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评研一体化:走向主体发展的 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师研训

2022-05-30 05:43黄元虎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大思政

[摘要] 学、教、评、研四者割裂、相互脱节的现象一直存在。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师研训,创立了以主体发展为价值旨归、以活动体验为研训载体、以系统思维为规划方式、以“大思政”共同体为组织样态的“学教评研一体化”机制。研训模型包含5个要素——参训教师、指导者、活动内容、课程资源、活动策略,6个阶段——阐述目标、行动体验、展示互动、点评答疑、检验践行、反思提升。组织样态主要有思政教学、学科跨界、班主任育人、辅导员、家庭教育5个共同体,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研星级学校评价系统。

[关键词] 学教评研一体化;主体发展;活动体验;大思政

长期以来,学、教、评、研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受到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但实际操作中,四者割裂、相互脱节的现象一直存在,成为互不关联的“四张皮”。2022年新课标力图扭转这一沉疴,相关要求多次出现,如“评价与考试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成长、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1]。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师研训,敢为人先,持续探索,创立了“学教评研一体化”新型研训机制。

一、内涵阐释

一体化是指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本成果中的“学教评研一体化”,主要是指在“大思政”教学与研训活动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通过研训机制变革,使学、教、评、研四者更加密切地配合,形成目标一致、环节衔接、活动一体、作用互促的主体发展新格局,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1.以主体发展为价值旨归。哲学层面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人的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主体性作为现代人的特性,不只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而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规定性[2]。“发展”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本成果中的“主体发展”,是指将“学—教—评—研”活动中的师与生、生与生、研训者与参训教师看成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参与各方既充分尊重各自的主体性,又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從而不断前进的过程。只有培养主体发展的人,才能超越现实社会,改造社会,引领社会的发展[3]。促进主体发展,是我们始终秉持的价值旨归。

2.以活动体验为研训载体。只有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深度认同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的基本理念、实施策略、操作步骤,亲身体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收获的效果,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懂、善用。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与研训,开辟“学—教—评—研”一体化的绿色通道,坚持问题为导向、活动为主线,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就“教什么、怎么教”,评价就“评什么、怎么评”,让教师研训从“坐而论道”走向“活动体验”。

3.以系统思维为规划方式。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训机制变革必须考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从广阔的、整体的视角综合把握各要素的特性、功能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组织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研训时,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规划:一方面,要全面考虑系统内各要素、各项目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整体推进实施,包括系统设计研训目标、架构、路径、策略等,努力避免各活动环节不到位、不同步、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确保形成一体化效益。

4.以“大思政”共同体为组织样态。“大思政”教学的“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课程,以思政课程为关键课程,将思政教学落实到各门课程,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整体效应;二是大主体,集中父母、教师、公众人物、学生同伴等全员育人的主体合力;三是大过程,观照人的成长阶段,构建大、中、小等全过程育人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大领域,构建覆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全领域的育人体系[4]。因此,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研训,改变一般研训仅限于单一学科教师的组织方式,创新组织样态,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构建“大思政”共同体,实施全员研训,实现“四全育人”,彰显教育力量的整体性、教育路径的多元性、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和教育资源的互补性。

二、研训模型

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5]。他认为,有效学习从体验开始,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借鉴这一理论,结合“大思政”教学特点,我们建构的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师研训模型,主要包含5个要素和6个阶段。要素和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如图1)。

三、组织样态

(一)思政教学共同体:课堂沉浸,观摩评价

思政课教师是“大思政”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从横向看,由同一学段教师组成;从纵向看,由大、中、小跨学段教师组成。思政教学共同体走进课堂,沉浸课堂,展开观摩评价: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把握教学的得与失;体验,在课堂里设身处地进行现场设计;对话,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自由沟通[6]。如何引发教师的深度学习?思维变革才能带来行动变革,才能达成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沉浸课堂开展研训是思维碰撞的过程:鼓励挑战性思维,增强质疑意识;引导科学性思维,提升求真品质;启迪创造性思维,弘扬革新精神[7]。

