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清河生态系统服务演变历史分析与滨河文化提升策略

2022-05-30 03:53王睿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摘要:在开展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工作的背景下,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理念研究如何有效保护、继承和发扬滨河文化。具体以济南小清河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与梳理水系及滨河空间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及现状问题,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历史分析,提出济南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形态优化与文化提升策略,为实现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质量综合提升、延续滨河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滨河文化;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济南小清河

中图分类号:TU984.18;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4

0 引言

河流是生命的摇篮。自古以来,人们就沿河而居,河流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河流水系及滨河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观光游憩、滨水欣赏以及游览文化胜迹等多重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滨河绿地的游憩空间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但是,河流渠化、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质恶化黑臭等现象频发,削弱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韧性,导致潜在的游憩娱乐、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美学等重要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无法被充分感知。同时,城市无序扩张,以及人们不断索取与改造河流,使得曾经人水共生的滨河生活场景逐渐消失,导致有地域特色的河流文化日渐式微[1]。

有着“泉水河”美称的小清河济南段,如今也面临高密度的滨河空间开发需求不断增多、污染渠化导致的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下降等问题,这对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2]。在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加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小清河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游憩空间,传承和激活滨河文化,建设一条既能使河流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又能凸显城市文化属性的小清河,成为当地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梳理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的发展脉络,对小清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历史分析,并回顾与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滨河空间生态环境、现状发展问题,提出小清河中心城区滨河空间景观优化与滨河文化提升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相关城市的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综合提升与延续滨河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1 小清河概况

起源于济南西城的小清河,汇集了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著名泉群的泉水,是我国特有的泉水河[3]。小清河同黄河南堤平行东流,在济南市主城区接纳兴济河、工商河等济南城市河流,最终流入渤海。小清河全长约240千米,流域面积约11 000平方千米。小清河贯穿了整个济南中心城区,市境内河长70.5千米,流域面积约2792平方千米。随着济南主城区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小清河贯穿东西,成为泉城整体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4](见图1)。

2 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的历史发展演变

2.1 河流自然流淌时期

依泉水的供给而具有相对稳定的水文特征的小清河为金朝伪齐刘豫所开,经过400多年的改造与治理,小清河形成了商业繁盛的景观风貌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明清时期,小清河下游为渤海附近的盐场,河流沿岸的食盐均经小清河运输,因而人们又称小清河为“小盐河”。河上商贸船只往来频繁、两岸“衢市繁盛,风景秀美”,对济南府城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黄台盐仓码头遗址被较好地保留至今[5]。此外,明清时期以来,小清河畔一直盛行观灯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会在河畔绿地空间摆满各式花灯,吸引游客观赏河畔美景,游赏花灯。

2.2 河流航运衰退时期

1906年济南开埠后,小清河开始承载抗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流通等功能。整治修建黄台、魏家桥等8处港口后,繁忙的航运业成为济南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见图2)。下游城市的米面粮食与棉花等原材料供给及尚未开发的滨河区域,促使小清河周边逐渐形成以手工业为主,纺纱、染布等为辅的工业区域[5]。因此,小清河区域又是济南轻工业的发源地,譬如双合恒染布厂、泺源造纸印刷有限公司、宏济阿胶厂等工厂均濒河修建[5]。但随着胶济铁路的运营,通向渤海的航运产能下降,小清河航运价值也逐渐降低,这导致大量小清河船民失业,河流水道航运逐步衰落[5]。

2.3 河流产业调整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产业的增加和工厂人口的大量集聚,直接排入河流中的工业及生活废水使小清河出现水体黑臭的问题,有害物质污染河流的情况日益加剧。直至90年代末,小清河两岸土地使用由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用地,工厂搬迁、居民入住,沿岸人口密度进一步提升。而污染严重的小清河全年黑臭、鱼虾绝迹、滨河景观环境脏乱,导致沿岸居民在滨河空间开展游憩活动等行为逐渐消失,滨河岸线失去活力(见图2)。

