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

2022-05-30 10:48褚亚男
学理论·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模式重要意义

褚亚男

摘 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即以人民为中心,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树立文化自信,采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描绘了人类发展的新愿景,即寻求各国同舟共济,追求世界和平发展,谋求全球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愿景。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意义;新模式;新道路;新愿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1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从国家层面宣示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重大转变,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愿景的美好样式。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探索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树立文化自信,采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探索新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人民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真正的主人。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承认人民在创造历史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及愿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表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些均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也满足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内在要求。该形态是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标的发展形态,新时代,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其发展的归宿,力求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要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这在国家层面肯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此外,我国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现实路径。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探索

在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过程民主:“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些为我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基本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在性质上与西方的自由民主有着本质区别,之所以能作为一种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民主作为自身奋斗的动力,将其写在中华大地上,持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修订的相关法律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纳入其中,这在法理层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落实真實民主要采用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三全”方法,这为其提供了一种效率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等各环节形成一个闭环,以此为基础实现最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着对民主政治的新认识,为中国式民主新形态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做出了中国贡献。

(三)文化自信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的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了伟大的旗帜,注入了深刻的灵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其二,人民的主体性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与原则。文化应从群众中来,最终也应到群众中去,人民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其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省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中文化自觉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自省提供了思想动力。在保持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的研究,而且将理论付诸了实践。一是不断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认同与信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二是提供文化凝聚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铸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自信。在这过程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三是以创新为驱动,注重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在文化工作中懂得守正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时代文化有机结合,建立了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能够加强文化交流,在交流中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文化自信要求文化发展与进步,这需要将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手段。文明交流互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国家与国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磅礴智慧,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对既往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新判断,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新表现。共建是指新时代治理主体的“共建”。一方面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尝试将社会组织与党政机关进行业务整合;另一方面,在公共事务治理上,采取信息公示等形式让个体及社会组织有效融入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社会治理决策、组织、监督的公开。共治是指新时代治理方式的“共治”。治理主体的共建就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要共治。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治理模式,由之前的参与式治理向合作型治理转化,实现治理的多中心、扁平式发展。共享是指新时代治理成果的“共享”。治理主体的“共建”、治理方式的“共治”决定了治理成果的“共享”,以此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共享”型社会的治理是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自制体系为基础,形成国家自上而下与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是强调社会内部平等精神及信任合作的有效机制,是能够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有效机制,是能够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社会治理方面发展进步的有效机制。

(五)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扬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绿色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当旧的文明制度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时,人类就会确立新的文明发展理念和方略,所以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又发展到“生态文明”,目前发展的“绿色生态文明”是属于高级的文明形态。要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一,价值观念的转变。要实现以人为核心到以人、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转变。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都是主体,都有价值,都具主动性,要达到人性与生态性的全面统一。其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生产方式要实现从非循环的生产向绿色循环经济的转变,生活方式要实现从追求物质、过度消费向追求简朴、舒适、简约的“绿色生活”转变,争取建设一个遵循自然规律、考虑资源环境承受力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三,从我做起、全民参与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性活动,亦是全球性活动,需要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参与。我们应该抱着对自己及他人负责的态度,同我们的同胞一起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但是当遇到全球变暖等全球环境问题时,我们也应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出力,保护人类共有的生活家园。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新世界秩序带来了新价值元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其一,注重人口素质与人口规模相结合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率达80%;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教育投入,人口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文盲率降至2.67%。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了人才基础。其二,促使人口规模与民生保障相协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改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化解了大规模人口的民生保障难题。其三,有效提高城镇化率。截至202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人口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我国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并最终迈入现代化强国行列。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方面,富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达7.7亿人,在之后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终于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味地贫穷。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党先后采取了区域性扶贫、大规模开发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相关政策,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同步的富裕,而是普遍的、相对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裕;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仅仅停留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富裕,而是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实行大力鼓励富人做公益回报社会的第三次分配的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求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夯实。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類文明新形态要求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波折的现代化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断裂的现代化道路及改革开放前中国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协调性和全面性。从核心内容看,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首先要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因为经济是基础;但现代化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精神支撑,因而将二者相结合,使其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看,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长期探索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提,这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均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前进方向。只有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走的将二者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先进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但是,没有自然界的劳动要素,生产力就会成为“无米之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走现代化新道路必须重点应对的重大问题,是有关国家现代化道路成败的关键问题。人与自然关系达到最高契合的状态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走的现代化道路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它是“十三五”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三升三降”。在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具备了与环境相关的先进的理念、完善的制度与发达的技术,统筹考量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踏实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基石。

