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消失的鲜卑,探究尘封的历史

2022-05-30 04:57王雪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逻辑特色历史

摘要:《鲜卑简史》是20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李振峰对鲜卑族的历史有多年研究,他以鲜卑族的历史发展为视角,勾画出鲜卑起源、发展、强盛、征战、消亡的历史画卷。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阐述其部落缘起、社会组织、制度变迁、民族迁徙、政权结构、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历史,为读者厘清这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具有结构合理、框架清晰,逻辑严谨、阐释新颖,史料翔实、史论结合,语言生动、引人入胜的特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难得的现代史学佳作。基于此,文章基于《鲜卑简史》脉络分析其特点,以吸引更多人阅读此书,推动鲜卑历史的研究。

关键词:《鲜卑简史》;历史;逻辑;特色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继匈奴之后,统治蒙古草原的是鲜卑,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听到鲜卑族的名字、事迹。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隋,夺取北周政权。北周灭亡后,鲜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不复存在。隋唐后,鲜卑已没有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那么鲜卑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和历史?鲜卑作为政治实体在当时有着怎样的地位?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鲜卑简史》这本书可带领读者走近神秘的鲜卑,以现代人的眼光探究尘封的历史。

《鲜卑简史》的作者李振峰是中国古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读古文通识》《澄明之镜:问道传习录》等作品。其所著的《鲜卑简史》一书共有六个部分,从鲜卑历史的开篇讲起,依次介绍了鲜卑早期的部落联盟、鲜卑三部(三大主要部族)、鲜卑别种(鲜卑三部以外,其余各部鲜卑称为支裔别种),以汇入盛唐结尾,并结合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清晰地梳理了鲜卑政权强盛时期的发展脉络。

鲜卑族起源于今内蒙古北端大兴安岭一带,属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单于打败,分为两部,一部退居乌桓山,一部迁至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自此成为乌桓与鲜卑。恰逢匈奴崛起,鲜卑被匈奴征服,成为其附属民族。

汉武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多次开战,遭受重创。匈奴衰弱后,鲜卑开始崛起,东汉中期已经逐渐取代匈奴,成为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建立王庭,带领鲜卑众部占据匈奴故土,一度攻至倭国。但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各部独立发展。而后,轲比能再次统一鲜卑,并加速发展壮大部落联盟。

三国时期,魏国察觉到鲜卑的威胁,刺杀了轲比能。轲比能死后,鲜卑部落联盟再次分裂。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三大鲜卑部族,他们主要进取的方向是中原。

西晋采取安抚政策,和鲜卑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纷纷建国,出现了北魏、南凉、西秦、南燕、前燕、后燕等国家。其中,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横扫群雄,结束十六国纷争,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在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主旋律下,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推出了“汉化改制”政策,促使鲜卑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后因为政治腐化、内乱不断,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氏篡权西魏,建立北周。后杨坚代周称帝建隋,北周灭亡,至此,鲜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不复存在。隋唐时期,鲜卑语已经失传,鲜卑族作为一个族群实体,彻底消融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

历史上的鲜卑是一个庞杂的部族,鲜卑人曾先后建立过11个政权。虽然今天的鲜卑族早已销声匿迹,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秦汉以来,在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方面,鲜卑民族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最为持久的,其在服饰、音乐、饮食、婚俗等方面对汉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陈寅恪[1]看来,中原文化與鲜卑文化的结合是文明理性与野蛮精悍的结合,孕育了生机勃勃的盛唐文化。通观《鲜卑简史》,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巧妙、框架清晰

全书开篇写道,“在正式开始鲜卑史的讲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展开一个巨大的时空框架,以期从渺茫的历史时空中寻找鲜卑族历史的坐标”[2]。该书开头不着急讲述鲜卑的历史起源,而是向读者展开时空框架,直接将其带入这一时空,增强了全书的趣味性。同时,在辽阔的疆域中找到“鲜卑发源地”这个点,以此展开论述,结构巧妙。

