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

2022-05-30 13:38张剑峰
家长·中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应中华历史

张剑峰

目前,文化软实力愈发凸显,并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西方文化对本土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初中生的辨识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极有可能遭受不良思想的干扰。为此,应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由本民族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收其中精华,深化思想道德建设。而历史这门人文性学科,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在优秀文化宣扬方面得天独厚。中华文化和历史课堂的整合在价值观树立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据此展开探讨。

一、中华优秀文化概述

(一)内涵

中华优秀文化经由历史沉淀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包含礼仪体制、价值观、道德修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内容。简而言之,我国地大物博,不同民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然而,经由历史积淀,多个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国家也指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其传承关乎着核心价值观的推进。但具体何谓中华优秀文化,具体传承哪些文化?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近些年,我国优秀文化在人民的心理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此种民族情结关联着民族的各个方面。即便今天,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在支配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传承与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发展史,从古至今,已经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精彩绚烂,百家争鸣,国家也在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和社会学价值,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不限于文字和书法等基本形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将其引入生活中,学习有价值的内容。具体而言,传统节日、古文诗词、民俗活动、历法国画等均是文化的基本组成内容。

(三)渗透的意义

1.增强学生素质的基本需求

文化传承如同民族瑰宝,近几年,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也大大优化了历史教学,从以往单一历史事件的讲解变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此转变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社会的前进发展,让初中生能通过网络查阅和获得不同的信息,既能学习正能量,也会遭受负能量的干扰,而这和文化教育渗透紧密相连。为此,历史教学应全面融合优秀文化,以此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

2.文化传承的重要条件

初中在历史知识中的积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历史教材还包含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蕴藏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中学生作为时代继承人,应肩负文化传承的重担。为此,历史教学应和优秀文化有效整合。

3.形成科学社会观的关键

忠孝礼仪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只有逐代传承优秀文化,宣扬民族团结,主张人心凝聚,方能让民族得到长远的发展,并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核心价值观,在传承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还为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标准,指引学生诚实守信、明辨是非,将其培养成积极进步的公民,推动时代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现状

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在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至关重要,它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在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中,应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借此深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认知,明确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学会利用上述理念和規范来分辨是非,发挥出应有的引导性作用。对于文化和教育,他们之间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同时,某些文化学者还指出应试教育体系下开展系统的、全面性的文化传承,还容易引发封闭性的问题。他们指出,传承方式较为封闭,缺少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然而,我们应明确,身处互联网时代,只要一根网线便能实现和外界的联系,知识的传播冲破了文字与图片的束缚,但当代学生极具好奇心与想象力。为此,广大教师应融入学生的生活,将优秀文化有效宣扬下去,通过学生的语言及形式,逐步开展。现在优秀文化渗透主要存在下述问题:其一,教师的思想较为保守,实际教学过程缺少在文化渗透方面的关注度,缺少思想认识,便无法高效解决问题。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需经由历史认知来达成,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人,使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二,历史教育立场不端正。旨在通过历史内容的学习形成相关认知,以史为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主动探究和评析,明确历史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方可形成思辨能力和主人翁意识。但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过去,而非现实。其三,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方法不合理,继而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拉大了学生和优秀文化之间的距离。另外,也应避免历史课程和教学成人化的问题。广大教师应认识到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平时多思考如何利用历史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观,增强学生的何种能力,培养学生的何种思维。

三、历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优化教学模式

以往的历史教学活动所用模式较为固化,主要是让学生先阅读内容,然后教师加以介绍,整节教学便完成了。然而,此种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的效果也不理想。在历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文化,要求广大教师找准切入点,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依托《十二生肖》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切入,首先,与学生共同探究作品的剧情,在片头人们对十二生肖铜首持有何种态度,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态度是否出现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原因又是什么。然后,进行内容学习,让学生掌握真实的历史。这样,经由影视作品引出本节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能深化内容了解,经由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研究,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基于传统文化达成学习目标。另外,也应调整原有单一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实现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具体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猜灯谜的活动,这是春秋战国的主要娱乐形式,灯谜包含不同内容,充满趣味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并能将历史课程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二)全面挖掘,找到精华

历史教师应深化在教材方面的探究,经由具体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再组织小组进行探究,学会历史知识的同时吸收相关养分,提升道德品质。以“文字演变”内容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探究“马”字的具体演变路径,从甲骨文至大篆体,经由思考发现经由线条代替圆形团块,减少了象形难度,彰显了人类的智慧。依托历史课堂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宣传品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推动学生的成长,大大提升了思想认知和文化认知。例如,可为学生讲述端午节、春节等来源,并调查学生对洋节的热衷度。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掌握人情动态,丰富学生的阅历,增进学生的见识。

(三)依托优秀文化,开展实践

教学资源即课程资源,指代具有教育意义并能够应用到学校课程中。所有可促进学生成长,并能采纳与应用的素材,均可列入教学资源。学校与广大教师应巧妙挖掘网上的资源,通过线上历史资料和数据库等,自制教学软件,采用云端教学,让学生深入认识历史,实现资源共享。围绕中华优秀文化宣扬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填补历史教学的空白。毋庸置疑,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精心挑选主题,保证内容贴近生活。无论教师还是学校,均可组织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书法大赛活动,全面探索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慧。放眼全球,汉字是当前使用时间最久远的,还是上古传下来的。汉字的发展既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效地开展书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汉字书写重点,掌握汉字的内涵,而且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汉字的美,最终将优秀文化传承和学生素养提升整合到一起。

(四)采用不同的形式,建设特色系列课程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教师教学与评价的优化,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历史课堂渗透中华優秀文化,可经由不同的活动形式来达成,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其各种能力均有所提升,深化情感体验。

(五)赏析文化作品,与时俱进

历史教材中收录的绘画、雕塑和瓷器等均是优秀的文化,上述器物具有丰富内涵,其品鉴价值较高。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赏析,具体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以宋朝商业发展内容为例,可引入《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文化内涵。另外,因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某些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大流渐渐淹没,学生无法理解和吸收,传承面临阻碍。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应把相关理论和实际相互整合,逐步优化教学内容,保证与时俱进。以“百家争鸣”内容为例,教师可依托核心价值观加以阐释,可带领学生搜寻和儒家、法家等相关的内容,把传统和现代进行整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

(六)重视品评分析,增强教师素养

无论是文化还是图案,均是文化的关键载体,经由上述载体,人们可对古人生活和社会场景形成深入的认知,古人留下的文字作品等均展现出人性的思想,也有很大一部分古人经由艺术作品表现内心观点。初中历史教材也收录了艺术作品和书法等,上述均彰显出民族的繁荣。教师应仔细剖析上述作品,结合传统文化,优化历史课堂,并深化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多样深远,无法完全表现在教材中,为此,教师应合理拓展,把课外资料适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切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广大教师为进一步达成文化和教育之间的融合,应及时挖掘文化精华,养成优良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落实下去。而教师自身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

四、结语

综合来说,历史学科在培养青少年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明确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全面优化传统文化教育,适当调整教学理念,重视家国情怀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把历史课堂和中华文化紧密整合,让青少年全面发展优秀文化。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中华历史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