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域下会徽的意义建构研究

2022-05-30 18:45张铮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视觉语法会徽

摘要:信息时代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还带来了解读话语、分析话语的新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话语的呈现不再囿于文字,而是越来越多地和图像、颜色共同构建话语意义。文章基于在系统功能语法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模态分析理论框架,解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的意义建构,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从多模态的视角来理解会徽的重要内涵,展现文字与图像“合力”产生的话语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视觉语法;会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不再只关注传统、单一的文字模态的解读,而是更加强调对文字和图像、声音等的共现和互动。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新兴的话语活动研究途径,它试图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扩展到对图像、动作、手势、音乐等资源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文本深层次的意义[1]。

会徽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符号,相较于其他社会符号,具有内容更加集中、艺术表现力更强[2]、远视效果显著等推广文体的典型特征,以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凸显出鲜明独特的艺术性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彰显出设计者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

本文利用克雷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分析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的多模态符号意义,探讨会徽作为某大会活动的代表性图案,如何展现独特的艺术特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扩大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帮助读者从多模态的视角理解会徽的重要内涵,展现文字与图像“合力”产生的话语意义。

1 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一种路径

克雷斯和范·勒文于1996年构建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框架,并在后续的研究中(2006)对他们构建的视觉语法框架进行了解释。他们无意在视觉领域分离句法、语义和语用学,也非把目的集中于寻找句子、从句等类似物,而是把视觉信息的传达看作独立的系统[3]。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列出了简化后的视觉语法体系的中文框架(见图1)。

视觉语法的提出以韩礼德的语言观为基础,吸收了韩礼德所提出的语言具有符号性和意义潜势的思想,并把表达意义的符号范围扩展到关注图像、色彩等视觉领域,以期提高交流所需的视觉素养,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2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以“人文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中国第二次承办的世界遗产大会,由福建省福州市承办。2021年5月17日,大会会徽发布。本届大会会徽图案如同一幅传统的中国画,运用福建古厝优美线条,以中国独特的篆体“福”字向世界传递独特的“福”文化(见图2)。本文以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为个案,从视觉符号方面探析会徽这一特殊社會符号传递给读者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2.1 会徽再现意义的解读

再现意义分为叙述再现和概念再现。叙述再现又可以被细分为动作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等[4]。从构成模态上说,由于本次大会的会徽没有动作者出现,所以本文主要关注由分析、分类和象征过程构成的概念再现意义。

分类过程中的参与者可以被分为从属者和被从属者[4]。会徽整体以中国传统建筑窗棂形状占据图像的主要部分,可被视为被从属者。而其他的元素,如代表福建古厝的优美线条、勾勒的祥云,可被视为从属者。但从加入会徽的文字符号来看,视觉符号部分和文字符号部分之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以相对平衡均匀的比例分布在版面上,共同构成会徽整体。

分析过程讨论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以福建古厝为主体的会徽构成了分析的对象。窗棂和祥云、代表古厝的马鞍墙等成分可以视为“整体—部分”关系的体现。

象征过程研究“参与者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3]。窗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常见元素,往往构造考究,其上雕刻的花纹种类繁多,透过窗子看到的景致好似经过窗棂的修饰,成为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将窗棂作为整体,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更凸显了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积极交流、以“窗”为介的大会精神核心。马鞍墙(即窗棂主体的下半部分)是流行于福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呈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故称马鞍墙(见图3、图4)。马鞍墙的翘角处以及灰雕上常见的各类灵兽形象和纹样,象征着人民对吉祥如意的向往。

2.2 会徽互动意义的解读

互动意义讨论图像中两类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再现参与者(图像中所描绘的人和事)和互动参与者(通过图像相互交流的人、图像作者以及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5],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四个要素。

接触是一种想象中的关系,是依赖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通过目光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5]。图像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有生命的物体可与图像观看者构成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分别具有提供和索取功能。而无生命的物体则只能与观看者构成间接接触,且只具有索取功能。会徽图像中的形象都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与观看者构成间接接触。窗棂这一图像吸引着世界人民的关注,仿佛在邀请各国来宾积极参与到本次大会的交流中来,共同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