(五)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西方走的凭借战争和武力、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霸道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走的是不称霸、不结盟、不掠夺的现代化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民族解放及殖民地独立,努力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主要一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世界公平正义。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共建“一带一路”,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世界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全新道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新道路,取得了诸多成就,是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一种新型文明。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愿景

(一)寻求各国同舟共济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重要国际体现是寻求各国同舟共济。经济方面,在多边机制推动下,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力同心。只有各国携起手来,承担各自应有的责任,共走合作之路,才能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质量保障。国际安全方面,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望是国泰民安,要坚持共同、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各国要同舟共济,不能独善其身。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凝聚合力,书写国际反恐合作新篇章;促使联合国的机构和地区的部分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保证动态平衡,使大国之间保持和平、稳定、可合作的关系,从而共同维护国际安全。疫情防控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情况下,各国俨然成为一个共同体。面对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各国需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在抗疫过程中的关键领导作用,促进各国更好地加强信息沟通、协调相关政策、配合防疫行动。同时,各国应认识到疫情正危及全人类的生命安全,要主动承担疫情防控责任,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呼吁各国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共同促进各国向好趋近。

(二)追求世界和平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重要国际体现是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诸如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交织、南北矛盾突出、世界文明多样性受威胁、全球核竞赛加剧等影响世界安定的不确定因素一直存在,但是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仍具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整体趋向缓和的国际局势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起到了正向作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不断增加、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机制不断活跃,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世界各国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各文明之间交往越扩大,交流越密切,文明多样性越被尊重,社会才能越进步前行,世界才能越和平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世界和平发展,期待世界各国共同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三)谋求全球合作共赢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重要国际体现是谋求全球合作共赢。在谋求全球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合作为手段,以共赢为目标。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共同利益。通过进一步拉动区域贸易投资增长、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维护全球合作开放大局来为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在政治上,坚持共赢原则。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共赢原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的友好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文化发展上,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文化上坚持兼收并蓄、合作共赢就是要做到即使社会意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解决国际问题上,坚持采取合作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诸如全球变暖、能源安全、新型传染病等挑战亟须解决。各国应采取合作而非对抗、对话而非对立的方式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维护共同利益。人类文明新形态期望全球能够合作共赢,共同发力解决问题,从而造福全人类。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重要国际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世界理想与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尊重经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但不被其绑架,坚持共享全球资本赢利果实,推动全球资本生态化发展,助力经济全球化良性运行。各国应构建利益共同体、主张责任共同体、落实行动共同体,切实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政治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坚守的政治方案,是各国和平共处最有利的政治方案,是造福人类最友善的政治方案。坚持在尊重国家独立与个性的基础上谋求合作,鼓励各国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构建要以多样、平等、包容、合作为标准。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传承本土文化;尊重各国文化、理性对待文化竞争;增进文化包容互鉴,促进文化共生共融;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合作。各国应团结合作,合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球能够联手防控大型传染病,应对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共同研发、共同攻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世界文明精彩對话,推动人类命运走向美好未来。

(五)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重要国际体现是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价值追求的坐标,可以包容不同种族和阶级的独特性,使每个共同体都能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复杂局势和世界疫情交织的国际背景下,人类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类生存现实的崇高价值观。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要使各国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坚持开放,坚持合作,从而增加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要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要求跨越民族、国家、地区、种族、阶级等差异进行交往,求同存异。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途命运而来,向着人类的美好向往而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新模式重要意义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