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阿马岛战争看两栖作战装备保障

2022-05-30 12:24庄晴悦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马岛战场战争

庄晴悦

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结束后首次海陆空联合作战的现代化战争,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虽然英阿马岛战争规模不算非常宏大,但距今仍是时间最近的现代化联合海战,参战装备多样、海空作战样式齐全,并且涉及海陆空电多维空间的对抗,双方投入了核潜艇、航母、新型驱逐舰、直升机、精确制导导弹等当时堪称绝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其次英阿马岛参战双方的一线兵力态势各具优势,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战场实力不存在“非对称”的情况,整个战争过程充满曲折和悬念,人们站在英军和阿军的角度均能分析出许多实战经验,不像由美军、北约主导的南联盟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结果无悬念。

虽然英阿马岛战争距今已有四十年,但是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以现在的军事力量及战法思维研究这场战争,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1英阿马岛战争概况

英阿马岛海战宣告着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导弹已经替代舰炮成为海军的主要武器,一个标志着以高科技武器为主角的精确打击现代化战争宣告诞生,从而开创了战争的新纪元。英阿马岛战争全程历时74天,整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1战争准备阶段

1982年4月2日至4月30日,是整个英阿马岛战争的战争准备阶段。此阶段对英军来说是应急作战准备阶段,英军在阿军突袭马岛后,进行紧急的战争动员,组建联合特混舰队,调配各类军需物资,协调盟友支援保障,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准备战场和创造条件。阿军在前期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和对战争趋势研判失误的情况下,紧急增强了马岛的守备力量,强化了抗登陆作战准备。

1.2封锁与反封锁阶段

1982年5月1日至5月20日,是整个战争的中间阶段,双方为争取有利态势进行激烈对抗,是决定两栖作战双方总体态势的重要阶段。

英军以航母舰载机、驱逐舰编队、核潜艇等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力量,构筑了对马岛海域的三重海空封锁圈,并灵活结合特种作战力量,不断消耗阿方海空有生作战力量,削弱其守岛部队作战能力。阿军的海上作战力量实力不如英军,但其航空兵数量占优势,并且阿军的飞机性能也足以与英军抗衡,于是阿军的航空兵发动了高频次攻击,一度取得了有利战果,但由于其地面部队没有及时配合,最终没有获得战场主控权。

1.3登陆与抗登陆阶段

1982年5月21日至6月14日,是整个战争最终决定战争结局的阶段,也是最终决定马岛归属的关键阶段。英军在尚未完全获取马岛战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形下,在马岛北端圣卡洛斯港成功登陆,获取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彻底扭转和控制了战场形势,占领了马岛。阿军首先错判英军登陆地点,防守兵力布置不得当,火力打击目标有误,在英军抢滩登陆后,虽然阿军的航空兵表现出色,但是地面部队没有及时配合,最终丧失了战场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阿军部队选择投降。

2英阿马岛战争反映出的两栖作战装备保障面临困难

英阿马岛战争除了贡献了全过程的现代化战争实践经验,还让学者专家看到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两栖作战装备保障面临的诸多困难,其面临的装备保障工作难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2.1远离本土,装备保障物资难补给

虽然英国是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方,但对英国来讲这场战争来的十分突然,马岛距离英国本土较远,而且附近没有英军的军事基地可予以支援,装备运输完全依靠漫长的补给线,运输过程中任何一个链条出现问题,那么造成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由此可见,两栖作战较为显著的困难就有远离陆地,往往面临海上航渡时间长,中转环节多等困难,需要辗转在多个战场空间实施保障。

2.2多方联动,装备保障指挥难协同

多兵种联合作战必然给装备保障带来一定挑战,两栖作战装备保障必须配合所有参战兵种的作战任务,需要同时组织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等多域战场的后装保障,装备保障将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等诸多挑战。并且两栖作战往往区分多个阶段,采用的作战方式也不同,则指挥关系不同,装备保障指挥关系也随之变更,装备保障需求也随之改变,加之后装保障的多元性和临时性,致使后装保障组织指挥协同更加复杂。

2.3环境透明,装备保障力量易遭打击破坏

无论是哪种作战样式,装备保障对战争胜负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装备保障链必为敌军重点打击的目标。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横跨一万多公里的大西洋抵达马岛作战,出乎阿军意料,阿军有所轻敌,加之当时阿军的侦查手段远不如现在先进,英军水面作战力量尚且遭到阿军多次成功打击破坏。现代战争科技不断进步,海面战场越来越趋于透明化。敌军为达到阻碍乃至破坏我军装备保障行动,必将对我军装载、航渡及上陆的全过程实施打击,敌我双方体系对抗、精打要害贯穿全程,对我军装备保障力量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

