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最好“迟出场”

2022-05-30 09:28周飞
阅读(中年级)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船头杨梅金色

周飞

介绍一个事物,写人尽皆知的内容当然比较容易,可是就连自己都会觉得很没意思;只有写新发现,你才会乐于表达,所写的内容才会让读者饶有兴趣。写新发现要把握好“火候”,让它晚一些出场,可能表达效果会更好。

一、先写好奇,后写惊奇

好奇心是新发现的原动力,能提出问题,是对事物有好奇心的表现。写新发现时,通常先提出自己的好奇,然后围绕疑问进一步观察事物,流露顿悟时的惊奇。请注意,如果脑海中产生的问题不止一个,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请看郭风《搭船的鸟》中的片段: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作者很想知道小鸟停在船头的目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继续观察,亲眼目睹小鸟捕鱼的精彩过程,终于知道小鸟站在船头是为了伺机捕鱼。一个“哦”字,充分流露出作者有新发现时的惊奇感。

二、先写现象,后写真相

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狗喜欢伸出舌头喘气,南方的树叶多数比北方的叶片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都有真相。写新发现,适宜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先写现象,后写真相,层层剥笋,最终水落石出。

苏联作家普里什文《金色的草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如果作者不留心观察,不深入思考,就不会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奥秘。作者先写草地变色的现象,让人迫不及待地读下文,找原因;接着写草地变色的真相,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还使内容显得有层次感。

三、先写误解,后写正解

认识事物的过程有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介绍正确认识之前,不妨先介绍曾经的错误认识,避免平铺直叙。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时,应把之前产生误解的原因交代清楚。

一起读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语段: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作者原先误以为只要杨梅熟透了,便只有甜味,没有酸味。此处交代了产生误解的原因,一是以前吃得不太多,二是熟透的杨梅实在太甜。作者分享的新发现,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既可信,又有新鲜感。

四、先写己知,后写未知

观察事物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有的能够解释,有的无法解释,只能依靠作者的主观猜测。一般情况下,能够确切解释的发现先写,无法确切解释的后写,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下面这段话选自捷克作家博·日哈《我家的小狗》:

它汪地叫一声,晃一晃脑袋,表示想要出去。

“现在还想干什么?”当我们走出院子时,我接着问它。

“王子”又汪地叫一声,朝铁路那边跑去。

“你该一次说完哪!”我一边埋怨,一边跟在它后面跑。我知道“王子”想去那儿干什么,它喜欢同火车赛跑。每次都是它输,可它从不在乎。每当有火车开过来,“王子”都以为能跑赢它。等到跑不动了,它便冲着远去的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

小狗第一次叫声的意思是“我想出去玩”,可以确定;第二次叫声的意思是“去和火车赛跑吧”,也能确定;第三次叫可能是说“好吧,你赢了,可以走了”,也可能是在骂火车,无法确定。读完这段文字,也许你和我一样在琢磨:小狗的第三次叫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猜你喜欢
船头杨梅金色
背起妈妈船头的纤
清欢杨梅酸
金色十月
杨梅
金色七夕节
金色的光
致湖面清洁工
腊月杨梅红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