《鲜卑简史》以时间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纬,记述了鲜卑族自秦汉至唐朝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战斗历程,熔战史、军史、政史、民族史为一体,是一部关于鲜卑族、鲜卑政体的简明综合史。首章点明鲜卑历史的开端,分析了鲜卑族早期历史展开的地理空间——大兴安岭,以及鲜卑语源及其族群来源。第二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了鲜卑早期部落联盟、檀石槐部落联盟与轲比能部落联盟的兴衰。第三章展现了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后,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三大部族的发展轨迹。第四章写鲜卑别种(乞伏鲜卑、秃发鲜卑、吐谷浑鲜卑),更加详细地叙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最后一部分介绍了鲜卑族的余响。鲜卑文化汇入汉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尽显风流,塑造了元气充沛、生机勃勃的盛唐文化。此外,书中以魏晋南北朝的大事年表作为附录,方便读者考证。

如此安排,不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还展示了必须载入史册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鲜卑历史的整体把握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2 逻辑严谨、阐释新颖

作者李振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鲜卑的历史。其以递进式的论述方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逐步勾画出鲜卑族的历史画卷。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作者也阐述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到看法。可以说,《鲜卑简史》一书兼具很好的逻辑性与思想性。

例如,在论述嘎仙洞是否为鲜卑族祖庙这一问题时,作者先引用了《魏书》中的记载,探寻鲜卑发源地,再分析学者米文发现的大兴安岭嘎仙洞的石刻。然后对照两者,发现二者在文字和内容上大体相符。同时,列举了目前学术界对嘎仙洞是鲜卑族祖庙的四个疑点。紧接着证明,所谓的“疑点”都只是或然之辞,不能坐实。最后,进一步说明即使嘎仙洞不是鲜卑的祖庙,也不能否定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的论断。这一论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体现了文章严密的逻辑。

在汇入盛唐一章中,作者比较了陈寅恪的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的结合孕育了盛唐文化的论断及尼采的希腊文化的璀璨是“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融合结果的论断。巧妙地指出,“鲜卑文化的‘野蛮精悍之血对‘文化颓废之躯构成了挑战,以其非理性的野蛮精神补充了中原文化过于严整的理性布局,从而促进了盛唐文化的诞生”[2]。又如,作者在介绍鲜卑第一次部落大联盟的首领檀石槐时,讲到他传奇的诞生。作者认为“檀石槐奇异的诞生,一方面是鲜卑婚制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带有自神其事的意味”[2]。诸如此类新颖的阐释,不胜枚举,不但深入挖掘了鲜卑文化的内涵,明朗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3 史料翔实、史论结合

《鲜卑简史》一书以史实和大量数据说话,说服力强。所述观点比较客观,内容全面、系统且脉络清晰。书中不但多次援引了《魏书》《战国策》《汉书》《后汉书》《晋书》《北史》《周书》《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梁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而且参考了《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鲜卑起源、发展的考古学研究》《内蒙访古》《乌桓与鲜卑》《鲜卑部落联盟研究》等诸多现代学者对鲜卑历史的研究。这些翔实的史料和研究不仅使书中阐述的内容有据可依,也使未来的学者研习史料时更加便捷。

该书梳理鲜卑重大历史事件时,运用大量史实加以说明。例如,讲东汉时期鲜卑族人南下侵犯东汉边境,作者列举了公元97年至公元132年期间,鲜卑发动的15次劫掠。这些史实的归纳整理使读者对鲜卑族人侵犯东汉边境的事情有了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

此外,作者参考的资料不仅涉及历史,还涉及地理、文化等方面。例如,在介绍鲜卑族人的迁徙时,作者不仅从物质生产和物质供给的角度肯定了地理空间特点对鲜卑人口流动的推进,还阐述了气候因素对种族、人口迁徙的影响,进而指出,根据竺可桢的研究,从东汉初到三国六朝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寒潮期开始了,草原遭到破坏,平原不再适合耕种,迫于生存,鲜卑族人开始南迁。而且结合地图发现,他们迁徙后的地域临近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分界线——秦长城和燕赵长城就在南方的不远处。以史实和大量数据说话,不仅可以充实丰富内容,还增强了本书的说服力。

