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家国情怀 助推学生成长

2022-05-30 10:48沈艳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5期
关键词:班超张骞西域

沈艳

学史何以使人明智?关键在于探究历史时,要具有价值关怀并关注现实问题,能够助推学生的个人成长,有利于民族的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笔者认为,中学历史课堂应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细节内容的深度挖掘,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以期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最终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诉求。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既不生搬硬套和琐碎繁杂,又能够层层递进,构建严密的逻辑关系?如何形成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水到渠成地将浓厚的历史味道传递给学生?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剖析人物,启迪学生未来

历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从过往的人和事中汲取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初一的学生还未树立完整的、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的未来、国家的命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还没有清晰、客观的认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很有必要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格”。教师的职责是带领学生去模拟历史现实,去实实在在地触摸和感知历史,让学生看到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历史。

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历史人物的抽象情感采用具象的、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尽可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张骞默默坚守的那份使命感,不是仅凭说教就能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的。基于此,我课前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史料,设计了历史情境教学法,请学生亲身演绎张骞与汉武帝重逢的历史情景剧。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通过演员的语言、神情、动作以及旁白等进行情感的渲染,学生完全融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他们的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走向跌宕起伏。在这个直观感知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张骞此行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他在途中遭遇变故时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和那份对国家忠诚、对使命执着的坚毅品质跃然眼前,挥之不去。

此时,教师恰到好处地给予点拨:同学们,如果你是张骞,面对这样的逆境会作出何种选择?是放弃还是坚守?以此引起学生思考和共情!正如卢梭所说:“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直接去解答。”此时此刻,学生与张骞这位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就能够产生共情的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展示张骞持节的画像,并且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张骞手中紧握的是什么东西吗?它有着怎样的意义?以此引起学生的疑问,然后适时地给出答案:旄节!它是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张骞出使西域的途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始终手不离“节”,不忘自己肩负的外交使命,时刻牢记并一如既往地付诸行动!这样一位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使者极其难得、可贵。同时,在深层次地挖掘历史人物内心和感情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传递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素,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保持坚守下去的信念,不轻言放弃,做到有始有终。启迪学生对自我未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想这些是简单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无法企及的。

二、解读史料,形成民族认同

史料阅读的原则不在于一味追求数量,而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維,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而且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所以,史料选取和有效提问至关重要。选取时尤其要注意取舍,避免为了堆砌而堆砌,尽量选取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并体现历史学科的特征,传递浓厚的历史味;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的史料难易适中;更为重要的是,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层层解析,引导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基于此,在讲授“对西域的管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出示如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郑吉)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治乌垒城,镇抚诸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於郑吉。

——《汉书·郑吉传》

问题1:西汉政府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学生回答:设置西域都护。

教师点拨:郑吉先是大破车师,随后又收降日逐王,威震西域各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修筑乌垒城,统领天山南北的西域各国,从此广袤的西域领土(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华版图。汉朝自张骞出使开始影响西域的形势,一直到西域都护设置,才正式开始管理西域诸国。自此,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在西域设官建制,有效地行使对西域的地方管辖权。至东汉明帝时期,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材料二: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教师点拨:班超投笔从戎是历史的美谈。他曾经率领亲信斩杀匈奴使者和部下,鄯善人闻风丧胆,制止了匈奴对鄯善的挑拨。班超在西域活动前后达30多年,官至西域都护,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问题2:以上材料表明,东汉政府如何管辖西域地区?

学生回答:东汉继续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班超的经营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材料三:臣不敢妄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

问题3: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东汉时,过了玉门关就是汉人聚居的地区。

教师点拨:久在西域,班超年老思念故土,遂向汉和帝上书乞归,希望可以叶落归根。奏章送达后,汉和帝被感动,于是召班超回朝,了却了他的心愿。也就是说,在东汉人的心目中,酒泉郡已经属于非常内地的地方了,只要过了玉门关,就是汉人聚居区,是内地。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却熟悉了沿路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探险开辟欧亚交通的人。后有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诸国。

三、把握方向,引领价值取向

统编历史教材的定位已悄然发生变化,它更加强调国家意志,更加注重历史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方面的显著价值。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必须把握最新的方向,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今天我们学习“丝绸之路”,不仅要关注它的过往,更应关注它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挖掘今天以及未来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发展过程中传递的宝贵精神价值。

以史为鉴应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价值取向。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请学生观看一段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视频,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紧密地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请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观看视频和本课内容的学习,在你的心目中,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的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它是一条沟通中外的(什么)之路?当然,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样,有贸易、产品、货物、合作、友谊、发展、交流等。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得出以下两种情况:丝绸之路的沟通交流既涉及物质文明又涉及精神文明,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更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既定的条件下借助历史面向现实,展望未来,教师则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构建正确、健康的“家国情怀”,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站在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应站得高看得远,学生才能胸怀家国,胸怀天下,避免将“家国情怀”异变为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和“自私的爱国主义”。开放和理性才是当今全球共同的价值观,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给他们的美好未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亮.近代“民族觉醒”视域下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问题,2020(6).

[2]张茂芹,周刘波.家国情怀的教育逻辑与实践进路[J].历史教学问题,2020(4).

[3]伏军.家国情怀教育应从“课堂虚浮”走向价值引领[J].教学与管理,2020(31).

[4]孙玉美,魏巍.家国情懷教育的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9).

[5]陈杰,刘恭祥,陈焜.论地理课程“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J].地理教学,2016(22).

[6]赵若尘.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评《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21(8).

[7]秦尊军.在深度探究中厚植家国情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

[8]张金秋.培育家国情怀要坚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猜你喜欢
班超张骞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祖逖闻鸡起舞
班超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