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巧思 教学相长

2022-05-30 10:48丛天威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初中历史博物馆

丛天威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纵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横看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初中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下的普及性教育,对增加学生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其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知识除了源于历史教材外,博物馆也搭建了一个更为系统、立体、真实的平台。教师应把历史教学与博物馆资源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在感叹中华文明精彩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博物馆;社会资源

博物馆是以实体文物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来进行社会教育的机构,是人类终身学习的场所。博物馆具有传播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功能,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目前,全国共有4000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以上。

初中历史课程分别开设了两大通史,即七、八年级学习中国史,九年级学习世界史。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结合国内博物馆资源的课程大多集中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段。如何将初中历史教学与博物馆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是当下历史教师应当主动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的原因与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的原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人力资源。”

博物馆资源包括其所收藏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在此基础上二次加工得到的文件资料、数据图像等。在博物馆内众多的文物资源中,馆藏实体文物是博物馆内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拥有馆藏实体文物也是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最根本的特点。

从教学场所看,初中历史教学大多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内,而博物馆教学则是开放性的现场教学,这种身临其境能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历史。

从教学手段看,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采用教材、板书、课件、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每堂课对应教材的一个小节,而博物馆教学利用的是馆藏文物、影像资料、文字介绍等资料,且多以历史时空顺序进行布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时空观念。

从学习方式看,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当堂讲解、学生互助探讨、课堂提问解答、现场习题巩固等方式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时空条件所限制。博物馆则采用实地参观、互动问答、合作探究等立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场馆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的意义

博物馆内众多的文物资源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大量文物的直观呈现也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适当补充,是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完善。学生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中沉浸式体验、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考、小组探究实践,转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单纯讲授知识、学生被迫学习的模式,开始了以学定教的合作探究。学生在逐步掌握相应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

1.培养学生体悟历史时空观念

博物馆的陈设布置为学生体悟历史时空观念提供了必要条件,让学生能够回到历史时空中去,真实地感受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生活。如南京博物院中“民国风情展”以南京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展厅现场历史场景的复原来直观展现民国时期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学生置身其中,能够亲身体验场馆提供的具有现场感的历史时空背景。

2.培養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博物馆是史料实证最具代表意义的场所。如学生对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馆展示的《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的研读,可以明确“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座桥梁。

3.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博物馆设置相关展览的空间叙事手法与历史呈现方式,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成都博物馆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不同时期的内容。学生在这种具有朝代延续的历史叙事基础上,能够获得相应的历史理解,对历史事件以及相关人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4.培养学生形成唯物史观

博物馆的相关展览始终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首都博物馆的“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继承民族文化与革命传统方面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5.培养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博物馆是构建历史认同和传播历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如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的“复兴之路”展览时,学生能够通过展览中的五大主题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起反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光辉历程,这对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由于笔者近年来时常奔赴各地参观博物馆,总数达300多家,各类常设展与特展数量更是达到1000场以上。在参观欣赏的同时,笔者将博物馆内的文物资源与历史教材进行整合,目前已整理出与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相关的部分文物资料(见下页表1)。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的课堂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部优级一师一优课“《清明上河图》展现的都市风貌”教学之中,笔者尝试结合在故宫博物院参观“石渠宝笈特展”时亲身欣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经历,为学生准备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

学生凭借手中的复制品自主合作探究,在展开的画卷中探查社会角色、交通工具、行业种类等信息,继而归纳出北宋的城郊居民生活恬淡安逸,城镇中交通便捷、贸易繁荣、经济高度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对外高度开放等特点。同时,学生也可以从画面细微处敏锐地捕捉到其中暗含的深刻社会危机为随后的“靖康之变”埋下隐患。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合作探究的精神,同时帮助学生懂得客观评价、辩证思考。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有助于及时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笔者的历史课堂已经摆脱了课件的束缚,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时常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打破原有的课件设计,进而引发师生间的思维风暴,这种主动参与使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同时需要教师运用以往参观博物馆时所获取到的资料处理课堂中即时的生成性问题。

比如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中,当笔者讲到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时,为学生呈现了茂陵博物馆收藏的“西汉·马踏匈奴石刻”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感叹石刻中马的造型不够威武雄壮上,并提出“作为我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文物中的马精神抖擞,十分生动,与马踏匈奴石刻完全不同”的问题。

学生无意中的对比为我的教学开辟了另一个思路。于是,笔者立刻呈现了与“西汉·马踏匈奴石刻”同样以四足站立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代·铜安车”及非四足站立的西安博物院的“唐·三彩腾空马”的图片。学生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自己喜欢的文物中马的造型,笔者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西汉以前与东汉以后马的造像形式有极大的区别?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提出四条腿落地更稳定,还有学生提出腾空马更好看等不同观点。笔者继续点拨:看来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在提高,想象力也更丰富,更大胆了。那么是不是只需空想就行,想做就一定能做出来吗?学生最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进步、艺术文化水平提升等多个角度总结了原因,课堂上师生间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博物馆资源的课外探索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党和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的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鼓励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主动探究学习。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博物馆联系各个学科知识,创办历史、文学、艺术等主题展览;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大胆创新,与博物馆资源有机结合。

当代教育下的学生亟需提升历史学科能力,增加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学生日常学习的问题解决者、未来使命的责任担当者,我们责无旁贷。

综上,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它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太多值得教师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静.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以南京博物院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2]黄雪寅.“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基础业务的夯实与拓展[J].博物院,2017(6).

[3]王瑞昌.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学研究,2020(7).

[4]白杰.网络数字时代的博物馆——社会公共事件下的再思考[J].博物院,2020(2).

[5]陈慰.博物馆教育资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博物院,2018(6).

[6]李晓黎.初中历史教学中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长沙地区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初中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析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山区经济开发如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分析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