该书评论精当,就在于它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说明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比如,书中有一节讲“祭肜的奇谋”,作者先引用《后汉书·祭肜传》中对祭肜的描写,然后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解读。以史料为依据、以解说为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生动展现了祭肜笼络鲜卑,推动鲜卑彻底倒向东汉王朝的故事,即在祭肜的因势利导下,鲜卑人进攻匈奴、赤山乌桓。由此,鲜卑、匈奴、乌桓“三虏联合”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之后讲到的“转据匈奴故地”亦是如此。

汉明帝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却遭到匈奴单于当众侮辱。耿秉向汉明帝提出“以战去战”之策,此时的汉明帝已有志北伐,于是联合羌胡、乌桓、鲜卑,发兵四万余骑,联合进攻北匈奴。书中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后汉书·耿秉传》《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史料叙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包含敦煌昆仑塞之战、车师之战、稽落山之战、金微山之战等重要战役,同时还分析了几次战役的影响。作者指出,对匈奴的战争开拓了鲜卑人的生存空间,加速了鲜卑人的南迁。伴随着汉王朝在匈奴战争中的节节胜利,匈奴主体部分西迁,鲜卑代替匈奴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人口数量的增多、生存空间的扩大使鲜卑族的实力陡增,由此渐盛。

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广泛地援引史料,还注重史论结合,添加了自己的论述。这些论述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认知;既依托丰富的史料,又理性地分析概括;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又点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既有正面阐述,又有对错误观点的驳斥。作者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唯物史观反思鲜卑的历史,探索规律性的内容,总结经验教训,给人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4 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首先,就叙事风格而言,《鲜卑简史》一书从整体上看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这是很难得的。同时可以发现,作者叙述鲜卑历史时,谈笑风生、多有妙笔。例如,作者介绍嘎仙洞时写道:“嘎仙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的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50°38',东经120°36。海拔520米左右,这一带山势突兀,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松桦蔽日。嘎仙洞就在一道高达百米的陡峭的花岗岩峭壁之上,距地面约25米。洞口西南向,略呈三角形,高12米,底宽19米。”[2]短短几句话,准确细致地描写了嘎仙洞的位置、地理环境和形状。山势突兀、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松桦蔽日,四个成语的连用,生动而富有概括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其次,书中的设问、引用、比喻、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也屡见不鲜。比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是什么因素促使鲜卑民族‘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呢?我们以为,生存恐怕还是第一位的。由此,本来处于中原历史书写之外的鲜卑族,从原来居住的草原或平原浩浩荡荡迁徙而出,上演了一出中国版本的‘出埃及记,奔向理想当中的‘奶与流蜜之地”[2]。这一段先用一个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设问句不仅使句子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而且还突出强调了生存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引用翦伯赞[3]“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的说法,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地指代了鲜卑族的南向迁徙。把鲜卑族走出大兴安岭比作中国版的“出埃及记”,把南方肥沃的土地比作“奶与流蜜之地”。连用三个比喻,不仅使语言诙谐幽默,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还突出了迁徙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通读下来,就会发现全书语言生动流畅、言简意赅且逻辑性强。同时,书中多处配(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有图表,图文并茂,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给人以“专家学者读了不觉浅,老百姓读了不觉涩”之感。

5 结语

《鲜卑简史》一书用简洁精当的笔墨,将鲜卑民族及鲜卑政权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来,是一部框架清晰、逻辑严谨、史料翔实、点评精当、语言生动、言简意赅的史书。这本书不仅带领读者走近鲜卑,使陌生的民族、远逝的历史变得不再模糊、不再遥远,还为读者奉上了一部通俗性与学理性兼备的著作。《鲜卑简史》是鲜卑历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后期的鲜卑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上乘之作。期待《鲜卑简史》一书能够吸引更多关注鲜卑民族研究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2011:03.

[2] 李振峰.鮮卑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1:03-200.

[3] 翦伯赞.内蒙访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25.

作者简介:王雪(199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逻辑特色历史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新的逻辑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历史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