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

2022-05-30 08:10李宝宁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5期
关键词:雕像初中生化学

李宝宁

随着生本理念在化学课堂上的实践应用与深度融合,教师应格外注意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以此催生初中生的探究热情、求知动机以及表现意识,为化学课堂提供充足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教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只有初中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有实际作用与实效价值。因此,教师应立足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积极探究化学教学中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的认知障碍

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会遇到很多认知障碍,制约着初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也直接弱化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动机。

(一)难以对微观世界展开主动想象

在化学教学中,教材内容都是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而化学反应都是初中生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微观世界变化,因而化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因此,初中生进行化学认知需要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衍生一定的主观想象与个体创造,能够在主观意识中形成个性化的主观创设,将教师的语言信息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动态信息图,借助动态信息图验证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然而,很多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仅仅停留在记笔记、背知识的消极认知状态中,不注意跟随教师的讲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因而导致效果很差,兴趣寡然。

(二)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主体实践

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还面临这样的认知问题,明明是已经烂熟于心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时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初中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由于教师开展的实验次数太少,初中生没有得到充足的技能操作训练,主体能力储备不够;二是由于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对,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联点,造成了理论知识的“虚空存在”。因此,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与生活性,没有为理论知识找到“生命之水”,从而在活学活用的时候无法提取有用信息。

(三)难以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度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在文本识读中思维难以活跃起来,因而无法在枯燥乏味的文本表述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积累量非常少。因此,初中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自然也无法向外展示较多的认知信息,导致表现机会较少,无法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与心理刺激,得不到强烈的满足感、荣誉感与成功感。这样,初中生就会进入精神低迷、情绪低沉、心理郁闷的消极状态中,自然无法释放强大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从而使初中生在化学课堂上无法实现深度学习与高效认知,甚至进入恶性循环中,在化学课堂上只是随声附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效果非常差。

二、学习兴趣是化学教学的金钥匙

化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枯燥性与深奥性,是一个不争的客观存在,然而,初中生旺盛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能够有效弱化教材内容的认知难度,切实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效果。可见,激发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就成为完善化学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的必选项,因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初中生一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拥有强烈的参与积极性、思维主动性与交流自觉性,自然能够释放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有效克服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深奥性,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学习兴趣是开启初中生认知状态、生命活力、能动作用以及化学教学的金钥匙。

三、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教师不仅要正视初中生在化学认知中遇到的学习障碍,还要善于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实现化学教学的优化发展。

(一)诠释微观世界,丰富主动想象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化学知識过于抽象深奥的缺点,尽可能多地为初中生提供直观认知的机会,借助初中生擅长的直观思维去开展化学认知,这样才会逐渐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教学提供生命活力与能动支持。因此,教师可以开展电化教学,利用以电子白板为代表的多媒体设备帮助初中生开启化学世界的“大门”,让初中生直观看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颗粒运动,使抽象复杂的微观变化更加直观,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生能够学习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过度使用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会对建筑物、雕像、植物等造成伤害。然而,初中生虽然知道了这些化学知识却半信半疑,终究无法实现“眼见为实”。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为初中生展示遭受酸雨破坏的雕像高清图片,让初中生亲眼看到酸雨慢慢腐蚀下的雕像变化。第一张图片里,雕像的表面非常光滑,但光泽度很高;第二张照片里,雕像的表面依旧光滑,光泽基本消失;第三张图片里,雕像的表面虽然平滑,却暗淡无光;第四张图片里,雕像的表面暗淡无光,放大图片中雕像表面开始凹凸不平;第五张图片中,雕像外表变化较小,在放大图片中大量颗粒丢失,毫无“平整”的外貌了;第六张图片里,雕像的表面已经变得凹凸不平,在放大图片中已经成为“豆腐渣”;第七张图片中,雕像的五官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非常丑陋;第八张图片,雕像五官尽毁。因此,初中生能够在一张张的图片中清晰地看到雕像的缓慢变化,因而明白有害气体对雕像以及其他建筑物的破坏。

(二)注重实验探究,优化主体实践

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经常会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劳而无功”是伤害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第一因素。因此,教师要多开展实验教学,给予初中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初中生慢慢将理论知识与主体实践联系起来,借助初中生在实践认知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表现机会,强化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已经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与荣誉意识,因而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意识与价值诉求,这些都是教师完善化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宝贵资源,是主体实践的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生能够探究到实验室中常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或氯酸钠制取氧气,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高锰酸钾。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教学,让初中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的装配、气密性检查、酒精灯点燃、试管预热、收集气体、移走集气瓶、导管移出水槽、熄灭酒精灯、仪器拆分、仪器清洗、仪器放置、垃圾处理等具体实践活动。当初中生亲手操作一遍实验过程以后,教材上的文本信息才会在初中生头脑中转变成为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动态展示图,因而能够对实验信息理解得更加透彻。可见,初中生的实验活动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二次感知与实践验证,因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初中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切身体验到来之不易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快感与新奇体验,自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动机,为化学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持。

(三)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深度学习

教师不仅要帮助初中生实现直观认知,还要促进初中生的深度学习与高效认知,只有初中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习兴趣才会得以激发和持续强化,使初中生拥有旺盛的认知热情与求知动机,使深度学习成为必然。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教学,利用体系完整、详略得当、直观简易的认知资源降低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初中生更容易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交流的快乐与成功的快乐,借此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动机,自然能够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为初中生展示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借助实验教学视频完成本节知识的理论探究,也能够为真正的实验操作积累详细的操作信息。在微课中,初中生能够在实验视频中一边看操作过程,一边收听实验讲解,以此进行最接近于实验教学的探究活动。而且,在视频开始阶段,每一个仪器上都被标上了具体的名称,如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活塞等,能够帮助初中生强化对实验器材的认识。因此,微课以二氧化碳制取为核心内容,通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解说等具体知识帮助初中生透彻把握该实验操作过程,以此实现初中生的深度学习与高效认知。

综上所述,学习兴趣是在化学课堂上点燃初中生认知热情、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的“火种”,因而教师要注意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科学激发与持续强化,并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付诸行动,直接优化初中生的认知状态、认知能力与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应立足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以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金钥匙,努力提升化学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实践性与高效性,以此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雕像初中生化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有奖问答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