(二)学科跨界共同体:学科融合,课程育人

学科跨界互联,实现教学内容、人力资源、教育技术等多方统整,有利于提升“大思政”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的课程角色行为在学科融合中不断改进,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如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执教《过新年》一课,组织学生开展“互赠新年贺卡”的活动。虽然德育很成功,但容易产生遗憾:大部分学生制作的贺卡比较粗糙,教师也不知怎样指导学生制作出精美的贺卡。无独有偶,美术老师执教《做贺卡》,虽然学生做得不错,但感觉是在教技术,学生“为做而做”,关注的只是做贺卡的步骤及包装,至于贺卡中蕴含的情意却极少关注。于是,两位老师两课连上,优势互补:将课题定为“新年的贺卡”。教师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思想性,引导学生思考:贺卡做给谁?为什么要做?写什么祝福语?等等。美术教学注重艺术性,指导学生贺卡做成什么形状、颜色怎么填涂等。这样的课产生了“1+1>2”的效应,让学科跨界共同体教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研讨中认为,教师对学生辅导机会多了,制作贺卡时间长了,作品质量也提高了,避免了学生带着半成品、带着遗憾下课的现象,学生还能充分地展示和欣赏作品。同时,在学习做贺卡的过程中,学生关爱他人、表达美好祝福的情感油然而生,溢于言表,思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田[8]。

(三)班主任育人共同体:机构支持,期刊引领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全国近500万班主任是“大思政”教学的实施主体。2014年,陈萍创立了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任首任主任委员,定期组织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活动。2017年,主编省级期刊《中小学班主任》,为教师确立“大思政”课程观提供学术支持。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培训要面向全体教师,突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班主任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堪此大任?陈萍在《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发表的《班主任核心素养内涵分析与框架建构》包括4个维度、8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9]。

(四)辅导员共同体:实践活动,参与反思

在我国,辅导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组织建设等工作。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等。辅导员共同体在实施“大思政”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扬州市非常重视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引导辅导员参与反思,提升素养:一是榜样引领,充分发挥徐国英、吴立宏等全国少先队工作专家的影响,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想素养;二是团队互助,全国徐国英工作室、全国吴立宏工作室、省杨广祥工作室、省刘岚工作室等名辅导员工作室联动发展,助推辅导员专业成长;三是项目拉动,各工作室、区县少工委牵头,积极申报思政课题,针对教学难点,集中攻关,提升辅导员工作质态;四是展示提升,定期组织少先队活动观摩与研讨,承办扬州教育讲坛,举办国家级、省级辅导员培训,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江苏省辅导员风采大赛,20多名优秀辅导员获得省金奖,涌现出8位全国优秀辅导员。

(五)家庭教育共同体:问诊把脉,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们的真情爱意之田,也是他们接受思政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和万事兴,美德值千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学校应满足家长需求,诊断问题,促进家校共育。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开展了幸福教育系列行动——“家在邗城:新父母成长行动计划”,强化家校共育机制,突出“六项行动”,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育人理念提升行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明确起始年级家长要接受不少于16课时的专题培训;家校共育促进行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协同作用,力争实现所有学校、幼儿园星级家长学校创建全覆盖;专业导师孵化行动,着力培育10名专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启动1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与认证,培育1000名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实现所有学校、幼儿园各级段均有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幸福家庭建设行动,注重家庭思政、礼仪等教育和亲子沟通,提倡亲子阅读,丰富幸福家庭日、家庭会议等形式,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建设幸福家庭;亲子研学实践行动,倡导家长带着孩子去城市书房、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和名川大山,一起幸福成长;卓越父母成长行动,引导家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孩子的学习榜样。

四、评价系统

走向主體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研训评价系统,强化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凸显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系统——扬州市校本教研星级学校评价系统。该系统包括四大模块(如图2)。

扬州市校本教研星级学校评价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如图3),每个二级指标分别评出A、B、C、D、E、F共5个层级。数据汇总后,依据达标情况分别评出星级,依次为一星、二星、三星和四星级。其中,对拟评为校本教研四星级的学校,除了网络平台评审,还要进行专家现场评审,内容包含听取校本教研特色汇报、观摩教研活动现场展示和校本教研专题答辩。

综上所述,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师研训,破解了学、教、评、研四者割裂、相互脱节的困境,让教师研训从“坐而论道”走向“活动体验”,实现了学、教、评、研一体化,从而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项目“价值立德的活动体验型小学‘大思政教学33年探索”主要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3]冯建军.主体教育研究40年: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的案例与经验[J].中国教育科学,2021(07).

[4]黄元虎,陈萍,李淑弘.“大思政”教育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2(02).

[5]汲虹.预设·演练·建库——中小学教师研修活动的新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1).

[6]陈萍.观察 体验 互动——一个教研员听课评课的故事[J].人民教育,2002(05).

[7]陈萍.变革思维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8]黄元虎.课程整合:追求“1+1>2”的效应——一群小学教师对教育智慧的追寻与分享[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6).

[9]陈萍.班主任核心素养内涵分析与框架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大思政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