社会距离关注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展现,“当我们帮一个陌生人拍照时,很少给她/他照一个头部的大特写,而更多是给她一个‘社会的远距离”[6]。会徽整体的取景框架较小,图像和观看者之间体现了社会近距离的关系,从而拉近会徽与读者的关系,使会徽的精神含义得以更直接、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水平的(包括直视和斜视)或者垂直的(包括仰视、俯视、平视)视角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图像观看者对参与者的态度。会徽图像整体端正地落于纸上,平视视角的设计引导着图像观看者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解读图像内容。从国家交流的层面而言,平视视角也传递着中方愿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构建平等交流关系的友好信号。

情态意义旨在强调图像世界反映现实的真实程度[4],关于色彩使用技巧的探讨也属于情态意义的一部分。此会徽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两者都属于高饱和度的颜色(饱和度,即色彩的纯度。纯度越高,表现越鲜明;纯度越低,表现越暗淡)。所采用的蓝色较为接近中蓝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大气和稳重;红色则采用较为艳丽的鲜红色,代表热情和奔放,具有高情态值。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图腾,象征着生机、繁盛、希望等,更融合了中国人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因而赋予了会徽图像更加强烈的冲击力。“福”和“中国”均使用了红色,点出本次大会的主办地福州,展示出举办国——中国的红色基因,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性盛会的强烈愿望。

2.3 会徽构图意义的解读

构图意义的解读,主要研究图像是如何整合其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3]。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是实现构图意义的三大相互关联的资源。

信息值关注图像中各个元素的定位。根据克雷斯和范·勒文的理论,如果某些元素被放置于上方,其他元素被放置于下方,则置于上方的元素是“理想的”,置于下方的元素是“真实的”[6]。“理想的”指的是元素信息的理想化或被概括的本质被呈现出来,因此也作为表面上最突出的部分。“真实的”则与此相反,它提供更具体、更实际、更实用的信息[3]。福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徽呈现明显的上下结构,由上至下依次是天空和祥云、代表古厝的马鞍墙、中国篆刻的“福”和其他文字符号。居上的天空和祥云是“理想的”元素,寓意福建的碧海蓝天,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继承文化遗产的大会理念。上方图像有较多的留白,给人带来有福之州的好山好水的无限遐想。而下方的文字符号是“现实的”元素,“中国”“FUZHOU,CHINA(中国,福州)”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从申办到筹备,再到大会的顺利举办,是中国一步步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是强国形象、大国形象的有力证明。

显著性依赖于图像中线条的粗浅和颜色的浓淡来实现。图像中元素对观看者的吸引程度不同,显著性的强度也不同。前文已经提及,会徽使用的是相对较深的红色和蓝色,都具有较高的饱和度和情态值,同时英文字母“FUZHOU,CHINA”全部由粗体的大写字母拼写,使图像和文字形成多模态的整体,表达的会议理念也更加清晰完整。

取景通过分割线条来分割或者连接图像中的元素。会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就是图像中央描绘出的古厝马鞍墙轮廓的线条,巧妙地将窗棂分为上下两部分,具有视觉审美效果。

综上可以看出,本次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徽设计别具匠心,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增强了会徽的表达力。

3 结语

在会徽这类特殊的社会符号中,多种符号资源共同作用,色彩形式丰富,语言文字直观准确,共同构建了符号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同时视觉语法带来了启发,任何符号的出现和组合都不是偶然的,也非随意的。在分析符号的话语意义时,不仅要考虑模态本身的特性,而且要将文化、历史等因素考虑在内。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不仅展现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传达出中方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会徽这一视觉符号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向世界人民传达我国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更是在视觉艺术领域展现我国文化影响力、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媒介的飞速发展,视觉素养开始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关键。解读和赏析会徽等特殊符号,对提高读者和观众的视觉鉴赏能力和多模态识读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3.

[2] 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 外语与外語教学,2012(1):44.

[3] 克雷斯,范·勒文.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6:19,87,105,176,186-187.

[4] 张敬源,贾培培.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3):39,41.

[5] 吴安萍,钟守满.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24.

[6]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5,7.

作者简介:张铮(199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猜你喜欢
视觉语法会徽
会徽公布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发布
第九届中国花博会会徽吉祥物揭晓
《超能陆战队》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与功能语法的投射分析比较研究
品会徽