对我国人才及技术的打压,更多的是为真正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快速应对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了多年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新工科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培养具有跨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得有工程问题来解决,而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教室到课堂,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四年根本没遇到过一个真正的工程问题或实际的生产案例,导致毕业后还得报好多岗前培训班或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应对岗位需求,无形中对学生增加了教育成本,对企业增加了人才培训成本。国家在2015年出台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2],将本科高校分成了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更好地解决了人才的分层、分级精细化培养。不管是哪一种,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本科工科专业都要解决工程问题,要在校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本科工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探索出了很多方法,如开设创新学院、产业园等。起初用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也快速地被引入了本科教育当中。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更为有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为其办学特色,不仅适应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从传统本科教育的惯性模式里走出来,更总结了一套能够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新路径,对于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在此领域也出现了照搬高职、盲目增加实践学时等很多问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比较典型的工科专业,在此次新工科的教学改革中首先受到重视,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本科人才培養的必然

随着转型意见的提出,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转型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陕西省14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西安翻译学院也被列为首批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适度的前提下,更注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为解决区域内高级技术工作岗位的难题。然而,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从之前的研究型或半研究型类型转为应用型[4],其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有限,要培养出符合市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仅靠学校自身资源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规格需求进行联合培养,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任何一个应用型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再闭门造车。只有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企业真实案例,才会真正打破学校与企业的无形壁垒,才能真正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每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其长足发展的唯一出路。

3 我国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

我国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起步比较早,但也是从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教育开始的,对于本科,一开始还是沿用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最终发现培养的人才是“高不成,低不就”,理论不扎实,能力不突出。随着我国出现了高校部分本科转型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即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转型,要更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在此情况下,各个应用型高校纷纷探索改革之道,各高校突然发现本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也适用。部分高校本就有高职或中职专业,其校企合作也开展得很好,随即直接拿来用,与企业的合作协议中,只改个合作专业的名字,内容几乎一字不动。有的没有校企合作经验的高校也照猫画虎地进行校企合作[5],但对于企业掌控不好,要么导致合作内容不深入,合作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种:

1) 指导思想不清,模式不明。应用型本科也是本科,其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职业教育是有区别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定得在有适度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理论适度,突出能力”的指导思想,不仅要保障学生毕业后用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为其今后的深造发展提供保障;而职业教育则重点是加强实践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则是够用即可。有的高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真正地加强学时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有的高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完全职业化,甚至过度强调了实践能力,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出现了本科教育的“1+2+1”模式,即1年在校学习,2年企业培养,最后1年进厂实习的情况。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

2)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够深入。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企业本身不具备生产、研究或销售的能力,只是岗前培训结构或行业教育考试辅导结构。还有的所谓企业导师进课堂,其实就是将部分课程换个校外老师讲而已,很多企业导师也根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更谈不上将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关键问题带入课堂,授予学生。这种合作就是流于形式,很不负责任。

3) 课程设置过于职业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将高职的课程拿过来,有的教材直接用高职教材,课程内容也几乎与高职内容相同。没有体现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4) 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不满意。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合作教学成本大,但效益少,要么降低合作教学质量或课时,以节约成本,要么敷衍了事,或直接退出,学校也对企业毫无办法。

4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现有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些问题,但各高校也探索出了一些方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概念。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如何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呢?建议任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不仅要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6],更要符合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要区别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要准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思路清晰,也要有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闭环。西安翻译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立足西安,面向陕西”,培养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制造、开发及技术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牵扯各方,要有清晰的思路。图1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思路框图。

2) 甄选企业与项目,实现真正的企业进校园,项目进课堂。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在企业,核心在学校。企业是进行教学的一大主体,其本身必须有生产、制造或技术研发等实体,其企业导师必须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一定要将真实的项目带入课堂,不一定是企业先做的项目,可以是其完成的,能够学习经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项目。可以选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但必须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合格后可进行项目指导。对于企业导师和项目指导的老师要提高薪酬待遇,以提高其积极性。

3) 地方政府参与,实施监督。据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都是服务地方经济,是为了解决地方的各种技术或经济问题。世界各国的校企合作项目几乎都有地方政府参与,韩国将校企合作法治化,澳大利亚则要求校企合作协议要在政府注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让当地政府参与进来,可以让他们推荐企业与合作专业,并由政府对企业的合作情况进行监督,并出台相关奖励和处罚政策。

4) 课程设置合理。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其有自己的特点,现有的专业国标没有对应用型本科进行专门规定,所以各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课程及理实比例。据调查,任务应用型本科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65%与35%较为合理。要以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选择合作企业,要慎重选择校企合作课程与内容,一定要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照顾企业或导师而设课或设合作项目。西安翻译学院电子信息科學与技术专业在理论适度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体系,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比如电子技术综合实训、智能设备综合实训、嵌入式综合实训等。以岗位、能力、课程的“三位一体”构成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5) 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据研究,现有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很多都建立在院长与企业负责人关系好,双方互信的个人基础之上,合作协议也有很多都比较简单,造成换一个领导或过一段时间,合作情况变化甚至终止合作等情况。那是因为校企双方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合作机制。据文献[7]研究发现,企业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主要为:“经济利益-社会责任”[7]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双维动力系统支撑。即自身利益追求驱动力;内部-社会责任动力,即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外部-经济利益动力,即外部利益刺激力;外部-社会责任动力,包括法律法规约束力和非正式规范约束力。所以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8]的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合作机制。持续改进是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所以还必须制定产学互通,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

5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个新课题[9],它既不同于传统本科,又区别于高职,如何体现其特点,彰显其特色,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现有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有很多的经验可供借鉴,更多的是改进。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提高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10]。

参考文献:

[1] 吴玲,赵炜华,张永辉,等.“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J].时代汽车,2020(11):25-26.

[2] 王慧君,郑翅翔,苏彦.“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学校与学生良性互动的角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30):100-101.

[3] 吴磊,李巧勤,汪小平,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产学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9(8):19-22.

[4] 魏佳.“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8(37):244-245.

[5] 张杰.产教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2):34-40.

[6] 欧喜军.地方转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27-30.

[7] 马永红,陈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视角[J].高教探索,2018(3):5-13.

[8] 胡伟.构建以产业学院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20(20):171-172.

[9] 安思芃.打造“校企合作、学岗对接”新模式[J].工会博览,2020(21):19.

[10] 杨华勇,张炜,吴蓝迪.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0-65.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新工科校企合作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