3英阿马岛战争对两栖作战装备保障的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以阿根廷抢占马尔维纳斯群島拉开序幕,对英军来说十分突然,但英国政府审时度势,在深入权衡此战对国家战略利益的影响后,通过周密细致的战略部署和坚决果断的行动,克服了作战距离远、保障补给难、敌防御部署周密等一系列困难,取得了胜利。本文总结了英军的胜利经验和阿军部分失败的经验,认为英阿马岛战争对装备保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3.1要保持装备保障战备水平

阿根廷突袭马岛,英国被迫仓促应战。实际上,英国军舰从本土出发之际,最高决策者还没能拿出一个足以致胜的战略方针来。但英军战备水平一直比较高,在其舰队航渡到达马岛海域的两个星期时间里,针对马岛的作战条件拟订了先夺取距马岛 716 海里的南乔治亚岛,然后从海空封锁马岛继而登陆的战略方针。英军的舰队航渡过程中让部队进行了特别有针对性的训练,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也进行了机降登陆演习,在训练的同时,英军也针对性地提高了其装备保障能力。反观阿根廷方面,出其不意地攻占马岛后,犯了轻敌的错误,总统加尔铁里甚至以为英军取胜的希望在“百分之一以下”。因此,在英国宣战后,阿根廷尽管向马岛增派了 6000人的部队,可是他们却没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寒岛屿作战训练,英军则经常在北欧进行类似的训练,在靠近南极的马岛驻守却没有配备防寒装具,装备保障工作出现重大失误,以至后来不少人因严重冻伤而不战而败。由此可见,英军的胜利离不开平时过硬的装备保障能力,只有自身装备保障能力过硬,保证其部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3.2要因时因势组织精确保障

英军如此远距离大规模作战,装备保障工作却井然有序,各项装备保障工作都能准点完成,且在组织、部署、调配上都是有条不紊。作战伊始英军作战指挥机构就预计战争时间大概持续两个月,实际上战争持续了74天,同时还预计了登陆及地面作战将持续一个月,实际持续了24天,可以说预计的时间相当准确了。同时还根据装备正常损耗标准的四分之一作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战场虽距英国本土8000海里之外,却极少出现装备物资供应缺乏的现象。战争中舰艇飞机出勤率极高。每架海鹞战机每天平均出动大概6次,每次任务大多持续90分钟,出动率始终在80%以上。这除了说明英军作战能力强,更说明其战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做得到位,装备保障时效高。同时,英军将作战行动和装备保障行动进行高度融合,装备保障力量坚持靠前部署、靠前保障的原则,在登陆后快速建立滩头补给基地,并且集结重兵予以巩固,而且还专门调派一名准将进行装备及物资调度。夺取登陆场并上岸后,英军没有一味地简单推进,而是首先建立登陆保障基地,把握契机,建用并举,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拓展其马岛登陆基地保障和作战功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上加铺了铝合金跑道,使其具备了鹞式战机的作战使用能力,摆脱对航母及相关辅助船只的依赖,减轻了海上编队压力。随着战争推移,为做好装备保障工作,英军还在达尔文港、菲次罗伊、迪而港建立了补给站和直升机加油点,为后续作战行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由此可见,英军的装备保障不但注重时效,而且十分细致,作战全过程不断根据当时的作战形势进行装备保障。

3.3要关注装备联战联保联防

英阿马岛战争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但英军和阿军当时已经运用多兵种进行联合作战。信息化作战时代,两栖登陆作战是基于体系支撑下的联合作战行动,战斗中参战力量多元、战场空间多变、战斗样式多样、力量运用多维,且两栖登陆行动往往将在敌严密信息、火力和兵力打擊下进行,行动协同组织困难,装备保障行动易遭破坏。想要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必须周密计划,统一指挥。两栖作战装备保障行动能否协调一致的采取行动对作战行动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两栖作战参战装备多样,涉及专业众多,技术保障复杂,不同的装备武器有着不同的保障需求。登陆部队战前应加强作战装备保障行动的筹划、制定、协同,同时在组织装备保障行动时,坚持从最困难的情况预想,利用一切手段方法,确保作战装备保障协同行动顺利高效实施。

(作者单位 :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猜你喜欢
马岛战场战争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战争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