2.4 河流综合治理时期

2000年以来,随着两岸产业的调整变革,小清河开始步入河流综合治理时期,进行初步的生态修复与河流治理,具体包括对小清河水质改善提升工程、小清河滨河景观规划建设工程等。小清河水质综合治理工程于2010年开始,以改善水质、恢复小清河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在治理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济南市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氮磷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变好,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为当地的滨河绿地景观营造奠定了基础。譬如,小清河畔华山湖公园的规划改造项目增加了滨河空间的绿地面积,有效提升了滨水景观的质量,发挥了滨水景观空间的生态调节效能,为济南北部城区增添了生态活力空间。可见,济南中心城区小清河段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有效恢复,小清河得以复航,滨河绿地逐步成为济南“网红”滨水游憩打卡地[4]。

3 小清河生态系统服务的历史分析与发展问题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粮食供给和水供给)、调节服务(洪水调蓄和微气候调节)、文化服务(美学欣赏、科普教育、自然与文化遗产、娱樂游憩)以及支持服务(栖息地提供)[6]。历史分析是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历史演变的方法[7]。小清河生态系统服务的历史分析是以可获得的历史图文记载为参考,从生态调节功能、供给生产功能、文化游憩功能三方面梳理并总结济南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过程的分析方法[8]。

明清至近代,小清河漕运通畅,为济南府城提供了货运供给服务,体现了河流的生产功能。此外,节日赏灯与以小清河为背景写下的诗词证明小清河已具有游憩休闲、景观欣赏等文化服务功能,即小清河滨河空间为游客与居民提供了文化游憩功能(见表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清河沿岸区域土地性质发生转变,农业用地及绿地被改造为工业用地。工厂向河流排放的污染物严重破坏了小清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水质黑臭、水量下降,河流调节服务能力显著削弱,生态功能受损。环境恶化导致居民和游客“背水而生”,沿河贸易被废弃、暂停通航、沿河景色被破坏,水供给及娱乐生态游憩能力不足,文化游憩功能缺失(见表1)。而在小清河沿岸区域开展产业调整后,污染工厂搬迁,住宅区增多,人口密度提升,导致河流的综合服务能力仍然偏低,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三种功能均处于低值阶段。

小清河开展综合整治规划后,水质得到一定的提升,可以初步满足通航运行需求和为居民提供如碳汇、污染物固存、微气候调节等服务。小清河生态调节功能得到了全面恢复,增加的游憩设施(如坐凳、健身器材等)使文化游憩功能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部分区域的滨河空间步道狭窄,河堤较高,减少了人们开展亲水活动的机会,林下广场、自行车道等游憩空间也较为缺乏,居民与游客的滨水慢行体验较差,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滨河空间的改造优化力度。

历史上,小清河从盐运繁盛到工业污染后日渐式微,而如今,小清河滨河空间形态已得到基本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历史上河流功能衰退、水质黑臭的泄洪沟也变成了水质清澈的泉水河,经历了由繁荣到衰退直至水岸复兴的过程。但因防洪工程而建设的河堤使得亲水游憩活动场所减少,景观欣赏、科普教育等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缺失,滨河空间的文化感知能力尚未达到居民及游客要求,成为小清河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通过丰富小清河滨水景观空间的文化体验活动类型,优化河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释放滨河空间活力,是实现小清河滨河文化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4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小清河滨河文化提升策略

4.1 水系及滨河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要素优化

4.1.1 恢复河流水系的河漫滩,建设亲水性游憩活動场所

因渠化河堤影响,小清河滨水景观难以开展亲水游憩活动,所以需进一步增加滨河绿地的亲水空间。首先,优化改造与大型公园(动物园、华山湖公园)相连接的河段区域的河堤,改善驳岸断面层次,恢复小清河河漫滩,突出滨水景观的多样性。此外,存在渠化河堤的河段未来可以通过整合滨河绿地空间,将河堤两岸后撤,形成“浅滩—深潭”的河流水系近自然状态,提升景观美感度。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沿河慢行系统、滨水游憩栈道、游船码头、垂钓平台、休闲体验区域、候鸟站等亲水性活动场所,让游客更易接近河流并且便于在河流旁展开游憩互动。

