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海姆立克急救法促进初中生物学教学

2022-05-30 06:08赵婕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5期
关键词:海姆异物生物学

我国每年有许多青少年因气道梗阻未被及时救治而窒息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气道梗阻现场急救最有效的方法,但中学生对这一急救方法知之甚少。如果能将相关内容编进初中生物教材,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达成,必将促进初中生群体乃至全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

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推广至今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国每年因气道梗阻窒息死亡的人数众多,但这种切实有效的急救方法却未广泛普及。初中生活泼好动,是气道梗阻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笔者呼吁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编进初中生物学教材,加强教师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利用多种资源和平台加强宣传,从而帮助初中生掌握实用的急救技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履行积极的社会责任。

一、海姆立克急救法:内涵与操作方法

(一)何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亨利·海姆立克教授于1974年发明了呼吸道异物梗阻的快速急救法,并作了“关于腹部冲击法解除气管异物”的首次报告。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急救方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广泛应用,从此拯救了无数患者,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如何操作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成人、婴儿、极度肥胖及怀孕后期人群操作方法略有差异。对成人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救护人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和脐上之间的腹部,再用另一只手按压住握拳的手,快速向上用力推压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患者自救时,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重复数次,直到异物排出。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亟待重视

(一)社会相关事件频发

2017年3月21日,上海长宁区一位四年级学生在午餐时发生意外,疑似异物进入气管窒息死亡;2019年1月3日,广西玉林一位6岁男孩因为吃花生被呛住,窒息死亡;2020年6月9日,河南许昌一位小学生在学校吃馒头时,因馒头噎住气管,窒息死亡..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3000名儿童因呼吸道异物梗阻引起窒息而死亡。目前气道梗阻现场急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方法,将会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

(二)中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缺乏

中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发生气管误呛的可能性较大,这就要求中学生能了解并熟练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然而一些学者对中学生对这一急救法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并不理想。赵雷等人对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和高新区的中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场合的认知正确率为58.3%,对双手向患者腹部发力的方向认知正确率为9.5%,对于海姆立克急救法相关问题都回答正确的仅占总人数的4.1%;刘冰等人作了吉林省中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有一定了解,但对运用场景与操作要点完全正确认知的学生仅占2.0%。可见,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急救意识,但缺乏系统的急救知识。因此,系统性普及中学生的急救技能刻不容缓。

三、海姆立克急救法:初中生物学教材的需求

(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它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命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学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社会责任”则要求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此外,《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为《课标》)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内容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课标》中提到,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包括模拟练习人工呼吸与止血包扎,模拟练习老年突发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并未提到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就目前学生个人生活及社会集体需求来看,了解并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至关重要,它既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又能促进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新的高度!

(二)知識理解的要求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使胸腔压力骤然升高,从而压迫双肺,驱使肺内残存的气流进入气管,将异物带出。学生不会对这一知识感到陌生,因为这与“呼吸运动”中“呼气运动”的原理非常相似,有的学生还参考书本做过模型,这使在课堂上介绍海姆立克急救法变得简单,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果能将两部分知识结合比较,更能大大加深课堂的深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呼吸系统及呼吸运动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概念。

此外,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介绍了咽喉处“会厌软骨”的作用:会厌软骨能够自动开闭,但吃饭时边说边笑,就可能使得会厌软骨活动失调,食物很容易掉进气管和鼻腔。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也有学生进一步思考后提问:如果食物真的卡在气管里咳不出来,人就会死吗?教材如果在此处加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相关介绍,就能很好地给予学生解答和提醒,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加强急救意识。

(三)技能掌握的要求

2008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应建立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部分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中阶段,学生应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在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必占有一席之地。学生的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大多来自课堂,生物课堂在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中任重而道远。而生物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又大多来自教材,如果能从教材入手,必定事半功倍。

(四)情感内化的要求

受教学体制改革的客观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重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创新,“三生教育”因此被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三生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即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生存教育,它們既是学校德育的重心,又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渗透的理念。一切的急救始于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信念以及对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期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救人与自救,就是在教会他们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简单,使用频繁,是学生情感内化的抓手。

四、海姆立克急救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教材指挥,理论先行

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编进初中生物教材,可以从运用场景、原理、针对不同人群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将此法与学科知识整合,配以插图辅助说明。这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教授了新的实用技能。教材的呈现必将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二)考核辅佐,根源促进

要想引起师生重视,考核是必然选择。好在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初中生物知识联系紧密,在题目中渗透此法并不是难事。学以致用,知识应用类型的题目本就应该大力推广,这才能避免学生把知识学“死”。急救方法的知识考查,即是对活学活用中“用”的恰当诠释。

(三)教师落实,实践为重

从一些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低于理论知识,这与课堂中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密不可分。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际操练,还可举办模拟演练大赛锻炼学生应急处理的能力,让海姆立克急救法真正成为学生切实可用的技能。

(四)多方合力,加强宣传

黑板报、宣传栏、校园俱乐部都可以成为宣传平台,手绘海报、现场讲演、情景剧都是有力的宣传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各类社会媒体合作,增强宣传的连续性和延展性,让这一造福人类的急救方法在全社会普及!

参考文献:

[1]潘子烁.海姆立克急救法[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20(4):22-23.

[2]赵霜,彭阳,普通中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7(41):24.

[3]刘冰,张秀敏,王昕晔,等.吉林省中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10

[4]蒋映德.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三生教育”的实践探索[A].2021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21:25-26.

作者简介:赵婕(199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一级,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生物教师。

猜你喜欢
海姆异物生物学
妈妈的“守护天使”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自制异物抓捕器与传统异物抓捕器在模拟人血管内异物抓取的试验对比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牛食道异物阻塞急救治疗方法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烧伤复合爆炸伤合并胸壁金属异物治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