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段落为突破口提升读写质量初探

2022-05-30 03:38任会民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段叶圣陶段落

任会民

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影响阅读和写作质量。具体表现为,要求概括某一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要么思维混乱,无从说起;要么答非所问,抓不住重点。在写作文时,一个文段内容复杂,缺乏合理顺序,内容杂乱排列,等等。

站在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以便学生全面、快速、准确地把握文意。但对具体段落分析把握却停留在浅层次,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概括重点内容。

基于此,本文以读写过程中的段落教学为突破口,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概括段落基本内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进而学习借鉴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写好具体的段落,逐步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一、把握段落结构特点,准确概括文意

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时经常使用“联系全文”“联系上下文”等,提醒学生如何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但究竟怎样做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总有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此时,老师要教给学生把握文段的科学方法。

(一)指导学生从分析文段结构入手,提取有效信息

文段的一般结构特点常体现三种基本结构形式,即“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内容较为复杂的文段,总体结构呈现出这三种基本形式,但内部还可以套用其中之一。

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选用的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为例。

该篇文章的第7自然段,是典型的“总一分”式结构。首句“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属于“总说”,其实也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关键词语是“闻名于世”。后边的内容分两个层次,属于“分说”。第2句列举国外人—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第3、4句列举国内人对卢沟桥的评价。如果要概括该段的内容,压缩第1句就可得到答案。引导学生分析小段,掌握方法,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

以疑问句开头的句子,疑问句往往属于该段的“总说”部分。概括内容要点时,要把疑问句转化为陈述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的第9自然段,首句是:“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下文分别使用“首先”“其次”“再其次”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开头组织内容。很显然,这三个词语统领的句子分别表达三层意思。第1句与它们之间形成了“总一分”式结构特点。概括这段话的要点,抓住第1句,就抓住了重点。然后对第1句进行转化,即介绍“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中国石拱桥》的第5自然段,整体运用了“总一分一总”式结构,句子内部还运用了“总一分”式结构,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二)利用总结性质的段落与过渡段,概括文段要点

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的中间部分,有这样两个段落,在全文结构中很有特点,值得一提。

第7自然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第8自然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里的第7自然段,在结构上属于“总说”部分,是上文内容的一个小结段落;第8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是下文的“总说”。概括要点时,根据段落内容与结构特点,就可迅速地把握文段意思,归纳要点。另外,这两段中的“一个方面”和“另外一方面”,也有提示作用,概括要点时也需要重视。阅读过程中,利用过渡句与过渡段,也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文段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第6自然段也值得学习借鉴。该段的前两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这个自然段属于过渡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至此,文章的前半部分,围绕待人“宽”展开,后半部分围绕律已“严”展开。过渡段的引导作用很明显。

(三)利用议论文并列式和递进式结构特点,概括要点

一些议论文,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并列式或递进式。阅读分析时,要注意文段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用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议论性散文《我为什么活着》一文,全文结构呈现“总一分一总”式特点,其中第2自然段的句子之间又呈现出并列式结构特点。该段论述“我寻求爱情”的原因,分三个层次进行,并且运用了“首先是”“其次是”“最后是”三个标志性的词语领头。这三个要点结构上并列式分布,内容上由主到次,行为思路十分清晰。概括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时,三层意思都要考虑进来。

二、认识并利用中心句概括要点

对于具体的段落,一些语句起着概括统领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和学生作文过程中,中心句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运用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重点内容,是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引导中学生把课堂阅读过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心句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中心句在段落中的分布位置及特点

一般来讲,一个段落呈现一个中心句。中心句常在一篇文章段落中的段首或段中或段尾三个位置出现。对于篇幅比较长而内容十分丰富的段落,则要兼顾段首中心句、段中中心句和段尾中心句,把三处位置上的三个句子整合起来,再确定该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在不同文体中的句子表现特点不同。记叙文段落中的中心句,要么概括主要事情,一般用叙述性句子来表达;要么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用判断性或抒情性句子来表达。议论文段落中的中心句,往往是全文的一个分论点,表明作者在某个方面的立场观点,用议论性句子表达。说明文段落中的中心句,则往往融合说明对象的特点,用介绍性语句来呈现。

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第3、4自然段的段首句分别是该段的中心句,这两句分别从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修改和日常交往方面表现叶先生的“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在表达形式上,中心句位于段首,中心句之后是具体实例。诸如“议论性语句+事例”模式的段落,概括段落要点时,提取段首中心句,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段要点。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的第5自然段的段首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就是该段的中心句,突出了景物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中心句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利用浏览的方法快速把握文意,此時指导学生利用中心句的有关常识和方法,就可以达到既节省时间,又概括准确的教学目的。

1.在阅读散文或记叙文时,注意议论性评价性语句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文章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相识交往的有关事情,在段尾部分,作者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可以确定为本段的中心句。站在全文角度考虑,这也是总结叶圣陶先生的过人之处—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关键句子(总说)。

散文或一般记叙文的文段当中,议论性或评价性语句往往是该段的中心句,是本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性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第13自然段的首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几句话,属于评价性语句,概括了母亲一生热爱劳动的特点。后面紧接的几句主要是叙述事情,首句起着统领全段的作用。

2.注意内容关联、结构相似的段首句子

段首结构相似的句子,这些句子有可能是该段的中心句。如2019年甘肃省兰州中考现代文阅读选用了何聪的《焕发自省的力量》一文,第3、4自然段首句位置上的两个句子分别是“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达人”。这两个句子句式结构相似,内容上与全文论述的“自省的力量”相关联,具备中心句的特点,属于该段的分论点。

3.围绕线索句子,概括文段内容

记叙文或散文一般都有叙述线索,线索把文章的内容有机串联在一起。依据线索句子概括文段或全文内容,能够提升阅读速度,能够准确把握文段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茅盾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一文的线索是“白杨树不平凡”。全文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叙述和评价。体现全文线索的语句就在第一段出现,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出现与第一段类似而照应线索的语句。概括各部分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时,抓住线索句,就能全面概括要点。

三、写作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结构和设置中心句

初中学生经常要写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常常胡乱堆砌材料。为了纠正这种不良现象,我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先写好一件事和一个文段,先培养学生组织一个段落的布局能力。如写作《我的同桌》,引导学生构思时,主要写好同桌某一方面突出的品质。如下例:

我的同桌是一个诚实的人。有一次校园卫生大扫除,落叶满地,搞环境卫生任务量大。他们组的几个人悄悄溜走了,唯独同桌一人拿起扫帚,认真地清扫落叶。他额头上出现了汗珠,也顾不上擦一擦,还使劲地在打扫。那次卫生检查评比,我们班得了第一名,同桌很是高兴。我问他对偷懒的同学有没有意见,他微笑着说:“小事,何必去计较!”同桌的举动感动了我。

——八(3)班张浩《我的同桌》

这个作文片段采用了“中心句+事例”的模式,说明学生对利用中心句确定文段的要点,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事件有所掌握。对于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此法循序渐进,有助于他们写好整篇文章。

总之,把握文段要点,写好文段是读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做好局部工作,再向整体方向培养,会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文段叶圣陶段落
霜的工作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心理小测试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