4.1.2 完善景观基础设施,增加滨河文化气息

调查、整理小清河南北岸向外1千米以内的人口密度数据,按照居民的行为习惯和现实需求来确定路灯、座椅及相关景观设施的数量、品质。满足各个年龄段,尤其是特殊群体与老年人对场地的需求,为相关群体提供无障碍步道及林下适老休闲空间。此外,还要增加滨河绿地的夜景照明系统。可在人口密度较高的河段打造个性化主题夜晚体验景观,增加夜间游憩活动场地,提升居民夜间游赏的安全度及舒适度,为城市滨河地带的夜景增加艺术气息。

4.2 加强滨河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感知

4.2.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滨河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改善小清河滨河绿地的文化服务供给,增强文化服务的感知。例如,增加智能跑道、声光喷泉等游憩设施,加强市民对文化服务的直接感知[9]。还应搭建小清河相关滨河绿地的实景网页、线上VR系统、科普教育网站等,让居民足不出户也能欣赏滨河绿地的美景,加强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认知。

4.2.2 促进小清河滨水景观公共性与文化服务高效表达

当前欣赏小清河滨水景观的游客以沿岸居民为主,且市民的滨河游憩行为多为欣赏河畔环境等较为宁静的观赏活动,较少开展戏水、滨水运动等动态游憩活动。要增强小清河滨水景观的公共性,支持群众开展多维度的滨河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小清河沿线自行车骑行活动”“滨河跑步比赛”等参与体验型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垂钓大赛”“保护知识科普”“河流垃圾清理暑期公益活动”等,满足各个年龄段居民的游憩活动需求,不断推进滨河公园的参与式优化进程,鼓励居民参与激活滨河文化的全过程。

4.3 传承小清河历史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4.3.1 开展“花灯”主题科普教育与节庆活动

首先,将沿河综合公园与滨河绿地融合,扩大高密度城区公共绿地规模,建设以“十五花灯节”为主题的嵌草广场,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滨河绿地空间。其次,节假日可在沿河慢行系统搭设赏灯廊道,围绕花灯历史、花灯文化等多种主题建立科普平台,开展现场亲子互动、户外花灯教育课堂等活动。

4.3.2 打造以盐业、漕运为主的文化品牌,构建滨水景观文化遗产长廊

在盐业码头遗址建设小清河盐业博物馆与遗址修复区,使游客进入博物馆,不仅可以参观盐业运转流程,还能体验盐业文化DIY项目[9]。选址规划“漕运”主题的微公园,并举办通商历史讲堂、开设漕运教育课程、分享清河故事等活动,提升居民及游客的参与度,共建共享城市公园,突出滨河绿地的文化功能,形成漕运文化遗产风景廊[9]。

4.3.3 科普展示泉水文化,凸显城市特色风貌

河流滨水文化的提升源于城市文化的塑造,在设计滨河节点空间时应注重体现泉城风貌,构建以泉群命名的系列景观游园,将泉水文化有效地传达给市民,高效发挥科普教育服务的效能,释放城市文化活力。同时,改造升级滨河小游园,如以“珍珠泉”为主题,建设珍珠游憩沙池、珍珠点阵林下广场等节点,增设珍珠泉互动展示牌与科普广播,加强居民的文化感知。此外,在小清河滨水景观文化主题丰富的区域,应对现有文化展示设施加强维护与管理,并明确区域主题主景表达,实现局部游园文化感知与整体河流风貌体验的和谐统一。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济南小清河水系及滨河空间发展演变的梳理,进行了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历史分析,总结了小清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滨河文化提升策略。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河岸绿化栽植、增设标识牌,更致力于在保护小清河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多样的滨河文化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强小清河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为传承与发扬滨河文化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l] 杨永峰,袁军,张晓云.我国流域湿地治理与规划研究:以济南小清河流域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4):18-23.

[2] 李彩红,葛颜祥.流域双向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估研究:以山东省小清河流域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12):85-90.

[3] 刘健.城市滨水空间复兴探究:以小清河涤心雅境节点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5):51-53.

[4] 赖新河.小清河城区段河道治理与景观规划设计[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9):49-50.

[5] 王雪.山东小清河与济南城市现代化发展浅析(1904—1937)[J].沧桑,2014(1):157-159.

[6]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5):635-640.

[7] 武力.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23-31,76.

[8] 汪洁琼,王敏,彭英,等.上海苏州河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的历史分析与滨水文化提升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11):153-155.

[9]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

作者简介:王睿(1997—),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河流生态系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